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 上品 (5)

回本書目錄

上品 (5)

1. 甘草

味甘平。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甘能補中氣,中氣旺則臟腑之精皆能四布,而驅其不正之氣也。堅筋骨,長肌肉,倍力,形不足者補之以味,甘草之甘為土之正味,而有最厚,故其功如此。金瘡尰,脾主肌肉,補脾則能填滿肌肉也。解毒。甘為味中之至正味,正則氣性宜正,故能除毒。久服,輕身延年。補後天之功。

白話文:

甘草味甘,性平。主治五臟六腑的寒熱邪氣,甘能補益中氣,中氣旺盛,則臟腑之精華皆能四布,而驅除其不正之氣。甘草能堅筋骨,長肌肉,倍力,對形體不足者,可用甘味來補養,甘草之甘為土之正味,而有最厚,故其功效如此。甘草能治療金瘡,因為脾主肌肉,補養脾能填滿肌肉。甘草也能解毒。甘為味中之至正味,正則氣性宜正,故能除毒。長期服用甘草,能輕身延年,補後天之功。

此以味為治也,味之甘,至甘草而極。甘屬土,故其效皆在於脾。脾為後天之主,五臟六腑皆受氣焉。脾氣盛,則五臟皆循環受益也。

白話文:

這種以味道作為治療方法的,味道中的甘,最甘的就是甘草。甘屬土,所以它的療效都在於脾。脾是後天之本,五臟六腑都從脾受氣。脾氣旺盛,五臟都能夠循環受益。

2. 乾地黃

味甘寒。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行血之功。填骨髓,血足能化精,而色黑歸腎也。長肌肉。脾統血,血充則肌肉亦滿矣。作湯,除寒熱積聚,血充足則邪氣散,血流動則凝滯消。除痹。血和利則經脈暢。生者尤良。血貴流行,不貴滋膩,故中古以前用熟地者甚少。久服,輕身不老。補血之功。

白話文:

地黃的味道甘甜,性寒。主治骨折、斷筋,內傷,治療氣血阻滯引起麻痺的疾病,活血化瘀。填補骨髓,血充足能夠化為精華,而顏色黑歸於腎。長肌肉,脾臟統御血液,血充足,則肌肉亦豐滿。燉湯服用,可消除寒熱積聚的疾病,血液充足,則邪氣散去,血液流通,則凝滯消失。消除痹症,血和利則經脈暢通。新鮮者尤佳。血液貴在流通,而不貴在滋膩,所以古代以前很少使用熟地。長期服用,身體輕盈,不顯老態。具有補血的功效。

地黃色與質皆類血,故入人身則專於補血。血補則陰氣得和,而無枯燥拘牽之疾矣。古方只有乾地黃生地黃,從無用熟地者。熟地黃乃唐以後製法,以之加入溫補腎經中藥頗為得宜。若於湯劑及養血、涼血等方甚屬不合。蓋地黃專取其性涼而滑利流通,熟則膩滯不涼全失其本性矣。

白話文:

地黃的顏色和質地都和血液相似,所以進入人體後專門用於補血。血液得到補充,陰氣就和緩,就不會有枯燥拘牽的疾病了。古代方劑只有乾地黃、生地黃,從來沒有用熟地黃的。熟地黃是唐朝以後才製作出來的,把它加入溫補腎經的中藥中很合適。如果用在湯劑和養血、涼血等的方劑裡就很不適合。因為地黃專取其性涼而滑利流通,煮熟後就油膩滯澀不涼,完全失去了它的本性。

又仲景《傷寒》一百十三方,惟復脈用地黃。蓋傷寒之病,邪從外入,最忌滋滯。即使用補,必兼疏拓之性者,方可入劑。否則邪氣向里,必有遺害。今人一見所現之證,稍涉虛象,便以六味湯為常用之品,殺人如麻,可勝長嘆。

白話文:

張仲景的《傷寒》一百一十三方,只有復脈一證用地黃。因為傷寒病是外邪侵襲所引起的,最怕滋膩滯塞。即使使用補藥,也必須兼具疏通的作用,才能配入藥方。否則邪氣向裏,必會留下後患。如今有些醫生一見患者出現的證狀稍微涉及虛證,就常用六味湯,因而害死人無數,實在令人痛心。

3.

味苦溫。主風寒濕痹,死肌,氣厚而兼卒散,故能除邪而利筋脈肌膚也。痙,平肝風。疸,去濕。止汗,固肌膚。除熱,益脾陰。消食。健脾氣。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脾胃充則體強健而不易飢也。

白話文:

藥物味道苦,性溫。主治風寒濕痹,死肌,氣厚且兼有突然散化的症狀,所以能祛除邪邪,有益於筋脈、肌肉和皮膚。痙攣,平肝風。黃疸,去除濕氣。止汗,固肌膚。去除燥熱,滋潤脾陰。消食。健脾氣。用它煎服長時間服用,可以減輕體重,延長壽命,不感到飢餓。脾胃充盈,則身體強健而不容易飢餓。

朮者,土之精也。色黃,氣香,味苦而帶甘,性溫,皆屬於土,故能補益脾土。又其氣甚烈,而芳香四達,故又能達於筋脈肌膚,而不專於建中宮也。

白話文:

朮者,是土的精華。顏色黃、氣味芬芳、味道苦中帶甘、性溫,都屬於土,所以能補益脾土。它的氣味很強烈,而且芳香四溢,所以能夠到達筋脈肌膚,而不僅僅侷限於建中宮。

4. 菟絲子

味辛平。主續絕傷,子中有絲不斷,故能補續筋骨。補不足,益氣力肥健。滑潤有脂膏,自能生精益氣而長肌肉也。汁去面䵟。亦滑澤之功。久服,明目,輕身延年。生精則目明而強且壽也。

白話文:

藥味辛、性平。主治筋肉、筋脈、關節的損傷,斷裂而有絲不斷者,所以能補續筋骨。治補虛損,增益氣力,使身體肥壯健康。藥性滑潤有脂膏,自然能生精、益氣,使肌肉滋長。藥液能去面部皺紋,也是由於其具有潤滑滋潤的功能。長期服用,可明目、輕身、延年益壽。生精,則眼睛明亮而有力且長壽。

子中之最有脂膏者,莫如菟絲。且炒熟則芳香又潤而不滑,故能補益肝脾也。凡藥性有專長,此在可解不可解之間,雖聖人亦必試驗而後知之。如菟絲之去面䵟,亦其一端也。以其辛散邪,則辛散之藥甚多;以其滑澤耶,則滑澤之物亦甚多,何以他藥皆不能去而獨菟絲能之?蓋物之生,各得天地一偏之氣,故其性自有相制之理。但顯於形質氣味者,可以推測,而知其深藏於性中者,不可以常理求也。

白話文:

在草本植物中,富含油脂的,沒有一種比菟絲子還要多了。而且菟絲子炒熟後散發出香味,滋潤而不滑膩,因此能夠補益肝脾。凡藥物都有其專長的功效,菟絲子的面䵟功效,就在可解釋與不可解釋之間,即使是聖人,也必須要經過試驗才能知道。例如菟絲子能去除面䵟,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用辛散來解釋它的藥性,但有很多藥物都是辛散的;用滑澤來解釋它的藥性,但有很多事物都是滑澤的,為什麼其他的藥物都不能去除面䵟,而只有菟絲子能做到呢?這是因為事物誕生時,各有自己從天地間獲得的一種偏氣,因此藥物本身就有互相制衡的道理。但只有那些表現在外觀、氣味上的特性,纔能夠推測出來,而那些深藏在藥物本質中的特性,是無法用常理來探求的。

故古人有單方及秘方,往往以一二種藥治一病而得奇中。及視其方,皆不若經方之必有經絡奇偶配合之道,而效反神速者,皆得其藥之專能也。藥中如此者極多,可以類推。

白話文:

因此古人有單方和祕方,常常用一兩種藥物來治療一種疾病,並取得奇效。等到我們仔細觀察這些方劑的時候,發現它們並沒有遵循經方中必須具備經絡奇偶配合的法則。但是,這些方劑的效果反而非常迅速,這是因為它們用的是藥物的專治功效。在藥物中像這樣的情況非常多,可以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