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卷八 (1)
卷八 (1)
1. 卷八
2. 瘡疹論
瘡疹之候。古今皆云大率與傷寒相似。然亦有小異也。其初覺之時。頭痛體重。面赤氣粗。壯熱多睡。驚悸呵欠。頓悶咳嗽。嘔逆嚏噴。此皆同也。其瘡疹者。不惡寒而惡熱。面色與四肢俱赤。眼睛黃。手足厥。唇紅。耳尖冷。䯌骨冷。小便赤。大便秘。其脈三部皆洪數絕大不定。
是其候也。此小異耳。傷寒者宜發散解之。瘡疹者宜溫平處方,惟不可妄發妄下。又不可令受風冷。其瘡疹乃兒在母胎中之時。食母血穢。滋養兒五臟之氣。至生下以後。其毒不拘何時。須當出矣。惟年小者。皮膚嫩軟。瘡出快易。(謂數歲以下者)若長大者。皮膚厚硬。瘡出艱難。
(謂數歲以上者)然小兒所蓄胎中穢毒。因中寒溫,蘊發生熱。三日以上。熱運入皮膚。始如蚊蚤咬成赤點。或如沙粟癮疹風𭄰之類。漸漸出而作瘡也。前人言瘡疹有表裡證。其瘡皮厚。如赤根白頭。漸加赤腫有膿。瘥遲者謂之大痘。此謂里證。發於臟也。其瘡皮薄。如水泡。
破即易乾者。謂之水痘。此為表證。發於府也。此言雖簡。然未盡善。此但言膿疱水泡二種。外斑疹又不知屬何所主也。不若錢之所論。其瘡出有五名。以屬五臟之液。其狀有五象。以屬五臟之色。肝為水泡主淚。以淚出清如水。其色青而大。肺為膿疱主涕。以涕出濁如膿。
其色白而大,心為斑主血。其色赤而稍大。脾為疹主裹血。其色黃赤而小。腎為倒黶。其色黑。(細說在後)諸臟內惟涕淚出多。故水泡膿疱皆大。血營於內。所出不多。故斑子疹子皆小也。又病水泡膿疱者。涕淚俱少。以液從瘡出故也。譬如泡中容水。水去則泡瘦矣。凡瘡疹初欲出之時。
則五臟證皆見。以熱並動於五臟也。及至已出時。乃得歸一臟者。以一臟受穢多而毒氣盛也。亦有兩證三證同出者。所受同而併發也。(細說在後)昔錢乙治睦親宅十太尉疹子。與眾醫坐上問曰。疹未出何屬。一曰胃熱。一曰傷寒不退。一曰在母腹中時有毒。乙曰。若言胃熱。
何乍涼乍熱。若言傷寒不退。七日之外。則為再經。何證不相應。若言母腹中之毒。今發屬何臟。皆無以對。乙復曰。兒在母胎中。至六七月已成形。食母腹中穢液。入兒五臟。至十月即穢液滿胃。至生時。兒口中猶有不潔。產母以物拭清。又以黃連汞粉下其臍糞之穢。此母穢液不潔。
餘氣在兒臟中。因遇寒溫邪氣相搏。而發熱出成瘡疹也。未出欲作之時。熱動五臟。則五臟之證皆見。呵欠頓悶者肝也。時發驚悸者心也。乍涼乍熱。手足冷者脾也。面頰赤。咳嗽嚏噴者肺也。惟腎無證。以其腎在腑下。不能食其胃液。其候平者。但䯌冷耳冷者是也。䯌耳俱屬於腎。
居北方。主冷故也。瘡既出則歸一臟。肝為水泡。肺為膿疱。心為斑。脾為疹。腎雖無證。其候惡者。瘡變倒黶而黑陷。則歸腎也。此由不慎風冷內虛所致。瘡黑陷䯌耳反熱者逆也。今十太尉疹子無他證。當用平和藥為治。用抱龍丸數服而愈。其方在本集載之。
白話文:
瘡疹的症狀
古今都說瘡疹的症狀與傷寒很相似,但也有一些不同。在剛開始發病時,會出現頭痛、身體沉重、臉色發紅、呼吸急促、高燒嗜睡、驚嚇心悸、打哈欠、精神不振、咳嗽、想吐、打噴嚏等症狀,這些都和傷寒相似。
但瘡疹的特點是:不怕冷反而怕熱,臉色和四肢都發紅,眼睛發黃,手腳冰冷,嘴唇發紅,耳朵尖發冷,骶骨發冷,小便發紅,大便秘結。脈象是全身的脈搏都洪大而快速,而且脈象跳動沒有規律。這些是瘡疹的症狀,和傷寒稍有不同。
治療方面,傷寒應該用發散的方法來解除,而瘡疹則應該用溫和、平和的藥方來處理,絕對不能隨意使用發散或瀉下的藥物。也要避免受風寒。
瘡疹的形成是因為嬰兒在母親體內時,食用了母親的污穢血液,這些血液滋養了嬰兒的五臟之氣。出生後,這些毒素會在某個時候發出來。年紀小的孩子,皮膚比較嬌嫩,瘡疹容易發出(指幾歲以下的孩子)。年紀大的孩子,皮膚比較厚硬,瘡疹不容易發出(指幾歲以上的孩子)。
年幼的孩子在母胎中積蓄的污穢毒素,因為受到寒冷或溫熱的影響,積蘊而發熱。三天以上,熱力就會進入皮膚,一開始像蚊子或跳蚤咬過一樣,出現紅點,或者像沙粒一樣的癮疹風疹之類。然後逐漸顯現出來,形成瘡。
以前的人說瘡疹有表證和裡證之分。瘡疹表面皮厚,像紅色的根部頂著白色的頭,逐漸紅腫化膿,痊癒比較慢的,稱為大痘,這是里證,是從臟腑發出的。瘡疹表面皮薄,像水泡一樣,破了容易乾的,稱為水痘,這是表證,是從六腑發出的。
這種說法雖然簡單,但並不全面,只說了膿皰和水泡兩種,而沒有說明斑疹屬於什麼。不如錢乙的論述,他認為瘡疹的發生有五個名稱,分別對應五臟的液體;有五種形態,分別對應五臟的顏色。肝臟對應水泡,主導眼淚,因為淚水清澈如水,水泡顏色青而大;肺臟對應膿皰,主導鼻涕,因為鼻涕混濁如膿,膿皰顏色白而大;心臟對應斑,主導血液,顏色是紅色而且稍大;脾臟對應疹,主導裹藏的血液,顏色是黃紅色而且小;腎臟對應倒黶,顏色是黑色(詳細說明在後面)。
各臟器中,只有鼻涕和眼淚流出較多,所以水泡和膿皰都比較大。血液在體內運行,流出的不多,所以斑疹都比較小。如果得了水泡或膿皰,鼻涕和眼淚反而會減少,因為液體都從瘡疹流出了。就像泡泡裡面裝了水,水跑了,泡泡就癟了。
凡是瘡疹剛要發出的時候,五臟的症狀都會出現,因為熱力同時影響五臟。等到瘡疹發出來之後,會歸屬於某一個臟腑,因為這個臟腑積累的污穢毒素最多。也有同時出現兩個或三個臟腑症狀的情況,那是因為受到的污穢毒素相同,所以同時發作。(詳細說明在後面)
以前錢乙治療某位將軍家的十個孩子時,曾經問在場的醫生:「疹子沒發出來,應該屬於哪個臟腑?」一個醫生說:「是胃熱。」另一個醫生說:「是傷寒沒有退。」還有一個醫生說:「是在母親肚子裡時就有的毒。」錢乙說:「如果說是胃熱,為什麼會時冷時熱呢?如果說是傷寒沒退,過了七天,應該算是第二次生病了,怎麼會症狀不相符呢?如果說是母親肚子裡的毒,現在發出來,應該歸屬於哪個臟腑呢?」在場的人都答不上來。
錢乙又說:「嬰兒在母親肚子裡,長到六七個月的時候就已經成形了,吃著母親肚子裡的污穢液體,進入到嬰兒的五臟。到了十個月,污穢液體就充滿了嬰兒的胃。等到出生時,嬰兒的口中還會有不乾淨的東西,產婆會用東西擦乾淨,還會用黃連、水銀粉來擦嬰兒的肚臍,清除裡面的污穢。這些母親的污穢液體殘留在嬰兒的臟腑中,一旦遇到寒冷或溫熱的邪氣,就會互相衝撞而發熱,出現瘡疹。瘡疹還沒發出來的時候,熱力會影響五臟,所以五臟的症狀都會出現。打哈欠、精神不振是肝臟的症狀;時常驚恐心悸是心臟的症狀;時冷時熱、手腳冰冷是脾臟的症狀;面頰發紅、咳嗽、打噴嚏是肺臟的症狀。只有腎臟沒有明顯的症狀,因為腎臟在下腹部,無法吃到胃液,只是骶骨和耳朵發冷,骶骨和耳朵都屬於腎,位於北方,主導寒冷。
瘡疹發出來後,就會歸屬於某一個臟腑。肝臟對應水泡,肺臟對應膿皰,心臟對應斑,脾臟對應疹。腎臟雖然沒有明顯的症狀,但如果病情嚴重,瘡疹會變成倒黶,顏色變黑且凹陷,那就是歸屬於腎臟了。這是因為不注意防寒保暖、體內虛弱所導致的。如果瘡疹變黑凹陷,而骶骨和耳朵反而發熱,這是病情逆轉的表現。現在這十個孩子的疹子沒有其他症狀,應該用平和的藥物來治療。用抱龍丸服用幾次就痊癒了,藥方記載在本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