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折衷》~ 下卷 (37)
下卷 (37)
1. 運氣總論
不及之運加地氣,曰同歲會。大要陽年先天時化,則己強而以氣勝實,故不勝者受邪。陰年後天時化,則己弱而以氣休衰,故勝已者未克。被克之後,必待時而復也。行復於所勝,則己不可前,故待得時,則子當旺,然後子為母復仇也。《經》曰: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
又曰: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知迎知隨,氣可與期。又曰:出入廢,則神機滅絕;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四有長守,反之則災害至矣。雖然順逆災害,盡皆天之氣運所為也。
地在人之下,大氣舉之也。天六動而不息,地五靜而有守。推之歷日,依前交氣,常為與歲之主氣。又曰:地氣若司天在泉,左右間輪行而君主氣之上者,曰天氣客氣也。客氣乃行歲中天命主氣,主奉客氣之天而已。客勝主則從;主勝客則逆,二者有勝而無復已。《經》曰:先主其年,以明其氣。
每年先主運氣,審其太過不及,然後以地之主氣為本,天之客氣加臨上為標,以求六化之變,如氣之勝也。微者隨之,甚者制之,氣之湧也。和者平之,暴者奪之,皆隨勝氣,安其屈狀,以平為期。抑考褚氏有曰:大堯作甲子,隸首作數志,歲月日對遠近,故以當年為甲子歲,冬至為甲子月,朔為甲子日,夜半為甲子時。積一十百千萬六,有條而不紊,皆人所為也。
人嬰異氣,疾難預擬,吾未見其是也,籲此一偏之見也。不知天時,非凡夫所可度。人身資大化,以生明堂。詩曰: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臟,三焦亦向壬宮寄,胞絡同歸入癸方。又云,肺寅大卯胃辰經,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腎心包戌,亥三子膽醜肝通。
觀此二詩,則天地人身無時不相流通,故一氣不合不能生化。天有六氣,人以三陰三陽而上奉之,臟為陰,而其數奇,以應五運,蓋五行質具於地,而氣則行於天也;腑為陽,而其數偶,以應六氣,蓋六淫雖降於天,而勢必充於地也。子午為天地之中,正君火位焉,手少陰心、足少陰腎居之。
辰戌為七政之魁,正寒水位焉,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居之。然火從水化,水從腎至,故少陰為臟位,與太陽隔,而氣相合為腑也。丑未為歸藏之標,本濕土位焉,足太陰脾、手太陰肺居之。卯酉為日月之道路,燥金位焉,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居之。然子隨母居,土旺金盛,故太陰為臟位、與陽明隔、而氣相合為府也。
巳亥為天地之門戶,風木位焉,足厥陰肝、手厥陰心包絡居之。寅申握生化之始終,相火位焉,足少陽膽、手少陽三焦居之。然相火寄與肝腎,膽者肝之府,心包絡者腎之配,故厥陰為藏位,與少陽隔、而氣相合為腑也。南北三陽司天,則皆寸不應;三陰在泉,則皆尺不應;地政三陽司天,則皆尺不應;三陰在泉,則皆寸不應,寸不應者皆為沉脈也。由此觀之,經絡臟腑,脈病藥治,無非運氣之所為也。
白話文:
運氣總論
如果運氣不足,加上地氣來助,就叫做「同歲會」。大體來說,陽年(像是甲年)先天就會有時序變化,使得自身強盛,並且憑藉氣的強盛來壓制實邪,所以那些不夠強盛的就會受邪氣侵襲。陰年(像是乙年)後天則有時序變化,使得自身衰弱,並且憑藉氣的衰退而虛弱,所以那些勝過自己的邪氣就難以被克服。被邪氣侵襲後,必然要等待時機才能恢復。如果情況恢復到可以戰勝邪氣的狀態,自身就不能再往前進攻,所以要等待時機,等自己最旺盛的時候,才能像兒子一樣為母親復仇。《黃帝內經》說:「過於強盛就會產生損害,能夠承受就能夠控制,控制就能夠產生變化,外在表現就會有盛衰的現象;損害就會導致破敗混亂,產生變化就會導致重大疾病。」
《黃帝內經》又說:「有餘的力量往前走,不足的力量就跟隨;不足的力量往前走,有餘的力量就跟從。」知道如何迎接和跟隨,就可以預期氣的變化。又說:「出入的功能廢止,就會導致神機滅絕;升降的功能停止,就會導致氣的獨立危險。」所以如果沒有出入,就沒有辦法生長壯大衰老;如果沒有升降,就沒有辦法生長變化收藏,因此升降出入是所有事物都具備的。四個方向的運行都有其法則,如果違反這些法則,就會導致災禍。雖然順著氣運或是逆著氣運都會產生災禍,但這一切都是天地的氣運所造成的。
地在人的下方,被大氣所托舉。天有六種運動變化而不停息,地則有五種靜止的法則而固守。依照曆法推算,依照先前的交節氣,通常是和每年主氣相同。又說:「如果地氣如同司天之氣和在泉之氣一樣,在地氣之上,由左右間輪流運行,來主導運氣的,就叫做天氣客氣。」客氣是依照每年天命所運行的,天命主氣只是遵循客氣的天道而已。客氣勝過主氣,就跟從客氣;主氣勝過客氣,就違逆客氣,這兩者有勝過的一方,卻無法恢復到原來的狀態。《黃帝內經》說:「要先確定當年的主氣,以明白其運行的氣。」
每年要先確定運氣,審視其是太過還是不足,然後以地的主氣為根本,把天的客氣加到上面作為衡量的標準,來探求六種變化的狀況,像是氣的勝負。輕微的就跟隨它,嚴重的就控制它,氣的湧現也一樣。平和的就保持平衡,強烈的就奪走它的氣勢,都要隨著勝氣的變化,使它處於安定狀態,以達到平和為目標。據說褚氏的記載中說:「大堯制定了甲子曆法,隸首制定了數位的記錄,年月日的對應有遠近之分,所以以當年為甲子年,冬至為甲子月,朔日為甲子日,夜半為甲子時。累積十、百、千、萬到六,有條理而不混亂,這都是人所為。」
人如果感染了不同的氣,疾病就難以預料,我認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這是一種偏頗的看法。不知道天時,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人身依靠天地的變化而產生,以明堂(中醫學名詞,指頭部穴位)作為基礎。《詩經》說:「甲屬於膽,乙屬於肝,丙屬於小腸,丁屬於心,戊屬於胃,己屬於脾,庚屬於大腸,辛屬於肺,壬屬於膀胱,癸屬於腎,三焦也寄於壬的位置,心包絡也歸入癸的位置。」又說:「肺在寅時當令,大腸在卯時當令,胃在辰時當令,脾在巳時當令,心在午時當令,小腸在未時當令,膀胱在申時當令,腎在酉時當令,心包絡在戌時當令,三焦在亥時當令,膽在子時當令,肝在丑時當令。」
觀察這兩首詩,就知道天地和人身無時無刻不在互相流通,所以如果有一種氣不協調,就無法產生變化。天有六種氣,人以三陰三陽來順應天道,臟腑為陰,而其數量為奇數,以對應五運,因為五行的實質存在於大地,而氣則在天上運行;腑為陽,而其數量為偶數,以對應六氣,因為六淫邪氣雖然從天上降下,但其勢必會充滿大地。子午為天地之中,是君火的位置,手少陰心經和足少陰腎經在這裡。
辰戌為七政(日月金木水火土)的魁首,是寒水的位置,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在這裡。然而火從水轉化而來,水從腎臟到達,所以少陰屬於臟的位置,與太陽隔開,但氣相互協合成為腑。丑未是歸藏的標誌,是濕土的位置,足太陰脾經和手太陰肺經在這裡。卯酉是日月運行的道路,是燥金的位置,足陽明胃經和手陽明大腸經在這裡。然而子跟隨母親居住,土旺盛,金強盛,所以太陰屬於臟的位置,與陽明隔開,但氣相互協合成為腑。
巳亥是天地的門戶,是風木的位置,足厥陰肝經和手厥陰心包絡經在這裡。寅申掌握生化運行的始終,是相火的位置,足少陽膽經和手少陽三焦經在這裡。然而相火寄於肝腎,膽是肝的腑,心包絡是腎的配屬,所以厥陰屬於臟的位置,與少陽隔開,但氣相互協合成為腑。南北方向的三陽在司天的時候,脈象在寸關尺的位置都無法對應;三陰在泉的時候,脈象在寸關尺的位置也無法對應;地政三陽在司天的時候,脈象在寸關尺的位置都無法對應;三陰在泉的時候,脈象在寸關尺的位置也無法對應,寸部沒有反應的,都屬於沉脈。由此看來,經絡臟腑、脈象病理、藥物治療,無一不是運氣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