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鑒

《幼科心法要訣》~ 驚風門 (3)

回本書目錄

驚風門 (3)

1. 夾熱夾痰慢驚

慢驚夾熱或夾痰,身熱心煩口溢涎,宜以清心滌痰方1),治,白丸方2),柴芍六君方3),煎。

白話文:

如果出現慢驚病症,同時夾雜著發熱或痰症,患者身熱、心煩、口水溢出,適合用清心滌痰方、白丸方、柴芍六君方煎服。

1)清心滌痰方:此方主要用於治療慢驚病症,具有清心安神、化痰除濕的功效。

2)白丸方:此方主要用於治療慢驚夾痰,具有清心化痰、鎮驚安神的功效。

3)柴芍六君方:此方主要用於治療慢驚夾熱,具有清熱除煩、養心安神的功效。

〔附方〕

1.清心滌痰湯

2.青州白丸子:生川烏(去皮臍,五錢),生半夏(七兩),南星(生,三兩),白附子(生,二兩)

白話文:

  1. 青州市的白丸子藥方:生川烏(去掉皮和肚臍,五錢),生半夏(七兩),生南星(三兩),生白附子(二兩)。

上為末,盛生絹袋內,用井華水擺出粉,未盡再擺,以粉盡為度,置瓷盆內,日曬夜露,每早撇去舊水,別用新水攪,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去水曬乾,研為細末,用糯米粉煎粥清丸綠豆大,每服三五丸,薄荷湯送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裝入盛滿生絹的袋子中,用井水將粉末浸濕,待藥粉浸透後再取出,重複浸泡直到藥粉用完為止。將浸泡過的藥粉放在瓷盆內,白天放在太陽底下曬,晚上放在露水下晾,每天早上將舊水撇掉,換上新水攪拌均勻。春天曬五天,夏天曬三天,秋天曬七天,冬天曬十天。最後將藥粉曬乾,研磨成細末,用糯米粉煮成粥,將藥末調入粥中,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到五丸,用薄荷湯送服。

3.柴芍六君子湯人參白朮(土炒),茯苓陳皮,半夏(薑製),甘草(炙),柴胡白芍(炒),釣藤鉤

白話文:

3.柴芍六君子湯:人參、白朮(用土炒過)、茯苓、陳皮、半夏(用薑汁製過)、甘草(炙過)、柴胡、白芍(炒過)、釣藤鉤。

引用薑、棗,水煎服。

方歌,脾虛木旺風痰盛,四君人參術草苓,痰盛陳半因加入,肝風更用柴芍藤。

2. 慢脾風

肝盛脾衰金氣弱,金失承製木生風,每因吐瀉傷脾胃,閉目搖頭面唇青,額汗昏睡身肢冷,舌短聲啞嘔澄清,溫中補脾方1),為主劑,固真方2),理中方3),隨證從。

白話文:

肝臟太盛、脾臟機能衰退,以致金氣虛弱。沒有金氣的制約,導致肝氣過旺而化風,每當因嘔吐、腹瀉傷害到脾和胃時,閉上眼睛,搖頭、臉與嘴脣發青,額頭出汗、昏睡,身體四肢冰冷,舌頭短、聲音沙啞、嘔吐清澈的液體。以上情況多用溫中補脾的方劑,以及固真方、理中方為主要治法,視患者的證狀靈活運用。

〔附方〕

1.溫中補脾湯人參黃耆(蜜炙),白朮(土炒),乾薑陳皮半夏(薑製),附子(制),茯苓砂仁肉桂(去粗皮研),白芍(炒焦),甘草(炙),丁香

白話文:

1.溫中補脾湯:

  • 人參:補氣養陰,益氣健脾。
  • 黃耆(蜜炙):補氣升陽,益氣健脾。
  • 白朮(土炒):燥濕利氣,益氣健脾。
  • 乾薑:溫中散寒,益氣健脾。
  •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半夏(薑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 附子(制):溫補腎陽,益氣健脾。
  • 茯苓:健脾祛濕,益氣養陰。
  • 砂仁:行氣消痞,健脾開胃。
  • 肉桂(去粗皮研):溫中散寒,益氣健脾。
  • 白芍(炒焦):養血止痛,斂陰補脾。
  • 甘草(炙):益氣補中,調和諸藥。
  • 丁香:溫中散寒,健脾止瀉。

引用煨姜,水煎服。

方歌,慢脾溫中補脾湯,參耆白朮共乾薑,陳半附苓縮砂桂,白芍甘草共丁香。

白話文:

慢脾溫中補脾湯,

有人參、黃耆、白朮、乾薑。

有陳皮、茯苓、縮砂桂,

有白芍、甘草、丁香。

2.固真湯:人參,白朮(土炒),肉桂(去粗皮),白茯苓,山藥(炒),黃耆(蜜炙),甘草(濕紙裹煨透),附子(去皮臍湯泡浸)

白話文:

2.固真湯:人參、白朮(炒過的)、肉桂(去掉粗糙的樹皮)、白茯苓、山藥(炒過的)、黃耆(用蜂蜜炙過的)、甘草(用濕紙包起來,焐熟的)、附子(去掉皮,用川烏湯泡浸過的)。

引用薑、棗,水煎服。

方歌,固真湯治慢脾風,人參白朮桂茯苓,山藥黃耆煨甘草,附子浸泡最宜精。

3.理中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