竹泉生

《竹泉生女科集要》~ 調血精義 (1)

回本書目錄

調血精義 (1)

1. 調血精義

竹泉生曰:調經調血,用藥不甚異,然要其指歸,血與經水,固有大不同者矣。故吾於女科,又有調血之說。

今夫經水,有血之色,兼精之質,兩無所歸,遂成廢物,無益於身,故常令泄,不過藉之以會合君相,因得調和太衝脈而已。

白話文:

經血,帶有血色和精華,兩者無法歸屬,就成為廢物,對身體沒有益處,所以通常讓它排出,不過是藉此來會合人體重要經絡的君脈和相脈,因此能夠調節太衝脈。

至於血則不然,內而五臟六腑,外而肌肉皮毛,四肢九竅百骸,莫不資之以為潤,得之以為榮也。使其不養心,則怔忡矣。不養肝,則厥逆矣。不養皮毛,則甲錯而焦落矣。不養筋絡,則麻木而拘擎矣。此豈可與經水之廢物無益身體者,同日而語哉!

白話文:

至於血液則不同,內部五臟六腑,外部肌肉皮毛、四肢、九竅和百骸,沒有哪個不依靠血液來滋潤,血液讓它們光彩潤澤。如果它不能滋養心臟,就會心悸不安。不能滋養肝臟,就會氣血逆亂。不能滋養皮毛,指甲就會龜裂和枯萎。不能滋養筋絡,就會麻木不仁而拘謹拘束。這些難道可以和經水那樣的廢物無益於身體的東西相提並論嗎?

苟通其故,則知治經水有通而無補,治血苟非瘀結,亦不宜輕易而破耗也。是故經之欲補者,非亡血,即血枯也。血之宜破者,非經閉,即血瘀也。

白話文:

如果通曉其原因,就會知道治療經水病症,只有疏通而沒有補益的;治療血液疾病,如果沒有瘀結,也不宜輕易而破耗。所以經水虛虧而需要補益的,不是已經出血,就是血氣虧耗。血液瘀滯而需要破耗的,不是經閉不通,就是血液瘀積。

雖然,血之為益固不小,而其為害亦甚大,先賢有言曰:無瘀不成勞,傳屍勞瘵,其蟲通靈,瘀為之也。故治血,雖不可輕於破,亦不得偏於補,是以謂之調血。

白話文:

血液的益處固然很大,但是它的危害也十分嚴重。古人說過:「沒有瘀血,就不會生病」,傳染性肺結核和肺癆,這種病的病菌是能通靈的,瘀血就是這種病菌產生的。所以,治療血液,雖然不能輕易地破壞,也不能偏重於補益,因此把它叫做「調血」。

且夫欲知調血之精義者,必先明血脈所行之道路,五臟皆有系,除系之外,臟腑皆有脂膜,互相連屬,其形如纊縷,如絲網。《經》所謂:心脈絡小腸,上肺,出腋。心包脈下膈,歷三焦,出腋。肝脈過陰器、小腹、絡膽、挾胃上過目系,會督脈於顛頂。脾脈絡胃,挾咽,連舌本。

白話文:

如果你想了解經絡系統的精華,必須先搞清楚血脈流經的路線,五臟都有脈絡相連,除了脈絡以外,臟腑之間還有脂肪膜相連接著,它的形狀像糾纏在一起的絲線,就像一張細密的絲網。《黃帝內經》上說:心脈貫通小腸,向上連接肺,從腋下出來。心包脈向下經過橫膈膜,貫穿三焦,從腋下出來。肝脈經過陰器、小腹,與膽相連,挾著胃向上經過眼睛的脈絡,與督脈會合於頭頂。脾脈貫通胃,挾著咽喉,連接舌根。

肺脈循胃脘,出腋。腎脈貫脊,絡膀胱,上循咽挾舌;肢者絡於心。小腸脈絡心,下膈繞胃。三焦脈布膻中,絡心包,下膈。膽脈循脅裡,絡於肝。胃脈環唇、循喉、下膈、絡脾,下挾臍。大腸脈穿膈,絡肺。膀胱脈挾脊入腰,絡腎。

白話文:

  1. 肺脈沿著胃的上腹部而行,並從腋下而出。

  2. 腎脈貫穿脊椎,與膀胱相連,並往上沿著咽喉和舌頭。手腳的脈絡則與心臟相連。

  3. 小腸的脈絡與心臟相連,在隔膜下方繞著胃部。

  4. 三焦的脈絡在膻中散佈,與心包相連,並在隔膜下方。

  5. 膽囊的脈絡沿著脅部內側,與肝臟相連。

  6. 胃脈環繞著嘴脣,並沿著喉嚨和隔膜向下,與脾臟相連,並在下腹沿著肚臍。

  7. 大腸的脈絡穿過隔膜,與肺臟相連。

  8. 膀胱的脈絡沿著脊椎進入腰部,與腎臟相連。

出於髀外,此即脂膜,與三焦油膜皆相連屬,由三焦油膜而生無數脂膜,分走於筋骨肌肉關節,而偏乎周身,血管即在其中,自臟腑入三焦,而外達於遍體,枝幹交錯,絡繹不絕,血走管中,隨氣而動,是為動脈也,故曰脈絡,又曰隧道,而統謂之血脈,亦謂之血絡。明乎此,是故知調血之道,總以充足無虧而周流不息為大宗旨者也。

白話文:

血脈來源於大腿外側,這裡是脂肪膜,與三焦脂肪膜相連屬,從三焦脂肪膜生出無數脂肪膜,分散在筋骨肌肉關節,遍佈全身,血管就在其中,從臟腑進入三焦,並向全身擴散,血管的枝幹交錯,連綿不斷,血液在血管中流動,隨氣血而運行,這便是動脈,所以又稱脈絡,也稱隧道,統稱為血脈,也稱血絡。明白這些,也就知道了調節血液的方法,其總的目的是充足無損且周流不息。

經水血脈,大有異矣。然治之頗同,何也?蓋精也、血也、經水也,皆腎中天一之水所化者也。其所以化精化血化經水,皆賴君相二火之力,故水火虛,則精血經水三者皆虛,彼固同父異母,異流同源者也,故治之同者竟無異,治之異者竟不同。

白話文:

經血與血脈,大不相同。但是治療方法卻很相似,這是為什麼呢?精、血和經血都是由腎中天一之水所化,而天一之水化生精、血、經水,全憑君相二火的作用。所以,水虛火衰,則精、血、經水三者皆虛。它們雖然同源異流,卻是同父異母的兄弟,所以治療方法相同的部分完全相同,治療方法不同的部分也完全不同。

2. 調血上

竹泉生曰:血脈不調,小則常抱血病諸證,大則竟成勞瘵,男子且然,婦女尤甚,為其以肝為先天,而陰道以血為本也。然則調血之義,可不慎重也哉。故餘論次女科書,經帶之後,列調血一門。

白話文:

竹泉生說:血脈運行不調,小則常常會出現一些血病的症狀,大則最終會演變成勞損或肺結核,男子也會得這種病,而女子得這種病的更多,這是因為女性以肝為先天,而陰道以血為根本。那麼,調理血脈的意義,豈能不值得重視呢。因此,我把所寫的婦科書籍,在經帶之後,列入調血一章。

3. 血瘀第一

婦人經水不行,少腹有塊,或大或小,或痛或否,亦多有經水時行無阻礙者,此乃血積胞宮也。非經水能為塊也。經水中有塊者,亦屬瘀血,然亦有挾痰飲敗精而成塊者,虛寒人少腹有瘀塊,治宜溫痛,有鬱熱者,加龜版、丹皮、白芍之屬。

白話文:

女性月經不順暢,小腹有硬塊,大小不一,有時疼痛,有時不疼痛,也有很多月經來潮時沒有阻礙的,這都是由於血積聚在子宮中引起的。經血中如果有硬塊,也屬於瘀血,但也有夾雜痰飲、敗精而形成硬塊的,虛寒體質的人小腹有瘀塊,治療應以溫熱止痛為主。有鬱熱症狀的,可添加龜板、丹皮、白芍等藥物。

黨參當歸,黑姜,炙鱉甲,淡吳萸,莪朮,芎藭,艾葉荸薺粉,桃仁

白話文:

  • 黨參:一種中藥材,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的功效。

  • 當歸:一種中藥材,具有補血、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

  • 黑姜:一種中藥材,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

  • 炙鱉甲:一種中藥材,具有滋陰、補血、止血、收斂的功效。

  • 淡吳萸:一種中藥材,具有溫中、止痛、散寒、止瀉的功效。

  • 莪朮:一種中藥材,具有燥濕、化痰、消積、止瀉的功效。

  • 芎藭:一種中藥材,具有活血、通經、止痛、祛風的功效。

  • 艾葉:一種中藥材,具有溫經、止血、安胎、止痛的功效。

  • 荸薺粉: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生津、止渴、利尿的功效。

  • 桃仁泥:一種中藥材,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潤腸的功效。

4. 血瘀第二

少腹無塊,小溲時刺痛不可忍,水自利者,為血結精竅,或在血管,男子亦有患之,治之勿利水。

當歸尾,桃仁,黑芥穗,淡蓯蓉,生草梢,藕節,鹽黃柏

白話文:

  • 當歸尾:當歸的末端部分,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

  • 桃仁:桃子的種子,具有活血化瘀、祛瘀生新、潤腸通便的功效。

  • 黑芥穗:黑芥菜的種子,具有祛風散寒、活血通絡、利尿消腫的功效。

  • 淡蓯蓉:土茯苓的根莖,具有祛濕健脾、益氣補虛、生津止渴的功效。

  • 生草梢:新鮮草藥的末端部分,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收斂止瀉的功效。

  • 藕節:蓮藕的節段,具有補脾益氣、養血生津、止瀉固精的功效。

  • 鹽黃柏:黃柏加鹽炒製而成,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瀉止痢的功效。

5. 血瘀第三

風血相搏,瘀阻關節,掣痛若廢,是為歷節,祛風行瘀為主。

鹿銜草威靈仙,茜草,虎骨,宣木瓜荊芥穗,酒當歸蕪荑川芎,酒白芍

白話文:

  1. 鹿銜草:又稱「鹿仙草」,是一種藤本植物,因其形似鹿角,故得名。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2. 威靈仙:又稱「雞骨草」,是一種豆科植物,莖葉常被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等。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的功效。

  3. 茜草:又稱「紅茜草」,是一種茜草科植物,根莖常被用於治療黃疸、尿血等症。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

  4. 虎骨:又稱「老虎骨」,是老虎的骨骼,常被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等症。具有強筋壯骨、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的功效。

  5. 宣木瓜:又稱「木瓜」,是一種木瓜科植物,果實常被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胃痛腹痛等症。具有消食化積、行氣導滯的功效。

  6. 荊芥穗:又稱「荊芥」,是一種脣形科植物,花穗常被用於治療感冒頭痛、發熱惡寒等症。具有解表散寒、疏風清熱的功效。

  7. 酒當歸:又稱「當歸」,是一種繖形科植物,根莖常被用於治療月經不調、閉經 amenorrhea、痛經 dysmenorrhea 等症。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

  8. 蕪荑:又稱「柳絮」,是柳樹的種子,常被用於治療感冒頭痛、發熱惡寒等症。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便的功效。

  9. 川芎:又稱「川芎」,是一種傘形科植物,根莖常被用於治療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等症。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的功效。

  10. 酒白芍:又稱「白芍」,是一種芍藥科植物,根莖常被用於治療月經不調、閉經 amenorrhea、痛經 dysmenorrhea 等症。具有養血調經、柔肝止痛的功效。

6. 血瘀第四

陽氣虛泄,寒著肌表,血脈瘀滯,遍體麻木不仁,是為血痹。富貴尊榮而逸豫者,多有患之。其人骨弱體豐,脈微澀,尺中或關上小緊,失治則脈隧不暢,浸為勞瘵。故仲景《金匱》合虛勞論之,而主以黃耆桂枝五物湯,誠不易之聖方也。(〔批〕因是聖方並未加減,故著分量,然皆三分之一。

白話文:

陽氣虛弱流失,寒氣侵襲肌膚表層,血脈瘀滯,全身麻木不仁,這就是血痹。富貴尊貴而安逸享樂的人,多有患病。這些人骨骼虛弱,體態豐腴,脈搏微弱澀滯,尺脈中部或關脈上部稍緊。如果不及時治療,經脈阻塞不通暢,逐漸發展為勞倦虛弱之症。因此,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將血痹與虛勞歸為一類,並以黃耆桂枝五物湯為主方。這是非常好的良方。

〔批〕因為這是聖人所傳的良方,沒有加減,所以記下劑量,但都為三分之一。

按:桂、耆、芍原均作三兩,今合七錢五分;生薑原作六兩,今合一兩五錢;大棗原作十二枚。)

白話文:

注意:桂皮、人參、芍藥原本各是三兩,現在合起來是七錢五分;生薑原本是六兩,現在合起來是一兩五錢;大棗原本是十二枚。

黃耆(二錢五),白芍(二錢五),桂枝(二錢五),生薑(五錢),大棗(四個)

白話文:

  • 黃耆:2.5 錢

  • 白芍:2.5 錢

  • 桂枝:2.5 錢

  • 生薑:5 錢

  • 大棗:4 顆

竹泉生曰:聖人之制方,盡美矣,又盡善也。黃耆助氣,大棗滋脾陰而助血,桂芍雖云分調營衛,然皆長於行血,生薑重用者,所以溫經而散寒,辛通而速行,全資其力也。

白話文:

竹泉生說:聖人制定的藥方,不但完善,而且效果好。黃耆可以幫助氣血,大棗可以滋養脾胃和增加血量,桂皮和芍藥雖然分開調理營衛,但都可以促進血流通。生薑大量使用,可以溫暖經脈,驅散寒冷,性質辛辣,能迅速流動,全靠它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