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卷十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2)

1. 弄舌論

小兒弄舌者。其證有二。一者心熱。心系舌本。熱則舌本乾澀而緊,故時時吐弄舒緩之。二者脾熱。腳絡連舌。熱則舌亦乾澀而緊。故時時吐弄舒緩之,皆欲飲水。心熱則發渴。脾熱則津液耗。皆引飲。二證相似,宜加審別。心熱者面赤。睡即口中氣熱。時時煩躁。喜就其冷。

咬牙上竄。治宜退熱。脾熱者大便稠硬。赤黃色。面黃身亦微黃。治宜微導之。不可用冷藥。又不可轉下。若誤下之。則脾胃虛。津液耗。又加五心煩熱。面黃肌瘦。變為疳也。若大病未已。用藥弄舌者。大凶也。今敘方於後。

人參知母散

治心熱弄舌。

知母(一兩),藍葉(半兩),人參(去蘆半兩),鉤藤(一分),川升麻(一分),乾葛(一分),黃芩(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竹瀝三兩滴,煎至五分。去滓溫服。無時。

瀉黃散

治脾熱弄舌。

藿香葉(去土七錢),山梔子仁(一兩),石膏(半兩),甘草(三兩),防風(去蘆並叉枝切焙四兩)

上並銼。以蜜酒灑拌勻。炒香燥。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放溫。取清汁服。一方有山藥二兩。

白話文:

小孩會伸舌頭玩弄,這種情況有兩種原因。第一種是心臟有熱。因為心臟的經脈連著舌根,心熱會使舌根乾燥緊繃,所以小孩會不斷伸出舌頭來舒緩。第二種是脾臟有熱。腳部的經絡連著舌頭,脾熱也會使舌頭乾燥緊繃,因此小孩也會不停伸出舌頭來舒緩,而且都會想喝水。心臟有熱會感到口渴,脾臟有熱會消耗津液,都會導致想喝水。這兩種情況很相似,應該仔細區分。心臟有熱的小孩臉色發紅,睡覺時嘴巴呼出的氣是熱的,常常煩躁不安,喜歡接觸冰涼的東西,還會咬牙向上竄。治療上應該退熱。脾臟有熱的小孩大便又稠又硬,顏色是紅黃色,臉色發黃,身體也微微發黃。治療上應該稍微疏導一下,不要用寒涼的藥物,也不要用瀉下的藥物。如果誤用了瀉下的藥物,就會使脾胃虛弱,津液耗損,又會增加手心、腳心和胸口發熱的症狀,導致臉色蠟黃、身體消瘦,變成疳症。如果患有重病還在用藥,卻出現伸舌頭的情況,那是非常不好的徵兆。現在把藥方寫在下面。

人參知母散

治療心熱導致的伸舌頭。

知母(一兩),藍葉(半兩),人參(去除蘆頭半兩),鉤藤(一分),川升麻(一分),乾葛(一分),黃芩(一分)

把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八分,加入三兩滴竹瀝,煎到五分,去除藥渣後溫服,不拘時間。

瀉黃散

治療脾熱導致的伸舌頭。

藿香葉(去除泥土七錢),山梔子仁(一兩),石膏(半兩),甘草(三兩),防風(去除蘆頭和叉枝,切開焙乾四兩)

把以上藥材都切碎,用蜜酒拌勻,炒到香燥,然後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盞,煎到六分,去除藥渣後放溫,取澄清的藥汁服用。另一個藥方中加了山藥二兩。

2. 鬾病論(鬾音奇)

小兒鬾病。其論有二。一者聖惠云。小兒生十餘月以後。母又娠。因以乳兒。令兒生病。其候精神不爽。身體痿瘁。骨立發落。名曰鬾病。又曰繼病,又曰交奶。二者巢氏云。小兒在母胎妊之時。其母被惡神導其腹中胎氣。至兒生下。往往尩羸。微微下痢。寒熱往來。毛髮焦豎。多嗔不悅。其候頗似於疳。今敘方於後。

虎骨丹

治鬾病。

虎頭骨(塗酥炙黃一兩),鬼臼(一兩),草龍膽(去蘆一兩),鬼箭(取羽一兩),琥珀(半兩令研),白膠香(半兩令研)

上為細末。同研勻。煉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乳香湯下。無時。

又方,治如前。取伏翼(蝙蝠是也)燒灰研細末,粥飲調下半錢。日三。若炙令香熟。嚼爛哺兒。亦效。如得重一斤者尤佳。又得黃精自然汁。塗炙之。最良。

又方,治如前。取伯勞鳥毛。與兒帶之。(又名博勞,又名鵙)

白話文:

小兒罹患鬾病,其說法有二種。

第一種是《聖惠方》所說,指嬰兒出生十多個月後,母親又懷孕,卻仍繼續哺乳,導致嬰兒生病。其症狀為精神不佳、身體消瘦、骨瘦如柴、頭髮脫落,稱為鬾病,又稱繼病或交奶。

第二種是《巢氏病源》所說,指嬰兒在母親懷孕時,母親受到惡神干擾,影響腹中胎氣,導致嬰兒出生後往往身體虛弱、發育不良,時常輕微腹瀉,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毛髮焦黃豎立,容易發怒不悅,這些症狀頗像疳病。

以下提供治療鬾病的藥方。

虎骨丹

主治鬾病。

藥材:虎頭骨(塗上酥油烤黃,約30克)、鬼臼(約30克)、草龍膽(去除蘆頭,約30克)、鬼箭羽(取羽毛,約30克)、琥珀(約15克,研成粉末)、白膠香(約15克,研成粉末)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混合均勻,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製成小米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粒,用乳香湯送服,服用時間不限。

又一方(與前述症狀相同)

取蝙蝠(又稱伏翼)燒成灰,研磨成細末,用稀粥調和後服用半錢,每日三次。若將蝙蝠烤熟,使其帶有香味,咀嚼後餵食嬰兒,也有效。如果能得到重約一斤的蝙蝠效果更佳。如果能取得黃精自然汁,塗抹在烤過的蝙蝠上,效果最好。

又一方(與前述症狀相同)

取伯勞鳥的羽毛,給嬰兒佩戴。(伯勞鳥又名博勞、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