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卷三

2. 變蒸論

小兒在母腹中,胎化十月而生,則皮膚、筋骨、腑臟、氣血雖已全具,而未充備,故有變蒸者,是長神智,堅骨脈也。變者,易也;蒸者,熱也。每經一次之後,則兒骨脈氣血稍強,精神性情特異。是以聖濟經言:「嬰孺始生,有變蒸者,以體具未充,精神未壯,尚資陰陽之氣,水火之濟,甄陶以成。非道之自然,以變為常者哉!」

故兒自生,每三十二日一次者,以人兩手十指,每指三節,共骨三十段,又兩掌骨,共三十二段,足亦如之,以應之也。太倉公曰:「氣入內支,長機骨於十變者,乃是也。」聖濟經又曰:「變者上氣,蒸者體熱。上氣者,則以五臟改易,而皆上朝藏真,高於肺也;體熱者,則以血脈敷榮,陽方外固,為陰使也。」故變蒸畢而形氣成就,是也。亦由萬物之生,非陰陽氣蘊熱蒸,無以榮變也。

兒自生三十二日,為第一變者屬腎;又三十二日再變且蒸者屬膀胱。腎與膀胱為表裡,共六十四日也。其變則耳與䯌骨皆冷者,腎為水,水數一,故為變蒸之始也。又三十二日為第三變屬心;又三十二日為第四變且蒸屬小腸。心與小腸為表裡,共一百二十八日也。其變則汗出而微驚者,心為火,火數二,故為變蒸之次二也。又三十二日為第五變屬肝;又三十二日為第六變且蒸屬膽。肝與膽為表裡,共一百九十二日也。其變則目不開而赤者,肝為木,木數三,故變蒸之次三也。又三十二日為第七變屬肺;又三十二日為第八變且蒸屬大腸。肺與大腸為表裡,共二百五十八日也。其變則皮膚熱,或汗或不汗者,肺屬金,金數四,故為變蒸之次四也。又三十二日為第九變屬脾;又三十二日為第十變屬胃。脾與胃為表裡,共三百二十日也。其變則不食腹痛而吐乳者,脾為土,土數五,故為變蒸之次五也。

後又六十四日復一大蒸,四次積二百五十六日,大蒸畢,凡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變數足,其血脈充榮,則手受血而能握,足受血而能步,此亦手足之應也。其變蒸之候:體熱微驚,耳冷䯌冷,上唇頭有白泡起,若魚目珠子,脈亂,或汗或不汗,不欲食,食則輒吐,目白者重,目赤黑者,微閉而不開,至變蒸了,自然明矣。其輕者五日而衰,重者十日而衰,或先期五日,或後之五日,或十日之中,熱乃除耳。若熱甚違日不歇,不得驚動,勿令旁邊人多而語雜,不可妄行灸刺,但少與紫丸微利之,則熱便止矣。或用孫真人肘後黑散子粉香散調治亦可,唯不可余治。

若傷寒、時行溫病,及驚熱溫壯等候,雖與變蒸頗皆相似,耳熱䯌熱,唇上無白泡珠,乃為他病,各從其證為治。若以變蒸內有寒,加之寒熱交爭,臍腹夭矯,啼不止者,熨之則愈。

白話文:

嬰兒在母親肚子裡,經過十個月的孕育而出生,雖然皮膚、筋骨、內臟、氣血都已具備,但還不夠充實完備,所以會有「變蒸」這個現象。「變蒸」指的是長養智能、堅固骨骼和經脈的過程。「變」是改變的意思,「蒸」是發熱的意思。每次經歷一次「變蒸」後,嬰兒的骨骼、經脈、氣血就會稍微強壯一些,精神和性情也會變得不一樣。所以《聖濟經》說,嬰兒剛出生時會有「變蒸」的現象,是因為身體的構成尚未完全充實,精神也還不夠強壯,需要藉助陰陽之氣、水火的調和來逐漸形成。這並不是自然而然的過程,而是一種以「變」為常態的現象。

嬰兒從出生開始,每隔三十二天會發生一次「變蒸」,這是因為人兩手十指,每指有三節,總共三十段骨頭,加上兩掌的骨頭,總共三十二段。腳也是一樣,總共三十二段骨頭。這種骨骼的數量與「變蒸」的規律相應。《太倉公》說:「氣進入體內,會使骨骼逐漸增長,這個過程需要經歷十次『變』,就是指這個意思。」《聖濟經》又說:「『變』是指氣向上升騰,『蒸』是指身體發熱。氣向上升騰,是因為五臟在變化,並且都向上朝向肺臟,收藏精華。身體發熱,是因為氣血在運行,陽氣在外固守,讓陰氣得以滋養。所以當『變蒸』結束後,形體和氣質就形成了。這就像萬物的生長,如果沒有陰陽之氣的蘊含和熱氣的蒸騰,就無法生長變化。」

嬰兒出生後三十二天,第一次「變」屬於腎;再過三十二天,第二次「變」並伴隨「蒸」屬於膀胱。腎和膀胱互為表裡,總共六十四天。當腎發生「變」時,會出現耳朵和顳骨發冷的現象。腎屬水,水在五行中代表數字一,所以是「變蒸」的開始。再過三十二天,第三次「變」屬於心;再過三十二天,第四次「變」並伴隨「蒸」屬於小腸。心和小腸互為表裡,總共一百二十八天。當心發生「變」時,會出現出汗和輕微驚恐的現象。心屬火,火在五行中代表數字二,所以是「變蒸」的第二次變化。再過三十二天,第五次「變」屬於肝;再過三十二天,第六次「變」並伴隨「蒸」屬於膽。肝和膽互為表裡,總共一百九十二天。當肝發生「變」時,會出現眼睛睜不開且發紅的現象。肝屬木,木在五行中代表數字三,所以是「變蒸」的第三次變化。再過三十二天,第七次「變」屬於肺;再過三十二天,第八次「變」並伴隨「蒸」屬於大腸。肺和大腸互為表裡,總共二百五十八天。當肺發生「變」時,會出現皮膚發熱,或者出汗或者不出汗的現象。肺屬金,金在五行中代表數字四,所以是「變蒸」的第四次變化。再過三十二天,第九次「變」屬於脾;再過三十二天,第十次「變」並伴隨「蒸」屬於胃。脾和胃互為表裡,總共三百二十天。當脾發生「變」時,會出現不進食、腹痛和吐奶的現象。脾屬土,土在五行中代表數字五,所以是「變蒸」的第五次變化。之後再過六十四天,會經歷一次大的「蒸」。四次大的「蒸」累積共二百五十六天。當大「蒸」結束,總共經歷五百七十六天,大小「變蒸」的次數就足夠了。這時,嬰兒的氣血充足,手可以握物,腳可以行走,這也是手腳相應的結果。

「變蒸」時的徵兆包括:身體發熱、輕微驚恐、耳朵發冷、顳骨發冷、上唇頭上出現像魚眼睛一樣的白色小泡、脈象紊亂、或者出汗或者不出汗、不想吃東西、吃東西就吐、眼睛發白是嚴重的情況、眼睛發紅發黑則是輕微,眼睛會閉著睜不開,等到「變蒸」結束後,自然就會睜開了。輕微的「變蒸」五天就會消退,嚴重的則要十天才會消退。或者提前五天,或者延後五天,或者在十天內熱就會消退。如果發熱很嚴重,而且持續不退,就不要驚慌,不要讓旁邊太多人吵雜,不可以隨便針灸,只要餵一點紫丸輕微地瀉一下,熱就會停止。或者用孫思邈《肘後備急方》中的黑散、子粉香散來調治也可以。總之不能用其他方法治療。「變蒸」的症狀,有時候跟外感寒邪引起的溫病、驚熱等症狀很像,但後者耳朵發熱、顳骨也發熱,而且嘴唇上沒有白色的小泡,因此是其他的疾病,要根據病情對症治療。如果把「變蒸」當成體內有寒,反而用寒涼藥物,導致寒熱交戰,嬰兒會肚子疼痛,啼哭不止,可以用熨敷的方式來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