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鑒

《幼科心法要訣》~

回本書目錄

1. 瀉證門

2. 瀉證總括

小兒泄瀉認須清,傷乳停食冷熱驚,臟寒脾虛飧水瀉,分消溫補治宜精。

白話文:

小兒腹瀉的辨識必須要清楚,可能是因為吃太多奶、食物停滯消化不良、或是受寒受熱驚嚇所引起。如果是因為內臟虛寒、脾胃虛弱導致的食物未消化完全就排出(飧瀉)或是水瀉,治療上要仔細分辨病因,採用消導、溫補等方法。

3. 傷乳食瀉

乳食過傷瀉酸膿,噫臭腹熱脹滿疼,口渴惡食溺赤澀,保安方1),平胃方2),奏神功。

〔附方〕

1.保安丸:香附(醋炒),縮砂仁(各一兩),白姜(炮),青皮(醋炒),陳皮,三稜,莪朮,炙甘草(各五錢)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量兒大小與之,白湯化下。

2.平胃散

白話文:

因為吃太多乳製品或食物而導致的腹瀉,會排出酸臭的膿狀物,打嗝會有臭味,肚子發熱、脹氣、且疼痛。還會有口渴、厭食、小便赤黃且排尿不順的狀況。這時候可以用保安丸或是平胃散,效果會很好。

[附方]

  1. 保安丸:香附(用醋炒過)、縮砂仁(各30克),白薑(炮製過),青皮(用醋炒過)、陳皮、三稜、莪朮、炙甘草(各15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麵糊做成藥丸,依照小孩的年齡大小給予適當的劑量,用白開水送服。

  1. 平胃散

4. 中寒瀉

過食生冷中寒瀉,腸鳴脹痛泄澄清,面白肢冷懶飲食,理中方1),訶子散方2),堪行。

〔附方〕

1.理中湯

2.訶子散:訶子(麵煨),肉豆蔻(麵煨),白朮(土炒),人參,茯苓,木香(煨各一兩),陳皮,炙甘草(各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薑湯調服。

白話文:

因為吃了太多生冷的食物導致寒氣侵入體內而腹瀉,會出現肚子咕嚕叫、腹脹疼痛、拉出清稀的糞便,臉色蒼白、手腳冰冷、沒有食慾等症狀,可以使用理中湯或訶子散來治療。

〔附方〕

  1. 理中湯

  2. 訶子散: 訶子(用麵粉包裹後煨過),肉豆蔻(用麵粉包裹後煨過),白朮(用土炒過),人參,茯苓,木香(煨過,各一兩),陳皮,炙甘草(各五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用薑湯調服。

5. 火瀉

火瀉內熱或傷暑,暴迫下注腹痛疼,煩渴瀉黃小便赤,玉露四苓可收功。

〔附方〕

1.玉露散:寒水石,石膏(各一兩),甘草(三錢)

上為細末,量兒大小,溫湯無時調服。

2.四苓湯:茯苓,白朮(土炒),豬苓,澤瀉

引用燈心,水煎服。

方歌,火瀉小便不利通,利水除濕用四苓,茯苓白朮豬苓澤,燈心為引共煎成。

白話文:

火瀉是因為體內有熱或是中暑,導致熱邪快速向下衝迫,引起腹部疼痛。患者會感到煩躁口渴,拉肚子,大便呈黃色,小便赤紅。這種情況可以用玉露散或四苓湯來治療,就能見效。

附方

  1. 玉露散:用寒水石和石膏各一兩,甘草三錢,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根據小孩的年齡大小,用溫水隨時調服。
  2. 四苓湯:用茯苓、炒白朮、豬苓、澤瀉這四味藥,再用燈心草引藥,加水煎煮後服用。

方歌:治療火瀉導致小便不順暢,可以用利水除濕的四苓湯。藥材包括茯苓、白朮、豬苓和澤瀉,再用燈心草引藥,一起煎煮服用。

6. 驚瀉

驚瀉因驚成泄瀉,夜臥不安晝惕驚,糞稠若膠帶青色,鎮驚方1),養脾方2),服通靈。

〔附方〕

1.益脾鎮驚散:人參(錢半),白朮(土炒),茯苓(各三錢),硃砂(八分),鉤藤(二錢),甘草(炙五分)

上研細末,每服一錢,燈心湯調服。

2.養脾丸:人參,白朮(土炒),當歸,川芎(各三錢)青皮(醋炒),木香(煨),黃連(姜炙),陳皮(各二兩),神麯(炒),山楂,縮砂仁,麥芽(炒各一錢)

上研細末,神麯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陳倉米飲下。

白話文:

驚瀉

驚嚇引起的腹瀉,是因為夜裡睡不安穩,白天又容易受到驚嚇。拉出來的糞便濃稠像膠狀,而且帶有青色。治療方法是:先用鎮驚的藥方(方1),再用調養脾胃的藥方(方2),同時服用通靈的藥物。

附方

  1. 益脾鎮驚散: 人參(1.5錢),炒白朮,茯苓(各3錢),硃砂(0.8錢),鉤藤(2錢),炙甘草(0.5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1錢,用燈心草煮的水調服。

  2. 養脾丸: 人參,炒白朮,當歸,川芎(各3錢),醋炒青皮,煨木香,薑汁炒黃連,陳皮(各2兩),炒神麴,山楂,縮砂仁,炒麥芽(各1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神麴糊做成丸子,像麻子大小,每次服用20丸,用陳年米煮的米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