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鑒

《幼科心法要訣》~ 初生門下 (3)

回本書目錄

初生門下 (3)

1. 哯乳

哯乳之候非一端,傷乳停痰胃熱寒,熱宜和中清熱飲方1),,寒用溫中止吐方2),煎,傷乳平胃散(方3),最妙,停痰二陳湯方4),可痊,若是滿而自溢者,常須節乳自能安。

〔附方〕

1.和中清熱飲:黃連(姜炒),半夏(薑製),陳皮,茯苓,藿香,砂仁

引用姜水煎服。

方歌,和中清熱飲黃連,半夏陳皮茯苓攢,藿香砂仁合成劑,水煎徐服可安全。

2.溫中止吐湯:白豆蔻(研),茯苓,半夏(薑製),生薑

水煎,沖磨沉香汁服。

方歌,溫中止吐白豆蔻,茯苓半夏共生薑,臨服沉香汁加入,專治哯乳自寒傷。

3.平胃散:蒼朮(炒),陳皮,厚朴(姜炒),甘草(炙),麥芽(炒),砂仁(研)

引用姜水煎服。

方歌,小兒傷乳多吐哯,平胃調中功可見,蒼陳厚朴甘草偕,加入麥砂姜一片。

4.枳桔二陳湯:枳殼(麩炒),桔梗,陳皮,半夏(薑製),茯苓,甘草(炙)

引用姜水煎服。

方歌,停痰哯乳不能安,枳桔二陳湯最先,枳桔陳半苓甘草,生薑加入即時痊。

白話文:

嬰兒吐奶的原因有很多種,不只是單一因素造成,可能是因為乳食停滯、痰液阻塞、胃熱或胃寒等。如果是因為胃熱引起的吐奶,適合使用能調和脾胃、清除熱氣的藥方(和中清熱飲)。如果是因為胃寒引起的吐奶,適合使用能溫暖脾胃、止吐的藥方(溫中止吐湯)。如果是因為乳食停滯引起的吐奶,使用平胃散效果最好。如果是因為痰液阻塞引起的吐奶,使用二陳湯可以痊癒。如果吐奶是因乳汁過多而自然溢出,通常只要節制哺乳就能自行痊癒。

〔附方〕

  1. 和中清熱飲: 黃連(用薑炒過)、半夏(用薑製過)、陳皮、茯苓、藿香、砂仁,用薑水煎服。

這藥方的口訣是:和中清熱飲用黃連,半夏陳皮茯苓合用,加上藿香砂仁成藥劑,用水煎好慢慢服用,可以平安痊癒。

  1. 溫中止吐湯: 白豆蔻(研磨成粉)、茯苓、半夏(用薑製過)、生薑,用水煎好,再加入磨好的沉香汁服用。

這藥方的口訣是:溫中止吐用白豆蔻,茯苓半夏和生薑,服用時加入沉香汁,專治吐奶因寒冷引起。

  1. 平胃散: 蒼朮(炒過)、陳皮、厚朴(用薑炒過)、甘草(烤過)、麥芽(炒過)、砂仁(研磨成粉),用薑水煎服。

這藥方的口訣是:小兒吐奶多因乳食停滯,平胃散能調和脾胃,效果很好。用蒼朮、陳皮、厚朴、甘草,再加入麥芽和砂仁,用薑煎服。

  1. 枳桔二陳湯: 枳殼(用麩炒過)、桔梗、陳皮、半夏(用薑製過)、茯苓、甘草(烤過),用薑水煎服。

這藥方的口訣是:因痰液阻塞引起的吐奶,難以安穩,用枳桔二陳湯最有效。枳殼、桔梗、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加入生薑煎煮,很快就能痊癒。

2. 夜啼

夜啼寒熱因胎受,須將形色辨分明,寒屬脾經面青白,手腹俱冷曲腰疼,面赤溺閉屬心熱。熱用導赤方1)寒鉤藤方2),,若無寒熱表裡證,古法蟬花散方3),最精。

〔附方〕

1.導赤散

2.鉤藤飲:川芎,白當歸,茯神,白芍(炒),茯苓,甘草(炙),木香(煨),釣藤鉤

引用紅棗水煎服。

方歌,夜啼之證因脾寒,須服鉤藤飲可痊,芎歸神芍苓甘草,木香鉤藤紅棗煎。

3.蟬花散:蟬蛻(下半截,不拘多少)

上研細末,每服少許,薄荷煎湯調下。

白話文:

嬰兒夜間啼哭,有可能是因為在母親懷孕時受到寒氣或熱氣影響,所以需要仔細觀察嬰兒的身體狀況來判斷。如果屬於寒症,通常是脾經受寒,嬰兒臉色會呈現青白色,手腳和肚子都冰冷,身體會彎曲且感到疼痛;若是屬於熱症,通常是心經有熱,嬰兒臉色會發紅,小便會不順暢。治療熱症可以使用導赤散,治療寒症可以使用鉤藤飲。如果嬰兒沒有明顯的寒熱或表裡證,可以使用古法蟬花散,效果最好。

【附方】

  1. 導赤散: (沒有說明詳細配方)
  2. 鉤藤飲: 川芎、白當歸、茯神、炒白芍、茯苓、炙甘草、煨木香、釣藤鉤,用水加入紅棗一起煎煮服用。

**方歌:**嬰兒夜啼是因為脾胃虛寒,服用鉤藤飲可以治好,配方包含川芎、白當歸、茯神、白芍、茯苓、甘草、木香、釣藤鉤,加上紅棗一起煎煮。 3. 蟬花散: 蟬蛻(使用下半截,不限數量),將其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少量,用薄荷煎湯調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