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 上品 (5)

回本書目錄

上品 (5)

1. 甘草

味甘平。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甘能補中氣,中氣旺則臟腑之精皆能四布,而驅其不正之氣也。堅筋骨,長肌肉,倍力,形不足者補之以味,甘草之甘為土之正味,而有最厚,故其功如此。金瘡尰,脾主肌肉,補脾則能填滿肌肉也。解毒。甘為味中之至正味,正則氣性宜正,故能除毒。久服,輕身延年。補後天之功。

此以味為治也,味之甘,至甘草而極。甘屬土,故其效皆在於脾。脾為後天之主,五臟六腑皆受氣焉。脾氣盛,則五臟皆循環受益也。

白話文:

甘草味道甘甜,性平和。主要治療五臟六腑的寒熱病邪。甘味能夠補養中焦脾胃的氣,中氣旺盛,五臟六腑的精華就能夠充分散布,從而驅除體內不正的邪氣。甘草還能使筋骨強健,肌肉生長,增強體力。身體虛弱的人可以用甘味來補養,甘草的甘味是土的正味,而且味道最濃厚的,所以功效才能如此。能治療刀傷造成的腫脹,因為脾主肌肉,補養脾胃就能夠使肌肉豐滿。甘草還能解毒,甘味是味道中最正的,正氣則氣性會順應正道,所以能解毒。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延年益壽,這是補養後天之本的功效。

這裡是用味道來治療疾病的,甘味,以甘草最為極致。甘味屬於土,所以它的功效都在於脾。脾是後天之本,五臟六腑都從脾接受氣的滋養。脾氣旺盛,五臟就能夠循環受益。

2. 乾地黃

味甘寒。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行血之功。填骨髓,血足能化精,而色黑歸腎也。長肌肉。脾統血,血充則肌肉亦滿矣。作湯,除寒熱積聚,血充足則邪氣散,血流動則凝滯消。除痹。血和利則經脈暢。生者尤良。血貴流行,不貴滋膩,故中古以前用熟地者甚少。久服,輕身不老。補血之功。

地黃色與質皆類血,故入人身則專於補血。血補則陰氣得和,而無枯燥拘牽之疾矣。古方只有乾地黃、生地黃,從無用熟地黃者。熟地黃乃唐以後製法,以之加入溫補腎經中藥頗為得宜。若於湯劑及養血、涼血等方甚屬不合。蓋地黃專取其性涼而滑利流通,熟則膩滯不涼全失其本性矣。

又仲景《傷寒》一百十三方,惟復脈用地黃。蓋傷寒之病,邪從外入,最忌滋滯。即使用補,必兼疏拓之性者,方可入劑。否則邪氣向里,必有遺害。今人一見所現之證,稍涉虛象,便以六味湯為常用之品,殺人如麻,可勝長嘆。

白話文:

乾地黃味道甘甜,性質寒涼。主要功效是治療跌打損傷、筋骨斷裂、傷到內臟,以及驅逐血脈不通的疾病,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它能填補骨髓,血液充足就能化生精華,而其黑色歸於腎臟。也能增長肌肉,因為脾主管血液,血液充足肌肉自然飽滿。用乾地黃煮湯,可以消除寒熱積聚,血液充足則邪氣消散,血液流動則凝滯消失。還能消除痹症,血液調和順暢則經脈暢通。生的乾地黃效果更好。血液貴在流動,不宜過於滋膩,所以中古以前很少使用熟地黃。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延緩衰老,有補血的功效。

乾地黃的顏色和質地都像血,所以進入人體就專注於補血。血液充足則陰氣調和,就不會有枯燥、拘緊的疾病了。古代的藥方只有乾地黃和生地黃,從沒有用熟地黃的。熟地黃是唐朝以後才有的炮製方法,把它加入溫補腎臟的中藥中比較合適。但如果用在湯劑,以及養血、涼血的藥方中,就非常不恰當了。因為乾地黃的作用主要是取它的涼性和滑利流通的特性,煮熟後則會變得滋膩、不涼,完全失去了它原本的藥性。

另外,張仲景的《傷寒論》一百一十三個藥方,只有治療復脈的方子用到地黃。因為傷寒病是外邪入侵,最忌諱滋膩停滯。即使要用補藥,也必須兼具疏通的特性,才能入藥。否則邪氣就會向內傳遞,必定會留下禍患。現在的人一看到病情稍微有點虛弱的樣子,就習慣用六味地黃丸等藥,簡直是殺人如麻,令人感嘆不已。

3.

味苦溫。主風寒濕痹,死肌,氣厚而兼卒散,故能除邪而利筋脈肌膚也。痙,平肝風。疸,去濕。止汗,固肌膚。除熱,益脾陰。消食。健脾氣。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脾胃充則體強健而不易飢也。

術者,土之精也。色黃,氣香,味苦而帶甘,性溫,皆屬於土,故能補益脾土。又其氣甚烈,而芳香四達,故又能達於筋脈肌膚,而不專於建中宮也。

白話文:

味道苦,性溫。主要治療風寒濕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肌肉壞死。氣味濃厚且能快速散發,所以能去除病邪、疏通筋脈肌肉。對於抽搐,能平息肝風;對於黃疸,能去除濕氣;能止汗,使肌膚緊密;能除熱,滋養脾陰;能幫助消化,健壯脾氣。將它煎煮成藥或製成藥丸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延年益壽,不易感到飢餓。脾胃功能強健,身體自然強壯而不易感到飢餓。

白朮是土的精華。顏色黃,氣味芳香,味道苦中帶甘,性質溫和,這些都屬於土的特性,所以能補益脾土。而且它的氣味非常濃烈,又能散發到四處,所以也能通達筋脈肌肉,而不只是專注於調理脾胃。

4. 菟絲子

味辛平。主續絕傷,子中有絲不斷,故能補續筋骨。補不足,益氣力肥健。滑潤有脂膏,自能生精益氣而長肌肉也。汁去面䵟。亦滑澤之功。久服,明目,輕身延年。生精則目明而強且壽也。

子中之最有脂膏者,莫如菟絲。且炒熟則芳香又潤而不滑,故能補益肝脾也。凡藥性有專長,此在可解不可解之間,雖聖人亦必試驗而後知之。如菟絲之去面䵟,亦其一端也。以其辛散邪,則辛散之藥甚多;以其滑澤耶,則滑澤之物亦甚多,何以他藥皆不能去而獨菟絲能之?蓋物之生,各得天地一偏之氣,故其性自有相制之理。但顯於形質氣味者,可以推測,而知其深藏於性中者,不可以常理求也。

故古人有單方及秘方,往往以一二種藥治一病而得奇中。及視其方,皆不若經方之必有經絡奇偶配合之道,而效反神速者,皆得其藥之專能也。藥中如此者極多,可以類推。

白話文:

菟絲子,味道辛辣性平。主要功效是接續斷裂的傷處,因為它的種子裡有絲狀物相連不斷,所以能夠補接筋骨。它能補養虛弱,增強體力使人強壯。菟絲子滑潤且富有油脂,自然能夠產生精液、增加元氣,並使肌肉生長。它的汁液可以去除臉上的黑斑,也是滑潤肌膚的功效。長期服用,可以使視力清晰,身體輕盈,延年益壽。能產生精液,則視力會變得明亮,身體會強健且長壽。

種子之中油脂最多的,莫過於菟絲子。而且炒熟後會散發芳香,又潤澤而不滑膩,所以能夠補益肝脾。藥物的特性各有專長,這之間有些道理可以理解,有些則難以理解,即使是聖人也必須經過試驗才能知道。比如菟絲子可以去除臉上的黑斑,也是其中一種特殊功效。如果說是因為它辛散邪氣,那麼辛散的藥物有很多;如果說是因為它滑潤,那麼滑潤的物質也很多,為什麼其他藥物都不能去除黑斑,唯獨菟絲子可以呢?這是因為萬物生長,各自獲得天地的一偏之氣,所以它們的性質自有互相制約的道理。但是顯現於外形、質地、氣味的特性,可以推測得知,而深藏於內在本性中的特性,則不能用常理去探求。

所以古代有單方和秘方,往往只用一兩種藥物就能治療某種疾病,效果非常神奇。等到看這些藥方時,它們不像經典方劑那樣講究經絡和奇偶的配合,但療效反而神速,都是因為掌握了藥物的特殊功能。藥物中這種情況非常多,可以以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