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卷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九 (1)

1. 吐瀉論(啘哯附)

小兒吐瀉者,皆由脾胃虛弱。乳哺不調。風寒暑濕。邪干於正之所致也。其證不一。今條敘之。

吐逆自生下便吐者。此是兒初生之時。拭掠口中穢血不盡。因咽入喉故也。

白話文:

小孩出現嘔吐和腹瀉的情況,都是因為脾胃功能虛弱,餵養不當,加上受到風、寒、暑、濕等外邪的侵擾所導致的。這些症狀各有不同,現在我們來逐一說明。

如果小孩從出生後就開始嘔吐,這是因為新生兒出生時,清理口中的污血不徹底,不慎吞入喉部造成的。

吐逆胸膈滿悶氣急者。此因兒啼哭未定。氣息未勻。乳母忽遽以乳飼之。兒氣尚逆。乳不得下。停滯於胸膈之間。因更飲乳。前後相沓。氣不宣通。故氣逆而乳隨出之為吐也。宜調其氣而止吐。古書亦曰。大哭之後食乳者。多成吐瀉也。

白話文:

嘔吐胸口胸悶煩躁氣急的人。這是因為嬰兒哭泣尚未停止,呼吸尚未平穩,乳母卻突然急忙餵他喝奶。嬰兒的氣息仍然倒流,奶水無法順利吞嚥,停留在胸口胸悶之間。然後再喝奶,前後相繼,氣息不通暢,所以氣息倒流,奶水跟著吐出來。應先調節嬰兒的呼吸,止住嘔吐。古書上也說,大哭之後喝奶的人,大多會嘔吐腹瀉。

吐逆腹脹喘息。乳不化。夾青水。面青唇白者。此因乳母冒寒取涼。食冷飲寒。致冷氣入乳。變壞其汁。而不捻去。仍以飼兒。或能食者,因以冷物飼之。其冷乳冷食入腹。與氣相搏。傷於脾胃。則氣逆而吐也。其證若此。宜溫胃止吐調氣。若傷重有停滯者。以穩藥磨化。不可快下。

白話文:

  1. 嬰兒嘔吐、腹脹、喘息。母乳不能消化,伴有青綠色的水便,面色青白。

  2. 這是因為哺乳的母親冒寒貪涼,飲食生冷寒涼,導致寒氣進入乳汁,使乳汁變壞。

  3. 哺乳母親沒有將變壞的乳汁剔除,仍然餵養嬰兒。

  4. 有些嬰兒能夠食用,那是因為用冷的食物餵食。

  5. 寒涼的乳汁和食物進入嬰兒的胃腸道,與氣相搏擊,損傷脾胃,導致氣逆而嘔吐。

  6. 如果出現這種症狀,應該溫暖胃部,止嘔,調理氣機。

  7. 如果損傷嚴重,有停滯不化的東西,可以用緩和的藥物磨化,不可急於攻下。

恐脾胃愈虛而生風也。凡風冷變壞之乳。當捻去之。暫斷乳兒。令乳母服藥溫腹。然後飼兒。若不捻去。非只令兒吐逆。腸胃虛者。冷因得入。亦不利也。

白話文:

(擔憂)脾胃更加虛弱而產生風疾。凡是因風寒而變壞的乳汁,應該及時將它擠出,並暫時停止餵養嬰兒,讓哺乳的母親服用補藥來溫暖腹部。然後再餵養嬰兒。如果沒有將壞掉的乳汁擠出,不僅會讓嬰兒吐逆。脾胃虛弱的人,還會讓寒氣入侵,也不利於健康。

吐逆身熱。吐奶成片子者。胃有熱也。此因乳母冒熱。或因飲酒。熱入其乳。變壞其汁。而不捻出。仍以飼兒。或兒乘熱哺啜。致熱氣入胃。與氣相搏。致氣逆而吐也。其證若此。如久有積熱者。必四肢生瘡。多渴而面黃。宜微下之。虛者以穩藥磨化。後調其氣。

白話文:

嘔吐並伴隨發熱。吐出的奶成片狀的,這是胃中有熱造成的。這是因為乳母受了熱氣或喝了酒,熱氣進入乳汁中,使乳汁變壞而沒有擠出來,仍然用來餵孩子。或者孩子在身體發熱的情況下哺乳,導致熱氣進入胃中,和胃氣相搏,導致氣逆而嘔吐。有這種症狀,若是長時間積熱,必定四肢生瘡,多渴而臉色發黃。適合服用輕微瀉下的藥物。身體虛弱的,用磨碎的藥粉服用。之後再調和胃氣。

吐逆身熱。鼻青呵欠頓悶。口中氣熱,夜間發躁者。此傷風吐也。因解脫失宜。風冷襲之。搏於血氣。故身熱呵欠頓悶。口中氣熱也。氣不得順。故逆而作吐也。宜調氣止吐。發散風冷。

吐逆唇黑。面黃多啼。有痰吐氣臭者。此脾胃有傷也。宜先下之。後調其氣。

白話文:

  1. 嘔吐、身上發熱。

  2. 鼻青、呵欠、突然感到悶熱。

  3. 口中感到氣熱,晚上發作。

這是傷風引起的嘔吐。由於解脫衣物不當,風寒侵襲,搏擊於血氣,所以身體發熱,呵欠連連,突然感到悶熱,口中感到氣熱。氣機不能夠順暢,所以逆而嘔吐。應當調和氣機,止住嘔吐,驅散風寒。

吐逆早晚發熱,睡臥不安者。此驚吐也。心熱則生驚。故睡臥不安。而神不寧也,心神不寧。則氣血逆亂而吐也。宜與鎮驚去熱止吐。

白話文:

吐逆在早晚時出現,發熱,睡臥不安的。這是驚嚇引起的吐逆。心臟發熱就會產生驚嚇。所以睡臥不安。而精神不寧靜,精神不安寧。於是氣血逆亂而嘔吐。應該給予鎮驚、去熱、止吐的藥物。

吐逆面㿠白無精光。口中氣冷。口頻撮。不思乳食。吐水者。胃氣不和也。宜補脾胃。

吐逆痰涎色黃。稠黏上壅者。胃熱也。若吐痰涎白淥。或吐沫者。胃虛冷也。熱者宜微利之。冷者宜溫補之。

白話文:

嘔吐且面色慘白沒有光澤,口中氣息冷,經常做出吸吮動作,不想吃奶或食物,吐水的情況,是胃氣不和,應該補益脾胃。

嘔吐痰涎顏色偏黃,稠厚且上壅,是胃熱的表現;如果吐出的痰涎呈白色或綠色,或是吐泡沫,則是胃虛寒的症狀。對於熱症應當微微通利,對於寒症則應溫補。

吐逆痰涎及有血者。此肺熱也。久則肺虛成痿。昔錢乙治段齋郎子四歲。身熱吐痰。嗽數日而咯血。他醫以桔梗湯防己丸治之不愈。涎上攻。吐喘不止。遂請乙治。乙下褊銀丸一大服。復以補肺湯補脾散為治。乙曰。此子咯血。肺虛也。肺雖咯血。有熱故也。久則虛痿,今涎上潮而吐。

白話文:

吐逆痰涎並帶有血絲的。這是肺熱所致。日久肺虛則會變成痿疾。從前錢乙治療段齋郎子的兒子,四歲。身熱吐痰。咳嗽數日咯血。其他醫生用桔梗湯防己丸進行治療,沒有痊癒。涎液上衝。吐喘不止。於是請錢乙治療。錢乙服用褊銀丸一大劑。再用補肺湯補脾散進行治療。錢乙說。這個孩子咯血。這是肺虛所致。肺雖然咯血。是由於有熱引起的。日久則虛痿,現在涎液上衝而吐出。

當下其涎。若不吐涎。則為甚便。蓋吐涎能虛。又生驚也。痰實上次。亦能發搐。依法只宜先下痰而後補脾肺。必涎止而吐愈。為順治也。若先補肺為逆耳。乙所用藥方。本集載之。此所謂識病之輕重先後為治也。

白話文:

當下的口水。如果不吐出口水。那就很嚴重了。因為吐口水可以虛弱,又會產生驚恐。痰在上面堆積,也能發作抽搐。按照方法只應該先清除痰,然後再補養脾肺。一定等到口水停止而嘔吐治好。這樣纔是順利治療。如果先補肺就是倒著做了。乙所用的藥方,本草集裡都有記載。這就是說的認識疾病的輕重先後來治療。

啘哯者。比吐逆異也。吐者乃邪搏胃氣。逆而上行。谷不能傳化。隨氣出也。啘者但氣逆而欲吐。吐則谷無所出。故俗謂乾嘔也。哯者乃兒因吮乳汁過多。胃滿而上溢出也。故俗呼謂之噫奶。當便與空乳令吮。即定。若頻久吮之。亦能為病。

白話文:

啘哯是一種症狀,與吐逆不同。嘔吐是邪氣搏擊胃氣,逆而上行,穀物不能消化、吸收,隨氣一起吐出來。啘則只有氣逆而想要嘔吐,但是嘔吐時沒有東西吐出來,所以俗稱乾嘔。哯是小兒因為吸吮乳汁過多,胃滿而溢出,所以俗稱吐奶。如果這種情況發生,應該立刻讓嬰兒空腹吸吮,即可停止。然而如果經常長時間讓嬰兒吮吸,也會導致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