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回本書目錄

1. 卷九

2. 吐瀉論(啘哯附)

小兒吐瀉者,皆由脾胃虛弱。乳哺不調。風寒暑濕。邪干於正之所致也。其證不一。今條敘之。

吐逆自生下便吐者。此是兒初生之時。拭掠口中穢血不盡。因咽入喉故也。

吐逆胸膈滿悶氣急者。此因兒啼哭未定。氣息未勻。乳母忽遽以乳飼之。兒氣尚逆。乳不得下。停滯於胸膈之間。因更飲乳。前後相沓。氣不宣通。故氣逆而乳隨出之為吐也。宜調其氣而止吐。古書亦曰。大哭之後食乳者。多成吐瀉也。

吐逆腹脹喘息。乳不化。夾青水。面青唇白者。此因乳母冒寒取涼。食冷飲寒。致冷氣入乳。變壞其汁。而不捻去。仍以飼兒。或能食者,因以冷物飼之。其冷乳冷食入腹。與氣相搏。傷於脾胃。則氣逆而吐也。其證若此。宜溫胃止吐調氣。若傷重有停滯者。以穩藥磨化。不可快下。

恐脾胃愈虛而生風也。凡風冷變壞之乳。當捻去之。暫斷乳兒。令乳母服藥溫腹。然後飼兒。若不捻去。非只令兒吐逆。腸胃虛者。冷因得入。亦不利也。

吐逆身熱。吐奶成片子者。胃有熱也。此因乳母冒熱。或因飲酒。熱入其乳。變壞其汁。而不捻出。仍以飼兒。或兒乘熱哺啜。致熱氣入胃。與氣相搏。致氣逆而吐也。其證若此。如久有積熱者。必四肢生瘡。多渴而面黃。宜微下之。虛者以穩藥磨化。後調其氣。

吐逆身熱。鼻青呵欠頓悶。口中氣熱,夜間發躁者。此傷風吐也。因解脫失宜。風冷襲之。搏於血氣。故身熱呵欠頓悶。口中氣熱也。氣不得順。故逆而作吐也。宜調氣止吐。發散風冷。

吐逆唇黑。面黃多啼。有痰吐氣臭者。此脾胃有傷也。宜先下之。後調其氣。

吐逆早晚發熱,睡臥不安者。此驚吐也。心熱則生驚。故睡臥不安。而神不寧也,心神不寧。則氣血逆亂而吐也。宜與鎮驚去熱止吐。

吐逆面㿠白無精光。口中氣冷。口頻撮。不思乳食。吐水者。胃氣不和也。宜補脾胃。

吐逆痰涎色黃。稠黏上壅者。胃熱也。若吐痰涎白淥。或吐沫者。胃虛冷也。熱者宜微利之。冷者宜溫補之。

吐逆痰涎及有血者。此肺熱也。久則肺虛成痿。昔錢乙治段齋郎子四歲。身熱吐痰。嗽數日而咯血。他醫以桔梗湯防己丸治之不愈。涎上攻。吐喘不止。遂請乙治。乙下褊銀丸一大服。復以補肺湯補脾散為治。乙曰。此子咯血。肺虛也。肺雖咯血。有熱故也。久則虛痿,今涎上潮而吐。

當下其涎。若不吐涎。則為甚便。蓋吐涎能虛。又生驚也。痰實上次。亦能發搐。依法只宜先下痰而後補脾肺。必涎止而吐愈。為順治也。若先補肺為逆耳。乙所用藥方。本集載之。此所謂識病之輕重先後為治也。

啘哯者。比吐逆異也。吐者乃邪搏胃氣。逆而上行。谷不能傳化。隨氣出也。啘者但氣逆而欲吐。吐則谷無所出。故俗謂乾嘔也。哯者乃兒因吮乳汁過多。胃滿而上溢出也。故俗呼謂之噫奶。當便與空乳令吮。即定。若頻久吮之。亦能為病。

白話文:

小兒吐瀉,大多是因為脾胃虛弱、餵養不當,或是受到風寒暑濕等外邪侵擾所導致。症狀有很多種,現在一一說明:

剛出生就吐奶的,是因為出生時沒有擦拭乾淨口中的穢血,導致嬰兒吞入咽喉所造成。

吐奶時胸口悶脹、呼吸急促的,是因為嬰兒哭鬧後,呼吸不順暢,乳母馬上餵奶,導致乳汁無法順利下嚥,停留在胸膈之間。如果又繼續餵奶,前後乳汁堆疊,氣機不暢,就會導致氣逆而吐奶。應該調理氣機來止吐。古書也說,大哭之後馬上餵奶,容易造成吐瀉。

吐奶時腹脹、喘氣,乳汁無法消化,伴隨青色水液,臉色青白、嘴唇發白的,是因為乳母受寒著涼,吃了冷飲,導致寒氣進入乳汁,使乳汁變質,卻沒有去除,仍然餵給嬰兒。或是嬰兒吃了冷的食物,寒冷的乳汁或食物進入腹中,與氣相搏,傷及脾胃,就會導致氣逆而吐。這種情況,應該溫胃止吐、調氣。如果傷勢嚴重,有積滯,可以用溫和的藥物磨化,不要用猛烈的藥物攻下,以免脾胃更加虛弱而生風邪。凡是因風冷變質的乳汁,都應該去除,暫時停止餵奶,讓乳母吃藥溫暖腹部,之後再餵奶。如果不去除變質的乳汁,不僅會使嬰兒吐奶,腸胃虛弱的嬰兒,還會使寒氣入侵,對身體不利。

吐奶時身體發熱,吐出的奶呈現片狀的,是因為胃裡有熱。這可能是因為乳母受熱,或飲酒,熱氣進入乳汁,使乳汁變質,卻沒有去除,仍餵給嬰兒,或是嬰兒在發熱時吸奶,導致熱氣進入胃中,與氣相搏,造成氣逆而吐。這種情況,如果長期有積熱,四肢一定會長瘡,容易口渴,臉色發黃,應該稍微用藥瀉熱。體虛的,則用溫和的藥物磨化,之後再調理氣機。

吐奶時身體發熱,鼻樑發青,打哈欠、精神不振,口中熱氣,夜間煩躁不安的,是因傷風而吐。是因為衣物穿脫不當,被風寒侵襲,風寒與血氣相搏,所以身體發熱、打哈欠、精神不振,口中熱氣。氣機不順暢,所以氣逆而吐。應該調理氣機,止吐,發散風寒。

吐奶時嘴唇發黑、臉色發黃、哭鬧不止、有痰、吐氣惡臭的,是脾胃受損。應該先用藥攻下,之後再調理氣機。

吐奶時早晚發熱,睡臥不安的,是驚嚇所致的吐奶。心熱就會產生驚嚇,所以睡臥不安,精神不寧。心神不寧,氣血就會逆亂而吐。應該服用鎮驚、退熱、止吐的藥物。

吐奶時臉色蒼白,精神萎靡,口中氣息寒冷,嘴巴頻繁地動,不想吃奶,吐出清水的,是胃氣不調和。應該補養脾胃。

吐奶時痰液呈現黃色、濃稠且黏膩,堵塞在咽喉的,是胃裡有熱。如果吐出白色清稀的痰液,或是泡沫,則是胃虛寒。有熱的應該稍微用藥瀉熱,虛寒的應該用藥溫補。

吐奶時痰液帶有血絲的,是肺熱。久了會導致肺虛而產生痿病。過去錢乙曾經治療過段齋郎的四歲兒子,他身熱、吐痰、咳嗽數日,後來咳血。其他醫生用桔梗湯、防己丸治療都沒效果,痰液上湧,導致吐喘不止。於是請錢乙治療,錢乙先用大劑量的褊銀丸攻下,再用補肺湯、補脾散來治療。錢乙說,這孩子咳血,是肺虛的表現,肺雖然虛弱,但也有熱邪存在,久了就會虛弱而產生痿病。現在痰液上湧而吐,應該先攻下痰液。如果沒有吐出痰液,病情就會更加嚴重。因為吐出痰液會使身體虛弱,也容易產生驚嚇。痰液阻塞在上,也會引發抽搐。按照方法應該先攻下痰液,然後再補養脾肺,等痰液停止,吐奶自然就會痊癒,這是順應病情的治療方式。如果先補肺就是錯誤的。錢乙所用的藥方,在本集中有記載。這就是所謂的認識疾病的輕重緩急,才能對症下藥。

「啘哯」與吐奶不同。吐奶是邪氣與胃氣相搏,氣逆而上,食物無法消化,隨著氣逆而吐出來。「啘」只是氣逆想吐,卻沒有東西可吐,所以俗稱乾嘔。「哯」是因為嬰兒吸吮乳汁過多,胃滿而溢出,所以俗稱「噫奶」。此時應該讓嬰兒吮吸空奶頭,就能停止。如果頻繁長時間吸吮,也可能會引發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