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卷十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2)

1. 弄舌論

小兒弄舌者。其證有二。一者心熱。心系舌本。熱則舌本乾澀而緊,故時時吐弄舒緩之。二者脾熱。腳絡連舌。熱則舌亦乾澀而緊。故時時吐弄舒緩之,皆欲飲水。心熱則發渴。脾熱則津液耗。皆引飲。二證相似,宜加審別。心熱者面赤。睡即口中氣熱。時時煩躁。喜就其冷。

白話文:

兒童的弄舌症狀有兩種。一是心熱。心與舌根相連。心熱則舌根乾燥而緊,所以常常吐舌舒緩。二是脾熱。足陽明經絡與舌相連。脾熱則舌也乾燥而緊,所以常常吐舌舒緩,都會想要喝水。心熱則口渴。脾熱則津液耗損,兩者都會導致口渴。這兩種證候相似,應該仔細辨別。心熱者面色發紅。睡覺時口中氣息發熱。時常煩躁不安。喜歡靠近涼爽的地方。

咬牙上竄。治宜退熱。脾熱者大便稠硬。赤黃色。面黃身亦微黃。治宜微導之。不可用冷藥。又不可轉下。若誤下之。則脾胃虛。津液耗。又加五心煩熱。面黃肌瘦。變為疳也。若大病未已。用藥弄舌者。大凶也。今敘方於後。

人參知母散

治心熱弄舌。

白話文:

牙齦腫脹,症狀向上蔓延。治療宜退熱。脾胃有熱時,大便會乾硬。顏色為赤黃色,臉色發黃,身體也略微發黃。治療宜輕微導瀉,不可使用寒涼藥物。也不可轉而攻瀉。如果誤用攻瀉藥物,則脾胃虛弱,津液耗散,五心煩熱。又會出現臉色發黃,肌肉消瘦。演變為疳病。如果大病尚未痊癒,用藥導致舌頭起泡者,病情極為兇險。現在將方劑敘述於後。

知母(一兩),藍葉(半兩),人參(去蘆半兩),鉤藤(一分),川升麻(一分),乾葛(一分),黃芩(一分)

白話文:

知母(60克),藍葉(30克),人參(去蘆30克),鉤藤(6克),川升麻(6克),乾葛(6克),黃芩(6克)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竹瀝三兩滴,煎至五分。去滓溫服。無時。

瀉黃散

治脾熱弄舌。

白話文:

上方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用八分的水,加入三兩滴竹瀝,煎煮至五分。去掉渣滓,溫熱後服用。不限時間。

瀉黃散

用於治療脾熱引起的舌頭不自主動作。

藿香葉(去土七錢),山梔子仁(一兩),石膏(半兩),甘草(三兩),防風(去蘆並叉枝切焙四兩)

白話文:

藿香葉(去土7錢),山梔子仁(1兩),石膏(半兩),甘草(3兩),防風(去蘆和叉枝,切碎並焙炒4兩)。

上並銼。以蜜酒灑拌勻。炒香燥。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放溫。取清汁服。一方有山藥二兩。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搓碎。用蜂蜜和酒拌勻。炒至香燥。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加一杯水。煎煮至六分之一。過濾去除藥渣,放涼。取清汁服用。另一方有山藥二兩。

2. 鬾病論(鬾音奇)

小兒鬾病。其論有二。一者聖惠云。小兒生十餘月以後。母又娠。因以乳兒。令兒生病。其候精神不爽。身體痿瘁。骨立發落。名曰鬾病。又曰繼病,又曰交奶。二者巢氏云。小兒在母胎妊之時。其母被惡神導其腹中胎氣。至兒生下。往往尩羸。微微下痢。寒熱往來。毛髮焦豎。多嗔不悅。其候頗似於疳。今敘方於後。

虎骨丹

治鬾病。

白話文:

小兒鬾病。

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聖惠說。小兒出生十幾個月後,母親又懷孕。並讓小兒繼續吃奶。則小兒生病。其症狀為精神不振,身體消瘦,骨骼突出,頭髮脫落。稱為鬾病。又稱繼病,又稱交奶。

第二種是巢氏說。小兒在母親懷孕時,其母被惡神引導其體內胎氣。直到小兒出生。往往虛弱,微微腹瀉,寒熱交替。毛髮焦黃豎立。易怒不悅。其症狀比較像疳。

現在分別敘述治療方法如下。

虎頭骨(塗酥炙黃一兩),鬼臼(一兩),草龍膽(去蘆一兩),鬼箭(取羽一兩),琥珀(半兩令研),白膠香(半兩令研)

白話文:

  • 虎頭骨(塗上酥油,烤至焦黃,取一兩)

  • 鬼臼(取一兩)

  • 草龍膽(去除蘆葦,取一兩)

  • 鬼箭(取羽,取一兩)

  • 琥珀(研成粉末,取半兩)

  • 白膠香(研成粉末,取半兩)

上為細末。同研勻。煉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乳香湯下。無時。

白話文:

將乳香、沒藥、硃砂三種藥材研磨成細末,均勻混合。加入蜂蜜製成黍米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粒,用乳香湯送服。服用時間不限。

又方,治如前。取伏翼(蝙蝠是也)燒灰研細末,粥飲調下半錢。日三。若炙令香熟。嚼爛哺兒。亦效。如得重一斤者尤佳。又得黃精自然汁。塗炙之。最良。

又方,治如前。取伯勞鳥毛。與兒帶之。(又名博勞,又名鵙)

白話文:

另一個有效的醫療方法與上述類似。

取蝙蝠燒成灰研成細末,粥服用藥半錢,每天三次。

如果將蝙蝠烤至香熟,嚼爛後餵給小孩吃,也同樣有效。

最好是用重達一斤的蝙蝠。

另外,如果能得到新鮮的黃精汁,塗抹在烤蝙蝠上再餵食,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