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回本書目錄

1. 卷十二

2. 五疳論

小兒疳病。諸論叢雜。唯五疳之說為當。其證候外則傳變不同。內則悉屬五臟。一曰肝疳。其候搖頭揉目。白膜遮睛。遍身多汗。喜覆面而臥。眼中澀癢。色澤青黃。發豎頭焦。筋青胸熱。腹中積聚。下痢頻多。日漸羸瘦。二曰心疳。其候渾身壯熱。頰赤面黃。心胸膈脘煩燥滿悶。

口舌生瘡。盜汗多驚。下痢膿血。神彩衰耗。三曰脾疳。其候腹大如鼓。上多筋脈。喘促氣粗。心腹壅脹。多啼咳逆。水穀不消。唇口乾燥。好食泥土。情意不樂。憎明好暗。痢多酸臭。肌肉內消。形枯力劣。甚則大肉陷下。四曰肺疳。其候咳嗽氣逆。皮毛焦落。咽喉不利。

揉鼻咬甲。口鼻生瘡。腹內氣脹。乳食不進。大腸不調。泄痢不常。憎寒體慄。糞中米出。洞下白泔。五曰腎疳。其候上熱下冷。寒熱時作。齒齗生瘡。耳焦胸熱。手足逆冷。吐逆滑泄。下部生䘌。脫肛不收。夜啼饒哭。漸成困重。甚則高骨乃敗。小兒疳疾。乃與大人勞瘵相似。

故亦名疳勞。大人勞者。因腎臟虛損。精髓衰枯。小兒疳者。因脾臟虛損。津液消亡。病久相傳。至五臟皆損也。大人勞疾。骨削而氣耗。小兒疳疾。腹鼓而神羸。以其病之始也。其臟之傳受不同故也。至於傳久。五臟皆損則一也。故五損者。經言一損於皮毛。皮聚毛落。肺也。

二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為肌肉。脾也。三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臟腑。心也。四損於筋。筋緩不能白收持。肝也。五損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腎也。病極則大肉陷下。高骨敗壞。以至死矣。凡小兒疳疾。多是下藥所壞。小兒臟腑嫩軟。易虛易實。一切於諸病誤行轉下。

致脾胃虛弱。津液內耗。皆能成疳。且如潮熱。日中時發者。是脾藏虛。心藏實。(日中乃心用事之時)而內發其熱。法當先補其肝母。(肝乃心之母也)肝實而後瀉心。心得母氣則平。而潮熱乃愈。醫見潮熱。妄謂其實。便以大黃牙硝等冷藥利之。利既多而不能禁。則津液內亡。

漸成疳也。又如癖病發作。寒熱飲水。脅下有形而硬痛。法當用藥漸消磨之。醫見有癖。便以巴豆硇砂輩駃藥下之。下既多而津液耗。則漸成疳也。又如傷寒五六日之後。有下證。因以冷藥下之太過。致脾胃虛而津液耗。即便引飲不止而熱生。如此則熱氣內耗於津液。肌肉外消而羸瘦。

他邪相干。證變百端。亦因成疳也。又如吐瀉病久。津液耗亡。亦能成疳也。又如小兒食肥甘物多。因傷為積。則蘊利發熱。津液內耗。亦能作疳。故甘為疳也。聖濟經云。肥甘之過。積為疳黃。乃謂是矣。故諸病皆能成疳也。甘疳之候。眼澀多困。或生白膜。唇口淡白。身色黃黑。

食泥土生米。喜臥冷地。疥癬頭瘡。洞泄青白黃沫。下痢膿血。腹滿喘咳。耳鼻生瘡。發稀作穗。頭大項細。肚大青筋。腳手垂軃。瘦瘠飲水。筋痿骨重。形劣尩羸。皆其證也。本因脾虛津耗。久則傳變而成。傳緩者則為慢疳。傳緊者則為急疳。又當辨認冷熱肥瘦。其肥熱疳者。

乃因食肥甘。積聚生熱而作。故多病於初也。錢乙治用黃連丸。其瘦冷疳者。乃因轉下瀉痢生冷而作。故多病於久也。錢乙用木香丸。通治冷熱疳者。錢乙用如聖丸。凡治小兒之病。必量虛實冷熱。不可妄行轉下。恐變生疳也。若病初之脾虛津少。發渴欲飲者。當生胃中津液。

煎錢乙白朮散與服。惟多則才好。其錢乙諸方。本集載之。

又有一證。其候腹中有塊。身體羸瘦。毛髮焦稀。腹大氣喘。冷痢脫肛。吃食愛吐。俗曰無辜。寶鑑云。按玄中記有無辜之禽。一名姑護。一名鈞星鬼。但喜夜飛。人有暴露小兒衣袂䙀包。其禽飛立在上。令兒患此疾也。予性好尋閱異書。十餘年間。竟不知玄中記之所出。又此禽既云夜飛。

必有形狀。世間亦莫之曾見。是必巫覡假以鬼名而偽言者也。今鮮其證。而對其病。實乃疳疾之候耳。特為破其邪說。以祛惑亂矣。

白話文:

小兒疳病,各種論述眾多而雜亂,只有五疳的說法比較恰當。它的症狀表現外在變化不同,但內在都與五臟有關。

第一種是肝疳,症狀是搖頭揉眼睛、眼睛有白膜遮蔽、全身多汗、喜歡臉朝下睡、眼睛乾澀癢、臉色青黃、頭髮豎起且枯焦、筋脈青紫、胸口發熱、腹部有積塊、腹瀉頻繁、日漸消瘦。

第二種是心疳,症狀是全身發熱、臉頰發紅且面色發黃、心胸和胃部煩躁悶脹、口舌生瘡、盜汗且容易驚嚇、腹瀉帶膿血、精神萎靡。

第三種是脾疳,症狀是肚子大如鼓、肚子上多青筋、喘氣急促、心腹脹滿、經常啼哭咳嗽、消化不良、嘴唇乾燥、喜歡吃泥土、情緒不佳、討厭光亮喜歡黑暗、腹瀉多為酸臭味、肌肉消瘦、身體虛弱無力,嚴重時肌肉凹陷。

第四種是肺疳,症狀是咳嗽氣喘、皮膚毛髮枯槁脫落、咽喉不適、揉鼻子咬指甲、口鼻生瘡、腹部脹氣、不愛吃奶或食物、大便不正常、腹瀉不定時、怕冷發抖、大便中有未消化米粒、腹瀉時排出白色黏液。

第五種是腎疳,症狀是上身發熱下身發冷、時冷時熱、牙齦生瘡、耳朵枯焦、胸口發熱、手腳冰冷、嘔吐腹瀉、下身生瘡、脫肛難以復位、晚上啼哭不止、逐漸身體虛弱,嚴重時股骨會損壞。

小兒疳疾,和成年人的勞瘵很相似,所以也叫疳勞。成年人的勞瘵是因腎臟虛損、精髓枯竭所致,而小兒疳疾是因脾臟虛損、津液耗損所致。病程久了,會導致五臟都受損。成年人勞瘵會骨瘦如柴、氣力耗盡,而小兒疳疾會腹脹如鼓、精神萎靡。這是因為發病初始臟腑受損的部位不同,但如果病久了,五臟都受損,結果就一樣了。

所謂的五損,根據醫書上說,第一損是損在皮膚毛髮,表現為皮膚乾燥、毛髮脫落,這與肺有關;第二損是損在肌肉,表現為肌肉消瘦,飲食難以轉化為肌肉,這與脾有關;第三損是損在血脈,表現為血脈虛弱,無法滋養臟腑,這與心有關;第四損是損在筋,表現為筋脈鬆弛,不能自主收縮,這與肝有關;第五損是損在骨骼,表現為骨骼痿軟,無法下床活動,這與腎有關。病情嚴重會導致肌肉凹陷、骨骼損壞,最終死亡。

小兒疳疾,很多是因亂用瀉藥所致。小兒的臟腑嬌嫩,容易虛弱或實熱。如果因為各種疾病誤用瀉藥,導致脾胃虛弱、津液耗損,都會形成疳病。例如,潮熱,在白天發作,是因為脾臟虛弱,心臟實熱(白天是心臟主事的時候),所以內發熱。應該先補養肝臟(肝是心之母),肝臟強壯後再瀉心火。心臟得到肝臟的滋養就會平靜,潮熱也會消失。但醫生如果看到潮熱,就誤認為是實熱,用大黃、芒硝等寒涼藥物來瀉火。瀉的次數多了就控制不住,導致津液耗損,逐漸形成疳病。

又如,積聚病發作,時而發冷時而發熱,喜歡喝水,脅下有硬塊且疼痛。應該用藥慢慢消磨,但醫生如果看到積聚就用巴豆、硇砂等猛藥來瀉。瀉的次數多了,津液耗損,也會逐漸形成疳病。又如,傷寒五六天後,有腹瀉的症狀,如果用寒涼的藥物過度瀉下,會導致脾胃虛弱、津液耗損,引起口渴不止、發熱。這樣,熱氣會消耗津液,導致肌肉消瘦。其他邪氣入侵,證狀千變萬化,也會因此形成疳病。又如,嘔吐腹瀉時間長了,津液耗損,也會形成疳病。又如,小兒吃肥甘厚膩的食物過多,形成積食,會導致內蘊發熱,津液耗損,也容易得疳病。所以甘味能導致疳病。

《聖濟經》說,吃太多肥甘厚膩的東西會積聚成疳黃,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各種疾病都可能導致疳病。患甘疳時,眼睛乾澀疲倦,或生白膜;嘴唇顏色淡白;臉色黃黑;喜歡吃泥土或生米;喜歡躺在冰冷的地方;容易生疥瘡、頭瘡;腹瀉時會排出青、白、黃色的泡沫,或膿血;腹脹咳嗽;耳朵和鼻子生瘡;頭髮稀疏且呈穗狀;頭大脖子細;肚子大青筋暴露;手腳下垂無力;身體瘦弱口渴;筋脈萎縮骨骼沉重;身體虛弱。這些都是甘疳的症狀。根本原因是脾虛津液耗損,時間長了會發生變化。變化緩慢的叫慢疳,變化急劇的叫急疳。還要辨別是寒證還是熱證,是肥胖還是消瘦。肥胖且發熱的疳病,多因食用肥甘厚膩的食物,積聚生熱所致,多發於發病初期。錢乙用黃連丸來治療。消瘦且體寒的疳病,多因過度瀉下導致腹瀉、食用生冷食物所致,多發於病程後期。錢乙用木香丸來治療。錢乙還用如聖丸來治療各種寒熱疳病。治療小兒疾病,必須根據虛實寒熱的情況用藥,不能胡亂使用瀉藥,以免導致疳病。如果病情剛開始是脾虛津液不足、口渴想喝水,應當生胃中津液,煎煮錢乙的白朮散服用,多服效果才好。錢乙的其他藥方,本集都有記載。

還有一種疳病,症狀是腹中有硬塊、身體消瘦、毛髮枯焦稀疏、腹脹喘氣、寒性腹瀉且脫肛、吃東西容易吐。俗稱「無辜」。《寶鑑》中記載,《玄中記》說有一種鳥叫無辜,又叫姑護,又叫鈞星鬼,喜歡在夜晚飛行。如果有人把小孩的衣服和包裹暴露在外,這種鳥就會飛來停在上面,導致小孩得這種病。我喜歡查閱各種奇書,十多年來,都不知道《玄中記》出自哪裡。而且這種鳥既然說是在夜間飛行,肯定有形狀,但是世間也從來沒有人見過。這肯定是巫婆神棍假借鬼怪之名來欺騙人。現在我來揭示這種說法的荒謬,其實這就是疳疾的症狀。特此破除這種邪說,以消除大家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