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卷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

1. 傷寒論

經曰。傷寒有五。有中風。有熱病。有溫病。有中濕。有傷寒。其所苦各不同。此五者配入五氣。隨四時為病。故春風夏熱秋濕冬寒中溫。而傷寒則居一焉。(其細論在傷寒類證集中)其四時之病。皆謂之傷寒者。乃總概之名也。內熱病者。乃盛暑之時。炎熱之氣中人為病也。

白話文:

《傷寒論》:「【傷寒有五病】傷寒有五種,有中風、有熱病、有溫病、有中濕、有傷寒。它們所表現出的症狀各不相同,這五種病與五氣相對應,隨著四季發作。所以春天起風、夏天酷熱、秋天濕潤、冬天寒冷卻中溫,而傷寒則居於其中一類。(詳細的論述在《傷寒論證集》中)。」四季所發的疾病都稱為傷寒,那是總括性的名稱。內熱病的患者,是在盛夏的時候,炎熱之氣侵入人體而致病。

又名曰中暍。濕病者。乃雨露霜霧。煙嵐水漬。濕氣中人為病也。小兒無此二病。謂小兒不治家事。未有幹辦。早臥晚起,不致沖冒故也。外傷風傷寒溫病。小兒有此三病。謂嚴寒厲風溫氣,無所不至。小兒肌肉脆軟。氣血柔弱。易為傷之故也。是三病者。其證其脈。不可診切。

白話文:

另有一種叫做中暍的疾病,是由於雨露霜霧、煙霧水漬等濕氣侵入人體而引起的。小兒沒有這種疾病,因為他們不操持家務,也沒有什麼操心的事情,早睡晚起,所以不會受到侵襲。外感風寒溫熱之病,小兒都會得,因為嚴寒酷暑溫熱之氣,無處不到,小兒肌肉嬌嫩,氣血柔弱,容易受到傷害。這三種疾病,症狀和脈象,都很難診斷清楚。

兒稍大者。可切脈而別之。傷風之脈。陽浮而陰弱也。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也。溫病之脈。行在諸經。未知何經之動。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也。若嬰小未能診切者。但看其形候耳。

白話文:

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可以把脈來區分病症。傷風的脈象,陽氣浮起而陰氣虛弱。傷寒的脈象,陰陽兩氣都很盛而緊澀。溫病的脈象,行走在諸經之中,不知道是哪一條經絡出了問題。可以根據經絡所在的位置來取穴治療。如果嬰兒還小,不能夠診斷脈象,只能觀察他們的形體和症狀來判斷。

傷風者。乃四時八方為厲之風傷人。其候昏睡呵欠頓悶。口中氣熱。或自汗惡風發熱。鼻鳴乾嘔。熱多寒少。面光而不慘。手足皆熱。煩躁。治當發散。有飲水者。有能食者。有不能食者。其飲水能食者。可微下之。余不可下也。

白話文:

傷風是四時八方為厲的風傷害人體。症狀是昏睡、呵欠、頓然悶悶不樂,口中氣熱,或自汗惡風發熱,鼻鳴、乾嘔,熱症多寒症少,面色紅潤而不慘淡,手腳都熱,煩躁。治療應以發散風寒為主。有的人能喝水,有的人能吃飯,有的人不能吃飯。能喝水吃飯的,可以稍微瀉下;其餘的不能瀉下。

傷寒者。乃冬時嚴寒之氣傷人。入於腠理。當是之時。壯者氣行而已。怯者則著而為病。其即發者為傷寒。至春發者為溫病。(一云。在夏至之前。非時行溫氣之病)夏發者為熱病。(一云。在夏至之後。非中暍之熱病)其候面赤。渾身壯熱。頭痛體疼。鼻塞聲重。清涕咳嗽。

白話文:

傷寒的病人,是冬季嚴寒的氣候損害人體,侵入皮膚腠理。在這種情況下,身體強壯的人,寒氣運行罷了。身體虛弱的人,寒氣就會停留下來而發病。發病快的叫做傷寒。到了春天發病的叫做溫病。(有的人說:在夏至之前發病的,不是時行溫氣的病。)夏天發病的叫做熱病。(有的人說:在夏至之後發病的,不是中暑發熱的病。)症狀是臉紅、渾身發熱、頭痛、全身疼痛、鼻子不通、聲音沉重、清水鼻涕、咳嗽。

寒毛立。氣促急。或嘔吐白水。寒多熱少。面色慘而不舒。手足指末微冷。不煩躁而惡寒。(傷風者。不惡寒而惡風。傷寒者。不惡風而惡寒。其惡風者。當風而乃憎寒也。其惡寒者。雖不當風而亦自憎寒也。以此別之)治者若脈洪盛。身體壯熱。頭痛面赤。四肢暖者為陽證。

白話文:

寒毛直立,氣息短促急迫。有時嘔吐清水,寒氣多而熱氣少。面色蒼白而不安,手足末端微冷。不感到煩躁,卻畏寒。(傷風者不畏寒而畏風,傷寒者不畏風而畏寒。畏風的人,在當風的時候才會感到寒冷;畏寒的人,即使不在當風的時候也會感到寒冷。以此來區分)治療時,脈搏洪盛,身體發熱,頭痛面紅,四肢溫暖的是陽證。

宜汗之。若脈微細。身冷不甚,頭痛體疼。面青四肢冷者為陰證。宜溫之。

溫病者。四時之間。非節候邪氣傷人。如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冷。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言此時通行此氣為病。無少長略同。故名天行時氣。又名時行溫病。其候頭痛身重。壯熱體疼。與傷寒相似。但臨時看其脈與其證。屬何經受病。隨經而分別之。以為治也。

白話文:

溫病是在四季當中,不是節氣的邪氣傷人,比如春天應該溫暖但卻寒冷,夏天應該炎熱卻寒冷,秋天應該涼爽卻炎熱,冬天寒冷卻溫暖。這時所流行的邪氣使得人生病,老少都容易得病,因此叫做天行時氣,又叫做時行溫病。它的症狀是頭痛、身體沉重、發高燒、身體疼痛,和傷寒相似。但是要當場看脈象和症狀,判斷屬於哪經受病,然後根據經絡分別治療。

以上三病。通以傷寒為治。邪在外者。解之汗之。邪在內者。溫之下之。當隨證按法而行之。錢乙言傷寒男體重面黃。女喘急面赤。各憎寒。口中氣熱。呵欠頓悶項急。此乃不分傷風傷寒而概言之也。況傷風傷寒。證候傳變多端。自有專經可憑。孫真人云。治小兒與大人無異。

白話文:

這三種疾病都以傷寒的方法來治療。疾病在外表,則用解熱藥和發汗藥。疾病在內部,則用溫熱藥和下瀉藥。應該根據病情按方法進行治療。錢乙說,傷寒的男性,症狀是體重,面色發黃。女性,症狀是呼吸急促,面色發紅。都怕冷,口中感到發熱,打哈欠,突然悶痛,脖子僵硬。這是不區分風寒和傷寒而概括地說的。況且風寒和傷寒的症狀和變化多端。自有專門的醫學典籍可以參考。孫思邈說,治療小兒和成年人沒有區別。

惟減用湯劑極少耳。更有傷風寒而兼食者。俗呼謂之夾食傷寒也。其候壯熱煩渴。鼻塞聲重。四肢困倦。眼黃腹中脹痛。涎唾嘔逆。或呵欠頓悶。治者不先攻所傷。但先解表。候表解然後下之。則病與食自然去也。若不顧其表。便以藥攻之。多致結痞也。又有因失飢而食寒飲冷。

白話文:

只減少使用湯劑,是很少的情況。還有傷風邪又同時吃錯東西的,俗稱夾食傷寒。它的症狀是壯熱煩渴、鼻塞聲音沙啞、四肢倦怠無力、眼睛發黃、腹部脹痛、流口水嘔吐、或打哈欠感到胸口悶。治療這種病,不首先攻伐病因,而是應該先解表。等表解之後再攻下之,這樣疾病和吃錯的東西就會自然地消除。如果不管表證,就用藥物攻伐它,常常會導致結痞。還有因為飢餓而吃寒涼食物的。

傷於脾胃。而中風寒。其候胸膈不快。腹脹而痛。面色唇口皆青。手足逆冷。脈沉細者。此寒傷於脾。病屬太陰。庸工不識。以為胸膈不快。妄用針灸。或便投駃藥。則胸膈愈不快而吐利。只一兩日間。便致危殆。此不明之誤。非其治也。所謂傷寒。本經藥證甚多。難以具述。

白話文:

如果傷到了脾胃,然後又感染了風寒,症狀是胸膈不舒暢,腹部脹痛,面色嘴脣都是青色的,手腳冰涼,脈搏沉細。這是寒邪傷害了脾臟,屬於太陰病。庸醫不認識這個病,以為是胸膈不快,就亂用針灸。或者直接用發汗的藥物,那麼胸膈會更加的不舒服,還會嘔吐腹瀉。只一兩天的時間,就會變得非常危險。這是因為不瞭解病情的錯誤治療,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所謂的傷寒,本經的藥方和證據很多,很難一一列舉。

今採其小兒常所患者之方。及有所兼見之證。略為條敘。傷風寒手足冷。身熱。面赤頭痛者。此脾怯也。宜先和脾。然後發散。傷風寒自利者。脾虛也。宜先補脾。然後發散。未瘥者先調順其中。有下證者微下之。有驚者退之。

白話文:

現在將小兒常見的症狀以及我所見過的證候,簡略地條列如下:

  1. 傷風寒後,手腳發冷,身體發熱,臉色發紅,頭痛。這是因為脾臟虛弱所致。治療時應先調理脾臟,然後再發散風邪。

  2. 傷風寒後,腹瀉不止。這是因為脾臟虛弱所致。治療時應先補益脾臟,然後再發散風邪。

  3. 疾病尚未痊癒的,應先調理臟腑。如果有腹瀉的症狀,應適當使用瀉藥。如果有驚嚇的症狀,應使用退驚的藥物。

傷風寒腹脹而喘者。脾虛也。宜先補脾。去脹定喘。候喘定。然後發散。

傷風寒得下後。大勢已退。而餘熱未解者。是下之太過。胃虛而熱乘之故也。胃中虛熱者。飲水無多。當生胃中津液。津液得生。則熱與渴皆止矣。(以上錢乙論。其治方本集載之)

白話文:

傷風寒,服藥後病勢已經基本好轉,但餘熱仍未完全消退,這是因為下藥過度,導致胃氣虛弱,熱氣乘虛而入。胃中虛熱的人,喝水不能止渴,這是由於胃中津液不足所致。若能滋生胃中津液,那麼熱氣和口渴的症狀都會消失。(以上是錢乙的論述,具體治療方法請參閱《本集》)

傷風寒其熱在外者為表病。若未入於裡而下之太早。裡虛氣逆。熱結胸中。堅硬而痛者。此為結胸。但若硬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氣。若因飲水得者。則為水結。若三四日外熱入於裡。則腹滿痛,內實有燥糞者。當下之。若熱入大腸。則為大便秘澀不通。若熱入小腸。則為小便難澀不通。

白話文:

傷風寒,其熱在外者稱為表病。如果熱邪還沒有進入體內,就過早地使用瀉法,會導致體內虛弱,氣機逆亂,熱邪積結在胸中,出現堅硬而疼痛的症狀,這就是結胸。但如果胸中硬滿而不疼痛,則稱為痞氣。如果因飲水過多所致,則稱為水結。如果外熱在三、四天後進入體內,就會出現腹滿疼痛,並且體內有燥結的大便,此時應使用瀉法。如果熱邪進入大腸,則會導致大便祕結,不通暢。如果熱邪進入小腸,則會導致小便困難,不通暢。

熱入大小腸。則為大小便不通。熱入脾胃。脾胃屬土。候於肌肉。熱盛蘊蒸於外則為發黃。熱熏於心胸則為煩躁,津液耗減者。則為發渴。熱上衝咽喉口舌者。則生瘡腫疼痛。有血泄者。血得熱則流溢妄行。從鼻出者。則為衄血。從口出者。則吐血。從大便出者。則便血。從小便出者。

白話文:

熱氣進入大腸和小腸,就會導致大便和小便不通暢。熱氣進入脾胃,脾胃屬土,主掌肌肉,熱氣過盛,蘊積於外,就會導致皮膚發黃。熱氣上薰心胸,就會讓人煩躁不安,津液耗損,就會口渴。熱氣上衝咽喉口舌,就會產生瘡腫疼痛。如果有血便,是因為血液受熱而溢出,從鼻子中流出,則為鼻出血,從口中流出,則為吐血,從大便中流出,則為便血,從小便中流出,則為尿血。

則遺血。若壯熱未汗。躁喘鼻鳴。因衄一升數合而熱得歇者。病則解矣。若出至二三升者。危矣。若熱毒積滿於內。不得時下。致毒乘瘀血。則煩盛發狂。若鬱塞昏冒悶亂者。死。若胃有寒氣相搏。則嘔啘咳逆。若肺有寒相搏。則咳嗽氣急。若氣怯者。傳變入陰。則四肢厥逆。

白話文:

如果留有出血的狀況,卻壯熱無汗、煩躁喘息且鼻鳴,而後因為鼻血流出一升或數合的量而熱症得以緩解的話,那麼病症就會解除。如果出血量多到兩三升的話,就是危險的。如果熱毒積滿於內部,沒有及時排出,導致毒邪乘著瘀血發作,就會煩躁猛烈、發狂。如果鬱悶、昏迷、糊塗、煩亂的話,就會死亡。如果胃部有寒氣相搏,就會嘔吐惡心、咳嗽逆氣。如果肺臟有寒邪相搏,就會咳嗽、氣急。如果氣虛怯弱的話,就會傳變進入陰經,那麼四肢就會厥冷逆亂。

面青體冷。下利清穀。並當隨證施治。

錢乙論傷風傷寒瘡疹傷食壯熱昏睡。一皆相似。若倉卒未能辨認之間。但與升麻葛根湯惺惺散小柴胡湯。此數藥通治。甚驗。

白話文:

錢乙認為,傷風、傷寒、瘡疹、傷食等疾病,症狀都很相似。如果在倉促之間不能辨別,就先給予升麻葛根湯、惺惺散、小柴胡湯。這幾種藥物可以通用,效果很好。

聖惠方云。嬰孩傷寒。不可用性燥藥發汗。燥加腑臟。熱極傷心。則厥逆而難治。又不可用性熱藥。乃助陽。陽極則陰爭。四肢汗出如油。手足或冷或熱。多致發狂。顛癇搐搦。為難治。又不可用性寒藥。寒則陽受其冷。則寒熱相擊。一向叫啼不睡。使熱上衝於腦。則頭骨縫開為難治。

白話文:

聖惠方的中醫理論提到,嬰孩患了傷寒,切不可使用性情燥烈的藥物促進發汗,因為這樣會使燥熱加重腑臟的負擔,過度的高熱會損傷心臟,導致厥逆難治。同時,也不可以使用性情熱烈的藥物,因為這會助長陽氣,一旦陽氣過盛,陰氣就會爭奪主導權,導致四肢汗出如油,手足忽冷忽熱,容易引發狂躁、癲癇和抽搐等難治的疾病。此外,也不可以使用性情寒涼的藥物,因為寒性藥物會使陽氣受到寒氣的侵襲,寒熱交替相互衝擊,導致孩子不斷啼哭,不能入睡,使得熱氣上衝腦部,造成頭骨縫隙裂開,難以治療。

予流落錢塘。就館於親家蘇伯正防禦家。伯正以醫治傷寒名聞。予常觀其用藥次第。若小兒傷寒壯熱。頭痛體疼。脈大鼻塞聲重。嚏咳呵欠。惡風憎寒。病在表可汗者。用銀白散。熱多者甘露散。有食飲宿滯。脾胃不和者。以安胃丸間服。胸膈不快者。以香殼散間服。煩渴飲水。

白話文:

我寄居在錢塘,在岳父蘇伯正的防禦府邸中當教書先生。岳父以擅長醫治傷寒而聞名,我常常看他開藥的順序。如果小兒患上傷寒,壯熱,頭痛身體痠痛,脈博強勁,鼻塞聲音沉重,噴嚏咳嗽打哈欠,怕風怕冷,這是病在表的症狀,宜發汗,應服用銀白散。若熱症重,使用甘露散。如果有飲食停滯,脾胃不和的症狀,服用安胃丸作為輔助治療。胸膈不快,服用香殼散作為輔助治療。煩渴欲飲水,則

或作寒熱者。苓砂散間服。有驚者。天麻防風丸人參化風膏。涎盛咳嗽者。小珍珠丸。如此施治。隨手得愈者。十有八九。餘一二者。乃病久傳深。或已成壞證。方才請召。亦依法調治。乃得痊可。其所用之藥。多非古方。性不燥熱。率皆溫平。是謂達南北之異地。識寒熱之所宜。

白話文:

有些人會出現寒熱的症狀,可以服用苓砂散來治療。如果有人受到驚嚇,則可以服用天麻防風丸或人參化風膏。如果出現涎水過多和咳嗽的症狀,則可以服用小珍珠丸。按照這些方法治療,十有八九的人都能很快痊癒。剩下的少數人,可能是因為病情較久、較深,或者已經發展成難以治癒的疾病,才需要請醫生來治療。醫生也會根據病人的情況,開出合適的藥方,這些藥物通常不是古方,性情不燥熱,大多都是溫和平和的。這說明醫生懂得不同地區的氣候差異,並能辨別寒熱的宜忌。

深通古人治病之大體也。予盡得其方。今於諸方共敘於後。

白散

治傷寒壯熱。頭痛體疼脈大。解表發汗。夾驚者皆可服。以煅熟寒水石半斤。研極細。入炒熟黃丹一錢半研勻。如淡即添入些小,以紅粉色為度。每服一錢。生薑湯調下。未能飲者。稠調抹口中。以乳汁送下。無時。

白話文:

治療傷寒發熱。頭痛體痛,脈搏大。解表發汗。夾驚者皆可服。以煅熟寒水石半斤。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加入一錢半炒熟的黃丹,研拌均勻。如果顏色太淡,可加入少量黃丹,以紅粉色為度。每次服用一錢,用生薑湯調服。如果不能喝,就調成稠糊狀塗抹在口中,再用乳汁送服。隨時服用。

甘露散

治傷寒壯熱。頭疼體痛。解表發汗。及熱多者。以好滑石二兩研細。入甘草末半兩拌勻。每服一錢。以濃煎蘿蔔湯調下。一方更有防風半兩為末。同研勻。滑石可用桂府白色者妙。

白話文:

治療傷寒引起的發熱、頭痛和身體疼痛。發汗以解表,以及發熱嚴重的人。用上好的滑石二兩研磨成細末。加入甘草末半兩拌勻。每次服用一錢。用濃煎蘿蔔湯送服。另外一種方法是再加入防風半兩研磨成末。與滑石末一起研磨均勻。滑石最好用白色的桂府滑石。

安胃丸

乃化滯丹小丸子也。

香殼散

治傷寒心胸滿悶不快。以橘皮洗去穰。為細末。每服一錢。生薑湯調下。乳食前。

白話文:

主治傷寒導致的心胸脹滿、煩悶不快。使用橘皮,洗淨後去掉內層白色部分,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生薑湯送服。在吃乳食前服用。

苓砂散

治傷風寒溫熱,表裡未解。頭痛發熱。口燥咽乾。煩渴引飲。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或作寒熱。及汗出表解。而煩燥不止。以五苓散半兩。入硃砂細末一錢。同研勻。每服一小錢。米飲調服。無時。

白話文:

治療傷風寒熱,表裡之證尚未解除,頭痛發熱,口乾咽燥,煩渴思飲,或喝水就吐,小便不利,或寒熱交作,以及汗出後表證已解,但煩躁不安的症狀仍未消失。

使用五苓散半兩,加入硃砂細末一錢,研磨均勻。每次服用一小錢,用米湯調服,無時間限制。

天麻防風丸

人參化風膏(上二方俱具驚癇門)

珍珠丸

治風壅痰實。利咽膈。除咳嗽。止煩熱。清頭目。

半夏(湯洗七次,焙乾為末,一兩),白礬(燒汁盡研末,一兩),寒水石(煅通赤出火毒研,一兩)

白話文:

  • 半夏(在水中清洗七次,然後烘乾,磨成粉末,一兩)

  • 白礬(將白礬燒至汁液完全蒸發,然後研磨成粉末,一兩)

  • 寒水石(將寒水石煅燒至通紅,去除火毒,然後研磨成粉末,一兩)

上拌勻研細。麵糊和丸。黃米麻子綠豆三等丸子。每服五七丸至十丸。溫生薑湯下。食後量大小加減與服。

白話文:

上面的藥材均勻混合研磨成細粉。將麵糊和丸子混合。黃小米、亞麻子、綠豆三種丸子。每次服用五到七丸,最多十丸。用溫熱的生薑湯送服。根據患者的大小增減藥量,於飯後服用。

歡喜散

治傷風寒。發熱頭痛。無汗惡風。或溫熱鼻塞清涕。淚出嚏噴。

防風(去蘆並叉枝),人參(去蘆),甘草(炙),天麻(去蘆),前胡(去蘆,各二錢半),細辛(去苗),柴胡(去蘆,各一錢半),白茯苓(去黑皮),桔梗(去蘆,各二錢),枳殼(去穰麩,炒二錢半),川芎(三錢)

白話文:

防風(去除蘆葦和分叉的枝條),人參(去除蘆葦),甘草(炙過),天麻(去除蘆葦),前胡(去除蘆葦,各二錢半),細辛(去除根苗),柴胡(去除蘆葦,各一錢半),白茯苓(去除黑皮),桔梗(去除蘆葦,各二錢),枳殼(去除果肉和麩皮,炒二錢半),川芎(三錢)

上為細末。每三歲以上抄一錢。水六分。薄荷兩葉。同煎三兩沸。通口服無時。

紅綿散

治傷風寒。及夾驚。取汗。

麻黃(去根節),全蠍(炒),大黃(紙裹煨熟,切,焙),甘草(炙),白附子蘇木(銼炒),天麻(生各一分)

白話文:

麻黃(去掉根部和節點):1 分

全蠍(炒熟):1 分

大黃(用紙包起來,蒸熟,切片,烘烤):1 分

甘草(烘烤):1 分

白附子:1 分

蘇木(切碎,炒熟):1 分

天麻(生的):1 分

上為細末。一歲下兒服一字。以上兒半錢。四五歲一錢。水一小盞。以綿少許。裹藥煎之。至綿紅色即去綿。溫服。

白話文:

將藥研磨成細粉。一歲以下的兒童服用一個藥字(約0.3克)。一歲以上的兒童服用半錢(約1.5克)。四五歲的兒童服用一錢(約3克)。用一小杯水,用少量棉花包裹藥物煎煮,直到棉花變成紅色後,取出棉花。趁溫熱服用。

坯煎散

治傷風寒。夾驚潮發。頭痛體熱。咳嗽。手足冷。

麻黃(去根節半兩),人參(去蘆),茯苓,白殭蠶(去絲嘴),全蠍,天麻,白附子,甘草(炙各一分),硃砂(二錢研),川烏(炮去皮尖一錢半)

白話文:

麻黃(去掉根和節,半兩),人參(去掉蘆頭),茯苓,白殭蠶(去掉絲和嘴巴),全蠍,天麻,白附子,甘草(各炙一錢),硃砂(二錢研磨),川烏(炮製後去掉皮和尖,一錢半)

上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水五分。入坯子胭脂一豆大。薄荷兩葉。蔥白一寸。同煎至四分。放溫服。不拘時。

白話文:

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到一錢。加五分水。加入一粒紅花胭脂。兩片薄荷。一寸蔥白。一起煎煮至四分之一。放溫後服用。不受時間限制。

千金丸

治傷寒夾風夾驚夾食。取微利。

硃砂(末一錢),全蠍(七個末),白丁香(七個末),膩粉(一錢),麝香(半錢)

白話文:

硫化汞粉(一錢),全蠍(七個研成粉末),白丁香(七個研磨成粉),滑石粉(一錢),麝香(半錢)

上為末勻。白飯和丸蘿蔔子大。薄荷湯下。一歲兒三丸。量大小加減。無時。

白話文:

將上列藥物研成細末,和白飯做成像蘿蔔子般大小的丸狀。用薄荷湯送服,一歲的兒童服用三丸,劑量可根據年齡大小調整。隨時服用。

茯苓散

治傷寒數日。胸膈不利。調中養胃。

赤茯苓(一兩),陳皮(三分),桔梗(去蘆一兩),甘草(炙半兩)

白話文:

赤茯苓(50公克),陳皮(15公克),桔梗(去蘆60公克),甘草(炙25公克)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六分。入生薑二片。煎至四分。溫服無時。

枳實散

治傷寒已汗未汗。卒胸膈痞痛。以枳實麩炒黃為末。每服一錢或半錢。米飲調下。無時。

白話文:

治療傷寒已經發汗了,但是又沒有發透。突然出現了胸膈痞痛,使用枳實炒焦黃,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或半錢,用米湯送服,不拘於時間。

竹瀝,治傷寒數日。煩躁不解。以竹瀝新汲水各半茶腳和勻。服無時。

真珠散

治傷寒口乾。心神煩躁。

真珠(末研),龍腦(研),牛黃(研,各半錢),栝蔞根,茯神(去心內木),硃砂(研,各一分),牙硝,寒水石(煅,半分)

白話文:

  • 真珠:磨成細末

  • 龍腦:磨成細末

  • 牛黃:磨成細末,各取半錢

  • 栝蔞根

  • 茯神(去除內心的木質部分)

  • 硃砂:磨成細末,各取一份

  • 牙硝

  • 寒水石(煅燒後取用),各取半錢

上為末勻。每服半錢。蜜水調下。無時。

秦艽

治傷寒心神煩躁。口乾煩渴。以秦艽半兩。去蘆細銼。用牛乳半盞。煎至六分。去滓放溫。分三四服。無時。

白話文:

治療傷寒引起的煩躁不安、口乾。用秦艽二錢,去皮、細切。用牛乳半碗,將藥煎煮至剩六分,濾去藥渣、放溫,分三次到四次服用,不拘時服用。

藕汁蜜

治傷寒煩渴。以生藕搗取汁半茶腳許。入蜜一錢。調勻服。無時。

葛根湯

治傷寒發熱煩渴。

葛根,人參(去蘆,各半兩),麥門冬(去心),白伏苓,甘草(炙),澤瀉(各一分)

白話文:

葛根、人參(去蘆,各 10 克),麥門冬(去心)、白茯苓、甘草(炙)、澤瀉(各 5 克)

上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水半盞。薄荷兩葉。煎至四分。去滓溫服無時。

百合散

治傷寒腹中滿痛。以百合半兩。炒黃為末。每服半錢或一字。米飲調下。無時。

黃芩散

治傷寒五六日。大便不通。熱燥悶亂。

黃芩,枳殼(去穰麩炒),大黃,大腹子(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半盞。煎至四分。去滓服。不拘時。

犀角散

治如前。

犀角屑,川大黃(炮),柴胡(去苗,各半兩),人參(去蘆,一分),朴硝,甘草(各半分)

白話文:

  • 犀牛角研磨成粉

  • 川大黃(經炮製)

  • 柴胡(去除根部,各半兩)

  • 人參(去除根須,一份)

  • 朴硝

  • 甘草(各半分)

上為末。每服半錢。水五分。入棗一個。煎至四分。去滓溫服。量大小加減。

石燕散

治傷寒小便不通。小腹脹滿。以石燕火煅為末。蔥白湯調下一字。以通為度。無時。

白話文:

治療傷寒導致的小便不通,小腹脹滿。使用石燕經過火煅後研磨成粉末。用蔥白湯送服一字分量的石燕粉,以小便通暢為準。不限於何時服用。

又方,以萱草根煎湯。調五苓散服之。乳食前。

葛根汁

治傷寒衄血不止。以生葛根汁一小盞。分三四服即止。無時。

立應散

治如前。

蒲黃,乾葛根末,石榴花(焙乾末,各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字。生地黃汁調下。並二三服止。無時。

又方,以黃藥為末。每服半錢或一字。新汲水調下。無時。

金汁蜜

治傷寒衄血。數日不止。

生地黃汁(小半盞),白蜜(小半盞),蒲黃(半兩)

上和勻。微暖過。每服半茶腳許。無時。

神白散

治傷寒吐血衄血咯血。大小便利血。槐花一分微炒。蛤粉半兩。同為細末。每服一錢或半錢。煎柳枝湯放溫調下。如修合不及。但以柳枝為末。新水調下亦可。

白話文:

治療傷寒引起的吐血、鼻血、咯血。大小便出血。

槐花一錢,微炒。蛤粉半兩。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或半錢。用柳枝湯煎煮,待溫涼後服用。如果來不及配藥,只能用柳枝研成細末,用新水調服也可以。

治傷寒衄血。兒小不能服散藥者。以好細墨為末。雞子清和丸黍米大。每五七丸。飲下或灌之。

白話文:

治療傷寒引起的鼻血。小孩不能服散藥的話。用上好的細墨磨成粉末。用雞蛋清和成黍米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到七粒。用溫水送服或灌服。

地黃汁

治傷寒吐血。心胸不利。煩渴不已。以生地黃杵絞取汁。量大小與之。亦治衄血。

麥門冬湯

治傷寒咳嗽喘急。

麥門冬(去心),款冬花(去枝梗),人參(去蘆),紫菀(洗焙,各一兩),桂心(半兩),甘草(一分)

白話文:

麥門冬(去除中央的莖),款冬花(去除枝梗),人參(去除蘆頭),紫菀(洗淨烘焙,每種各一兩),桂心(半兩),甘草(一分)

上為末。後入杏仁二十枚。麩炒去皮尖。研細拌勻。每服一錢。水一盞。生薑二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無時。

白話文:

將上藥磨成粉末。然後放入 20 粒杏仁。將杏仁用麩炒熟,去皮與尖端。研磨成細粉與上藥拌勻。每次服用 1 錢。加一杯水和 2 片生薑。煎煮至藥液剩六分之一時,去渣,溫服,不拘時。

一捻金散

治傷寒風熱咳嗽。

白殭蠶(去絲嘴,一錢),甘草(半兩,炙),延胡索(去皮,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捻。齏汁調下。無時。

潤肺散

治傷寒鼻塞。涎壅咳嗽。肺氣不利。語聲不出。

麻黃(去根節),人參(去蘆,各一兩),杏仁(麩炒去皮尖),貝母(去心麩炒黃,各一兩),甘草(炙,半兩),陳皮(去白,一分半),桔梗(去蘆,一分),阿膠(蛤粉炒如珠子大用一分)

白話文:

麻黃(去掉根和節)、人參(去掉鬚根,每種一兩)、杏仁(用麩皮炒熟,去掉皮和尖)、貝母(去掉心,用麩皮炒黃,每種一兩)、甘草(炙過的,半兩)、陳皮(去掉白色的部分,一分半)、桔梗(去掉蘆頭,一分)、阿膠(用蛤粉炒成珠子大小,用一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煎至六分。去滓溫服無時。

赤芍藥散

治傷寒陽證咳逆。以赤芍藥沸湯浸七遍。每遍以瓦盆蓋少時。數足取出。炒燥為末。每服一錢。豆豉三粒。生薑一片。水七分。煎至五分。放溫服。無時。

白話文:

治療傷寒陽證咳嗽逆氣。用赤芍藥在沸水中浸泡七遍。每次用瓦盆蓋住一會兒。浸泡次數足夠後取出藥材。炒乾後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加豆豉三粒,生薑一片,水七分。煎至五分。放溫後服用。沒有服用時間限制。

蓽良湯

治傷寒寒多咳逆。蓽澄茄良薑各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六分。煎數沸。入醋少許攪勻。帶熱服。

白話文:

治療寒證,傷風寒產生寒咳喘逆。蓽澄茄和良薑各等分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混合六份的水煎煮幾滾。加入少量的醋攪拌均勻後,趁熱服用。

苓砂膏

治傷寒脈數。熱入胃嘔吐。

澤瀉(二兩半),桂(去皮,一兩),豬苓(去皮),赤茯苓(去皮),白朮(去蘆,各一兩半)

白話文:

澤瀉(50公克),桂枝(去皮,25公克),豬苓(去皮),赤茯苓(去皮),白朮(去蘆,各37.5公克)

上為末。煉蜜和膏雞頭大。每服一丸。生薑自然汁化破與服,只末用便是五苓散。亦治發熱煩渴飲水。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瘀熱在裡發黃。濃煎茵陳蒿湯調下。余病飲調。

白話文:

將上列的中草藥製成粉末。將煉好的蜂蜜調成膏藥,大小約如雞頭。每服一丸。用生薑汁自然化解後,與藥丸一起服用,只用末用便是五苓散。也可用於治療發熱煩渴、飲水過多、水喝下後立即嘔吐,小便不利、體內瘀熱發黃等症狀。可以用濃煎茵陳蒿湯送服。其他疾病用溫開水送服。

四味人參湯

治傷寒脈遲。胃冷嘔吐。

乾薑(炮),黃芩,黃連(去須),人參(去蘆,各等分)

白話文:

炮製過的乾薑、黃芩、去除須的黃連、去蘆的人參,四味藥材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六分。煎至四分。去滓溫服無時。

附子姜樸丸

治傷寒寒多。嘔吐。手足厥冷。

附子(炮去皮臍,半兩),乾薑(一分,炮),厚朴(去粗皮,生薑制,一分)

上為末。糊丸麻子大。每服五七丸。米飲下。無時。

半夏湯

治傷寒嘔逆。不下乳食。以半夏半兩。湯洗七次去滑。生薑一兩。同銼碎焙乾。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時時與服。無時。

白話文:

治療傷寒嘔吐反胃,無法進食乳汁和穀物。使用半夏半兩,用熱水清洗七次以去除滑膩感。生薑一兩,與半夏一起切碎後焙乾。每次服用一錢,加水一碗,煎至藥液剩下五分之一,濾去藥渣。不分時間,隨時服用。

蘆根飲子

治傷寒干啘。及反胃嘔吐。

蘆根(切碎),青竹茹(各二合),糯米(半合),生薑(半兩)

白話文:

蘆根(切碎):100 公克

青竹茹:100 公克

糯米:30 公克

生薑:25 公克

上㕮咀。先以水一升。煮千里鞋底。取半升。澄清。下藥再煮。取二三合。隨意服。量大小加減。

小半夏湯

治傷寒干啘欲死。半夏生薑各一兩。㕮咀。以水一大盞。入藥煎。留半盞。去滓。分數服。

三黃散

治傷寒發黃。

川大黃(半兩,銼微炒),黃芩(一分),黃連(去須,一分)

上為末。每服半錢。水六分。煎半。去滓溫服無時。

大麥苗

治如前。取大麥苗搗爛絞汁與服。小麥苗亦得。

白話文:

治療的方法同前面所說的。取大麥苗搗爛,絞出汁來服用也可以用小麥苗。

人參柴胡飲子

治體虛傷於寒邪。渾身壯熱。頭目昏重。項背拘急。肢體疼痛。乾噦嘔逆。或作寒熱。發歇無時。煩渴不食。

人參(去蘆),柴胡(去苗),白朮,白茯苓,青皮(去穰),桔梗(去蘆),麥門冬(去心),川芎,白芍藥,甘草(炙),桑白皮升麻(各等分)

白話文:

人參(去除須根),柴胡(去除花蕾),白朮,白茯苓,青皮(去除果肉),桔梗(去除花蕊),麥門冬(去除種子),川芎,白芍藥,甘草(經過烘烤),桑白皮,升麻(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或二錢。水一盞。烏梅一個。煎至六分。量大小分服。無時。

治傷寒時氣。頭痛不可忍。以朴硝研細末。生油調塗頂上。

治傷寒毒攻手足痛者。以羊桃汁。雜鹽豉汁漬之。

黑龍散

治小兒傷寒在表。服冷藥。寒伏於中。危困不得汗。

麻黃(去根節,三分),竹茹(一分),蘇木(一分),蠍梢(二十一個),烏龍土(一分,乃火團也)

上為末。每服半錢,水五分。煎至三分。溫服無時。

雞白調散

治傷寒傷風。發寒熱似瘧。久不瘥。漸變骨間蒸熱。

硃砂(水飛),白礬(枯),鐵華粉粉霜,鉛白霜(各一錢),輕粉,白附子(各二錢),蠍梢(六個),龍腦,麝香(各少許)

白話文:

硃砂(經過水飛提煉後的硃砂)、白礬(煅燒過的枯白礬)、鐵華粉、粉霜、鉛白霜(各一錢)、輕粉、白附子(各二錢)、蠍尾梢(六個)、龍腦、麝香(各少許)

上為末。每服半錢。入雞子白井花水共約一茶腳。調勻服。無時。

茵陳散

治傷寒發黃不可下。

茵陳(一兩),白朮(半兩),甘草(半兩)

上為散。每服半錢。沸湯調下。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一兩。

絳雪丹

治傷寒五六日。發黃。小便不利。煩躁熱悶。飲水煩躁不解。

硃砂(半兩,水飛),硝石(二兩,研),龍腦(少許)

上同研勻細。白米飯和丸雞頭子大。沙糖水化下。量大小服。

商陸散

治傷寒咽喉腫痛。以商陸根切碎。杵爛炒熟。用手帕子裹之。熨腫處。冷即易之。

白話文:

治療傷寒引起的咽喉腫痛。用商陸根切碎,研磨成粉,然後炒熟。用一塊手帕將其包裹好,熱敷在腫痛部位。一旦手帕變冷,就立即更換。

甘桔湯

治傷寒咽喉妨腫。

桔梗(去蘆,一兩,米泔浸一宿焙乾用),甘草(二兩炒)

上為末。每二錢。水一盞。煎六分。放溫冷。細細呷服。

黃柏蜜

治傷寒熱毒。口舌生瘡赤爛。以黃柏去粗皮。用蜜漬一宿。微煎過。含之。咽汁勿絕。或以黃柏為末。同煎膏含之。量多少。

白話文:

用於治療傷寒熱毒,口舌生瘡,赤紅腐爛。用黃柏去除粗皮,用蜂蜜浸泡一夜,然後煎煮一下,含在嘴裡,並慢慢吞下,不要中斷。或者將黃柏研磨成粉末,與蜂蜜一起煮成膏狀,含在嘴裡,根據病情輕重酌情增加或減少用量。

黃芩湯

治傷寒口舌諸病。舌黃舌黑。舌腫舌裂。舌上生芒刺。舌上出血皆治。

黃芩(三錢),赤芍藥(二錢),甘草(二錢,炙)

上㕮咀。每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亦主鼻衄。

勝金餅子

治傷寒結胸氣痞。並主之。

大黃(半兩),枳殼(去穰麩炒黃淨,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劑。捏作餅子。如小錢大。結胸者用芒硝半錢,同生姜水化半餅或一餅服之。痞氣者煎陳皮湯化下。無時。

白話文:

將上方的材料研磨成細末,加入蜂蜜和劑混勻,捏成小餅狀,大小約如小錢一般。患有胸悶症狀者,取芒硝半錢,用生薑水溶解半餅或一餅服用。患有痞氣者,將陳皮煎湯,將藥餅溶解後服用。服用時間不受限制。

治傷寒結胸硬痛。以草烏頭二個。一生一炮。同為末。生薑自然汁和勻為丸。如雞頭子大。每一丸用蜜湯化下。

白話文:

治療傷寒導致的胸部疼痛。選用草烏頭兩個。一個用生薑炮製,一個不炮製。一起研磨成細末。用生薑汁調勻後製成丸劑。藥丸要像雞頭一般大小。每次服用一丸,用蜜湯送服。

芫花熨法,治傷寒因飲水。心下結痞硬痛。名水結。以芫花醋拌勻。慢火炒熟。用綿裹熨之。冷即易。再炒用。以效為度。

白話文:

芫花熨貼法,用於治療因喝生水導致的傷寒,會在心下結硬塊,並產生疼痛。這種病症稱為水結。將芫花與醋均勻混合。用小火炒熟,用棉布包好,熨貼在患處。當棉布冷卻後,再次更換。重複此步驟,直到病情好轉為止。

藍靛,治傷寒熱毒乘心。神志冒悶。煩躁昏亂。以藍靛一字或半錢。新水調下。

苦參酒,治傷寒熱毒結在胸膈。六七日望死。以苦參半兩銼碎。用酒一盞。煎至半盞。去滓放溫。分三四服。連並服之。須臾吐出苦膽汁。立愈。

白話文:

苦參酒:治療傷寒熱毒結在胸膈,病情嚴重到六七天已經沒有救了。用苦參半兩,銼碎,放進酒一盞,煎到半盞,去掉渣滓,放溫,分三次或四次喝完。很快就會吐出苦膽汁,當下痊癒。

黃連湯

治傷寒熱入腸胃。下痢膿血。

黃連(去須微炒,二兩),黃柏(一兩,銼微炒),阿膠(一兩,蛤粉炒),梔子仁(半兩)

白話文:

黃連(去除根須,微炒,二兩),黃柏(一兩,切碎後微炒),阿膠(一兩,用蛤蜊粉炒),梔子仁(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一二錢。水六分。煎至四分。去滓溫服。無時。

梔子仁湯

治傷寒熱毒攻於腸胃。下赤汁或如爛肉鴨肝。壯熱腹痛。

梔子仁(二十一個),豉(二合),薤白(一握切)

上以水二大盞。同煎至一盞。去滓。量大小分作數服。無時。

烏仙散

治陰證傷寒。四肢厥逆。以川烏不拘多少。童子小便浸。不計日數。直至浸脫皮時。用水淨洗切碎。曬至八分干。便以紙袋盛吊於當風處。用時旋取為末。臘茶調下半錢。量大小及病勢與之。

白話文:

治療陰證傷寒,四肢厥逆。使用川烏,不拘數量,浸泡在童子小便中,浸泡時間不限,直到浸泡到皮脫落的時候。用清水洗淨,切碎,曬到八分幹。然後用紙袋裝好,懸掛在當風處,備用。使用時,旋轉取末,用蠟茶調下半錢,根據病人的年齡大小和病情,調整劑量。

治傷寒陰盛隔陽。身冷厥逆。脈沉細。而煩躁體冷。以大附子一枚半兩者。入急火燒。微存中心二三分。取出。用瓷器合蓋放冷為末。更入臘茶末一大錢。同研勻細。每服半錢。水一小盞。蜜少許。同煎半盞。去滓溫服。服訖須臾。躁止得睡。汗出而解。又一方。燒附末每一字或半錢。酒調下。頻服取汗出。瘥。小兒本怯者。最宜服。

白話文:

治療傷寒引起的陰盛隔陽。患者身體寒冷,手腳冰冷,脈搏沉細、微弱,同時感到煩躁不安,身體寒冷。用一個半兩的大附子,用急火燒到微存中心二、三分,取出,用瓷器蓋上放涼後磨成粉末。再加入一大錢的臘茶末,一起研磨均勻。每次服用半錢,用水一小杯,加少許蜂蜜,一起煎成半杯,去渣滓,溫熱服下。服藥後一會兒,煩躁不安停止,能夠睡覺,出汗後痊癒。還有一種方法,將燒附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字(約0.3 克)或半錢,用酒調和後服用,頻頻服用,直到出汗後痊癒。對於體質虛弱的小孩,最適合服用這種藥物。

茱萸熨法

治傷寒陰證厥逆。以茱萸半升。酒和勻濕。用絹袋二枚盛。蒸令熱甚。以熨腳心。冷即易之。候氣通暢勻暖。即止。

白話文:

治療傷寒陰證厥逆:取一升半茱萸,與酒均勻地混合並弄濕,用兩塊絲綢袋子裝好,隔水蒸到很熱,敷在腳心,冷了就換掉,等到氣血運行通暢溫暖,就停止治療。

治傷寒汗後。餘熱不退。煩躁發渴。四肢無力。不能食。以牛蒡根杵爛。絞取汁服。看大小多少與之。

白話文:

治療傷寒出汗之後,餘熱不退,煩躁不安、口渴、四肢無力、食慾不振。用牛蒡根搗爛,絞取汁液服用。依據病情的輕重給予適當的劑量。

治傷寒汗後。潮熱日發。諸藥不效。以川烏一兩。火炮去皮臍。為細末。每服一錢或半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七片。棗一枚。煎至四分。溫服無時。

白話文:

治療傷寒出汗後,每天潮熱。各種藥物皆沒有效果。使用川烏一兩,以火炮製,去除皮臍,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或半錢,加水一盞半,放入生薑七片,棗子一枚,煎煮至四分之一,溫熱服用,不限時間。

傷寒之病。傳變證候甚多。予嘗編傷寒類證論方。亦頗詳備。今集小兒傷寒截方。如或有證候未盡者。請照類證。依法為治耳。

白話文:

傷寒的疾病,傳變的證候很多。我曾經編寫過傷寒類證論方,也頗為詳盡。現在我收集了小兒傷寒的截方。如果有證候不完全的,可以參考類證,依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