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卷四 (5)
卷四 (5)
1. 發搐真假
真者,兒在母胎中時,血氣未全,精神未備,則動靜喘息,莫不隨母。母調適乖宜,喜怒失常,或聞大聲,或有擊觸,母驚動於外,兒胎感於內。至生下百日以來,因有所犯,引動其疾,則身熱吐哯,心神不寧,睡臥昏騰,躁啼無時,面青腰直,手足搐搦,口撮腮縮,目瞪氣冷。
或眼閉膠生,或瀉青黃水,是胎癇也。是內臟感病,發為真搐,然亦發稀而難治,不過三兩次必死矣。假者,兒生出母腹,百日以來,肌膚嫩怯,血氣軟弱,被外風傷之,入客於內,每遇則兒不能任,故發搐搦,口中氣熱,呵欠嚏噴,此風癇之候。重者亦不呵欠嚏噴,與胎癇相似。
然發頻者輕,輕則易歇故也。治當發散。昔錢乙治李司戶孫,生百日來發搐,日三五次,請眾醫治,或作熱天吊,或作胎驚,或作驚癇,治皆無應。後請乙治,乙曰,嬰兒初生,肌骨嫩怯,被風傷之,兒不能任,故發搐也。然頻發者輕,以客風在內,每遇不任,即搐輕則易歇。
故發頻也。搐稀者,是內臟發病,不可救也。乙用微劑以散風邪,兼塗囟浴法,治之乃愈。仍不可多服,蓋兒至小,易為虛實,多即生熱,止一服而已。兼用塗,無不效。以上錢乙所用方,並本集載之。
白話文:
真正的「發搐」:嬰兒在母親肚子裡時,因為血氣還沒完全發育好,精神也還沒準備好,所以他的一舉一動、呼吸都跟著母親。如果母親飲食不當、情緒起伏太大、聽到巨大聲響或是受到撞擊,母親受到驚嚇,胎兒也會感受到。這樣的情況延續到嬰兒出生一百天左右,如果又受到其他因素影響,就會引發疾病,出現發燒、嘔吐、心神不安、睡不安穩、躁動哭鬧不停、臉色發青、身體僵直、手腳抽搐、嘴唇緊縮、臉頰內縮、眼睛瞪大、呼吸微弱等症狀。
有時眼睛會閉著而且分泌黏液,或是拉出青黃色的水便,這就是「胎癇」,也就是因為內臟生病而引發的真正抽搐。這種抽搐發作次數很少但很難治療,通常發作兩三次就會死亡。
虛假的「發搐」:嬰兒出生後一百天左右,因為皮膚細嫩、血氣虛弱,容易被外來的風邪侵襲,進入體內。每次遇到這些外邪,嬰兒無法承受,就會發生抽搐,而且口中發熱、打哈欠、打噴嚏。這是「風癇」的症狀。嚴重的話,也可能不會打哈欠、打噴嚏,跟「胎癇」很像。
但這種抽搐發作頻繁的通常病情較輕,因為發作頻繁表示容易緩解。治療方法應該是驅散外來的風邪。以前錢乙醫師治療一位李司戶的孫子,這個孩子出生一百天就開始抽搐,一天發作三五次。請了很多醫生來治療,有的說是熱邪引起的「吊」症,有的說是胎中受驚,有的說是驚癇,但都沒有效果。後來請錢乙醫師診治,錢乙醫師說:「嬰兒剛出生,肌肉骨骼都很嫩弱,容易被風邪侵襲,嬰兒無法承受,所以才會抽搐。但這種經常發作的病情比較輕,因為外來的風邪在體內,每次遇到無法承受的情況就抽搐,病情較輕的容易緩解,所以發作頻繁。抽搐發作次數少的,是因為內臟生病,無法救治。」錢乙醫師用少量藥物來驅散風邪,同時配合塗抹藥物和洗澡的方法治療,就痊癒了。但藥物不能多吃,因為嬰兒太小,身體容易虛實變化,吃多了會產生熱,所以只要吃一劑就好,再配合塗抹,就一定有效。以上就是錢乙醫師使用的方法,也記錄在本集中。
2. 驚癇雜論
凡小兒急驚,雖搐甚不用忙擾,亦不足畏;慢驚雖微搐,切當救,乃危候也。方搐之時,但與扶持,慎勿擒捉,蓋風氣方盛,恐流入筋脈,致手足曲戾不隨,或成拘攣。
凡小兒急驚,閻孝忠云:「當其搐勢減,與鎮心治熱藥一二服,如麝香丸、抱龍丸、辰砂丸、紫雪之類;候驚勢已定,用藥下其痰熱,如麝香丸、軟金丹、桃枝丸之類。」如此則心神安寧即愈。
凡小兒慢驚,若因吐瀉,已成虛損者,閻孝忠云:「當與速生胃氣,以理中丸,並研金液丹末,煎生薑米粥調灌之,多服乃效;候胃氣生,手足漸暖,四肢猶然瘛瘲,即減金液丹一二分,增青州白丸子一二分同研,如上服;漸漸以意減金液丹,加白丸子,兼用異功散、羌活膏、鉤藤飲之類調理,頻頻與粥,雖至危者,往往死中得生。」
凡小兒急慢驚,陰陽異證,切宜辨而治之。急驚合用涼藥,慢驚合用溫藥。世人多用一藥,不能分別,誤小兒多矣!殊不知藥性自有溫涼,豈可泛用?初虞世謂治陰陽癇,寒溫藥性,當於方中用時增損,則無失矣。又閻孝忠言:「慢驚藥中宜去龍腦,縱須合用,必以溫藥為佐,或少少用之,惟涼故也。」
凡小兒於天陰雷發聲之時,必掩塞其耳,或作雜聲以亂之,恐猛聞大聲而發搐。
凡小兒發搐,時醒而身軟者為癇;若發搐不時醒,身硬者為痓(又名曰痙),乃中風之候(論在中風門)。
凡小兒驚癇、泄瀉等諸病,煩渴者皆津液內耗也。不問陰陽,煎錢氏白朮散,使任意取足飲之,彌多彌好。
凡小兒驚癇藥中,能不用水銀輕粉者尤佳;如不得已而用之,僅去其疾即止,蓋小兒腸胃易損,亦傷口齒。今所集之方,多不用銀、粉;如須用之者,當依此酌量減損。
凡小兒欲生瘡疹,有發搐者,當從瘡疹為治。余諸病有與驚癇相兼,可以一方為治者,依法用之;若不可以一方為治者,則各用所主藥,相兼治之。
凡小兒驚,蜣蜋為治第一。世醫多不學,未見有用者;若用之,須擇不傷水者,傷水即不堪用,去其頭翅足,炙令焦,乃入藥。
凡小兒吐瀉後,精神困頓,多睡,不吃乳食,四肢逆冷,欲變成癇者,以神麯為末,入腦麝各少許,溫水調服;若已成癇,哭如鴉聲,面色青黃,手足瘛瘲,咽中不利,更入硃砂同末服之;若變癇滑利者,以曲末,蜜丸如雞頭大,溫水化下。
又一方:曲末一兩,琥珀、甘草各二錢,硃砂、雄黃各一分,同末,蜜丸如雞頭大,名太乙丹,治小兒百病。
白話文:
小兒急驚風,雖然抽搐得很厲害,也不用驚慌,不必害怕。慢驚風即使只是輕微抽搐,也要趕快救治,因為這是危險的徵兆。當孩子抽搐時,只要扶持住就好,千萬不要用力抓住,因為這時風邪正盛,可能會流竄到筋脈,導致手腳彎曲無法伸直,甚至變成拘攣。
小兒急驚風,閻孝忠說,當抽搐的情況減緩時,可以給予一些鎮心、清熱的藥,如麝香丸、抱龍丸、辰砂丸、紫雪之類。等驚風的情況穩定後,再用藥來消除痰熱,例如麝香丸、軟金丹、桃枝丸之類。這樣就能使心神安定,病就好了。
小兒慢驚風,如果是因為吐瀉而導致虛弱,閻孝忠說,要趕快補養胃氣,可以服用理中丸,並搭配研磨的金液丹末,用薑米粥調和後灌服,多服幾次就會有效。等胃氣恢復,手腳漸漸溫暖後,如果四肢還在抽搐,就減少金液丹的用量一兩分,增加青州白丸子的用量一兩分一起研磨,像之前一樣服用。慢慢地減少金液丹的用量,增加白丸子的用量,同時搭配異功散、羌活膏、鉤藤飲之類的藥物調理。並且要頻繁地餵粥。即使是很危急的狀況,往往也能從死亡邊緣救回來。
小兒急驚風和慢驚風,是陰陽不同的病症,一定要分辨清楚後再治療。急驚風適合用寒涼的藥,慢驚風適合用溫熱的藥。世人常常只用一種藥,無法區分,錯誤治療了很多小孩。他們不知道藥性本身就有寒熱之分,怎麼可以亂用呢?初虞世說,治療陰陽癲癇,寒熱藥性要根據病情在方劑中增減,才不會出錯。閻孝忠也說,慢驚風的藥方中最好去掉龍腦,如果一定要用,也要用溫熱藥作為輔助,或只是少量使用,因為龍腦是涼性的。
當天氣陰暗、打雷的時候,一定要遮住小孩子的耳朵,或製造其他雜音來干擾,避免聽到巨大聲響而引發抽搐。
小兒抽搐時,如果時而清醒,身體柔軟,這是癲癇。如果抽搐時不清醒,身體僵硬,這是痓(又稱痙),是中風的徵兆(相關內容在中風門)。
小兒驚風、癲癇、腹瀉等各種疾病,如果出現口渴,都是因為津液消耗。不論陰陽,都可以煎錢氏白朮散,讓孩子隨意喝夠,喝越多越好。
小兒驚風、癲癇的藥中,最好不要用水銀、輕粉。如果不得不用,只要疾病痊癒就停止使用。因為小兒腸胃容易受損,也會傷害牙齒。現在收集的藥方,大多不用銀、粉,如果需要用,也應當按照情況酌量減少。
小兒如果將要出疹子,同時出現抽搐,應當以治療疹子為主。其他疾病如果有和驚風、癲癇同時發作的,可以用一個藥方同時治療。如果不能用一個藥方同時治療的,就各自用主要治療的藥,合併治療。
小兒驚風,用蜣螂(屎殼郎)來治療效果最好,但是很多醫生不學習,沒看到有人使用。如果要用,必須選擇沒有泡過水的,泡過水的就不能用了。要去掉頭、翅膀、腳,烤焦後入藥。
小兒吐瀉後,如果精神疲憊,嗜睡,不吃奶和食物,四肢冰冷,要變成癲癇時,可以用神麯磨成粉,加入少許腦麝,用溫水調服。如果已經變成癲癇,哭聲像烏鴉叫,面色青黃,手腳抽搐,喉嚨不舒服,就再加入硃砂一起磨成粉服用。如果癲癇發作時出現滑脫現象,可以用神麯磨成粉,加蜂蜜做成雞頭大小的丸子,用溫水化開服用。
還有一個藥方,用神麯一兩,琥珀、甘草各二錢,硃砂、雄黃各一分,一起磨成粉,用蜂蜜做成雞頭大小的丸子,叫做太乙丹。可以治療小兒各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