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卷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七 (2)

1. 傷寒論

傷於脾胃。而中風寒。其候胸膈不快。腹脹而痛。面色唇口皆青。手足逆冷。脈沉細者。此寒傷於脾。病屬太陰。庸工不識。以為胸膈不快。妄用針灸。或便投駃藥。則胸膈愈不快而吐利。只一兩日間。便致危殆。此不明之誤。非其治也。所謂傷寒。本經藥證甚多。難以具述。

今採其小兒常所患者之方。及有所兼見之證。略為條敘。傷風寒手足冷。身熱。面赤頭痛者。此脾怯也。宜先和脾。然後發散。傷風寒自利者。脾虛也。宜先補脾。然後發散。未瘥者先調順其中。有下證者微下之。有驚者退之。

傷風寒腹脹而喘者。脾虛也。宜先補脾。去脹定喘。候喘定。然後發散。

傷風寒得下後。大勢已退。而餘熱未解者。是下之太過。胃虛而熱乘之故也。胃中虛熱者。飲水無多。當生胃中津液。津液得生。則熱與渴皆止矣。(以上錢乙論。其治方本集載之)

傷風寒其熱在外者為表病。若未入於裡而下之太早。裡虛氣逆。熱結胸中。堅硬而痛者。此為結胸。但若硬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氣。若因飲水得者。則為水結。若三四日外熱入於裡。則腹滿痛,內實有燥糞者。當下之。若熱入大腸。則為大便秘澀不通。若熱入小腸。則為小便難澀不通。

熱入大小腸。則為大小便不通。熱入脾胃。脾胃屬土。候於肌肉。熱盛蘊蒸於外則為發黃。熱熏於心胸則為煩躁,津液耗減者。則為發渴。熱上衝咽喉口舌者。則生瘡腫疼痛。有血泄者。血得熱則流溢妄行。從鼻出者。則為衄血。從口出者。則吐血。從大便出者。則便血。從小便出者。

則遺血。若壯熱未汗。躁喘鼻鳴。因衄一升數合而熱得歇者。病則解矣。若出至二三升者。危矣。若熱毒積滿於內。不得時下。致毒乘瘀血。則煩盛發狂。若鬱塞昏冒悶亂者。死。若胃有寒氣相搏。則嘔啘咳逆。若肺有寒相搏。則咳嗽氣急。若氣怯者。傳變入陰。則四肢厥逆。

面青體冷。下利清穀。並當隨證施治。

錢乙論傷風傷寒瘡疹傷食壯熱昏睡。一皆相似。若倉卒未能辨認之間。但與升麻葛根湯惺惺散小柴胡湯。此數藥通治。甚驗。

聖惠方云。嬰孩傷寒。不可用性燥藥發汗。燥加腑臟。熱極傷心。則厥逆而難治。又不可用性熱藥。乃助陽。陽極則陰爭。四肢汗出如油。手足或冷或熱。多致發狂。顛癇搐搦。為難治。又不可用性寒藥。寒則陽受其冷。則寒熱相擊。一向叫啼不睡。使熱上衝於腦。則頭骨縫開為難治。

予流落錢塘。就館於親家蘇伯正防禦家。伯正以醫治傷寒名聞。予常觀其用藥次第。若小兒傷寒壯熱。頭痛體疼。脈大鼻塞聲重。嚏咳呵欠。惡風憎寒。病在表可汗者。用銀白散。熱多者甘露散。有食飲宿滯。脾胃不和者。以安胃丸間服。胸膈不快者。以香殼散間服。煩渴飲水。

白話文:

如果因為脾胃虛弱而感受風寒,會出現胸口悶悶不舒服、肚子脹痛、臉色嘴唇發青、手腳冰冷、脈象沉細等症狀。這是寒邪傷到脾,屬於太陰病。庸醫不了解情況,看到胸口不舒服,就隨便針灸,或立刻使用猛藥,反而會讓胸口更加不舒服,甚至出現嘔吐腹瀉,一兩天內就可能危及生命。這是因為誤診造成的,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所謂的傷寒,相關的藥物和證候非常多,難以一一詳述。

現在選取一些小兒常見的病症和兼有的症狀,簡單地加以說明。如果因為感受風寒而出現手腳冰冷、發燒、臉色發紅、頭痛的症狀,這是因為脾氣虛弱。應該先調理脾胃,然後再用發散的方法治療。如果因為感受風寒而出現腹瀉,也是因為脾虛。應該先補脾,然後再用發散的方法治療。如果病情沒有好轉,應該先調理脾胃,如果有腹瀉的症狀,可以稍微用瀉藥;如果有驚嚇,可以安神。

如果因為感受風寒而出現腹脹氣喘,也是因為脾虛。應該先補脾,消除腹脹,平定喘息。等喘息平定後,再用發散的方法治療。

如果因為感受風寒而使用瀉藥後,病情大體上有所好轉,但還有餘熱未退,這是因為瀉藥用得太過,導致胃氣虛弱,虛熱趁機侵入。如果胃裡有虛熱,飲水不多,這時應該生胃液,等津液產生,熱和口渴自然會停止。(以上是錢乙的觀點,相關的治療方法都記錄在本集中)

如果感受風寒,熱在體表,屬於表證。如果還沒有進入到內部就過早使用瀉藥,會導致裡氣虛弱,氣機上逆,熱邪結聚在胸中,堅硬而且疼痛,這稱為結胸。如果只是硬滿但不痛,這稱為痞氣。如果是因為飲水導致的,則稱為水結。如果病發三四天後,熱邪進入到體內,出現腹部脹滿疼痛,內部有乾燥的大便,應該用瀉藥。如果熱邪進入大腸,會導致大便乾結難以排出。如果熱邪進入小腸,會導致小便不利難以排出。

熱邪進入大小腸,會導致大小便都不通暢。熱邪進入脾胃,脾胃屬土,與肌肉相對應。如果熱邪過盛,在體表蘊蒸,就會出現黃疸。熱邪上熏心胸,就會出現煩躁。津液耗損,就會出現口渴。熱邪上衝咽喉口舌,就會出現瘡腫疼痛。如果出現出血,是因血遇熱而妄行。從鼻子出血,稱為衄血;從口出血,稱為吐血;從大便出血,稱為便血;從小便出血,稱為遺血。如果高燒不退,沒有汗出,躁動不安,喘息鼻鳴,如果因鼻血流出一升左右而退熱,病情就會好轉。如果出血達到二三升,就危險了。如果熱毒積聚在體內,不能及時排出,導致毒邪侵入瘀血,就會出現煩躁發狂。如果出現鬱悶昏迷,意識不清,就會死亡。如果胃裡有寒氣,就會出現嘔吐、乾嘔、咳嗽。如果肺裡有寒氣,就會出現咳嗽、氣喘。如果氣虛弱,病邪就會傳入陰經,導致四肢厥冷,臉色發青,身體發冷,腹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這些情況都需要根據具體症狀進行治療。

錢乙認為,風寒、傷寒、瘡疹、傷食引起的發熱、昏睡等症狀都很相似,如果一時難以分辨,可以使用升麻葛根湯、惺惺散、小柴胡湯等幾種藥物來治療,效果很好。

聖惠方說,嬰兒傷寒,不能使用性燥的藥物發汗,燥熱會損傷腑臟,熱極會傷到心,導致厥逆難以治療。也不能使用性熱的藥物,會助長陽氣,陽氣過盛會導致陰陽失調,出現四肢出汗如油,手足時冷時熱,容易導致發狂、癲癇、抽搐,難以治療。也不能使用性寒的藥物,寒邪會使陽氣受冷,導致寒熱交戰,使嬰兒不停哭鬧,難以入睡,熱邪上衝頭部,導致頭骨縫隙開裂,難以治療。

我(指作者)流落錢塘,在親家蘇伯正防禦家寄居。蘇伯正因治療傷寒而聞名。我經常觀察他用藥的順序。如果小兒傷寒發高燒,頭痛,身體疼痛,脈象大,鼻塞,聲音重,打噴嚏,咳嗽,哈欠,怕風寒,屬於表證可以用發汗的銀白散。如果熱多,用甘露散。如果有食物或飲水積滯,脾胃不和,用安胃丸間隔服用。如果胸口不舒服,用香殼散間隔服用。如果煩渴想喝水,可以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