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卷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4)

1. 發搐真假

真者,兒在母胎中時,血氣未全,精神未備,則動靜喘息,莫不隨母。母調適乖宜,喜怒失常,或聞大聲,或有擊觸,母驚動於外,兒胎感於內。至生下百日以來,因有所犯,引動其疾,則身熱吐哯,心神不寧,睡臥昏騰,躁啼無時,面青腰直,手足搐搦,口撮腮縮,目瞪氣冷。

或眼閉膠生,或瀉青黃水,是胎癇也。是內臟感病,發為真搐,然亦發稀而難治,不過三兩次必死矣。假者,兒生出母腹,百日以來,肌膚嫩怯,血氣軟弱,被外風傷之,入客於內,每遇則兒不能任,故發搐搦,口中氣熱,呵欠嚏噴,此風癇之候。重者亦不呵欠嚏噴,與胎癇相似。

然發頻者輕,輕則易歇故也。治當發散。昔錢乙治李司戶孫,生百日來發搐,日三五次,請眾醫治,或作熱天吊,或作胎驚,或作驚癇,治皆無應。後請乙治,乙曰,嬰兒初生,肌骨嫩怯,被風傷之,兒不能任,故發搐也。然頻發者輕,以客風在內,每遇不任,即搐輕則易歇。

故發頻也。搐稀者,是內臟發病,不可救也。乙用微劑以散風邪,兼塗囟浴法,治之乃愈。仍不可多服,蓋兒至小,易為虛實,多即生熱,止一服而已。兼用塗,無不效。以上錢乙所用方,並本集載之。

白話文:

真正的「發搐」:嬰兒在母親肚子裡時,因為血氣還沒完全發育好,精神也還沒準備好,所以他的一舉一動、呼吸都跟著母親。如果母親飲食不當、情緒起伏太大、聽到巨大聲響或是受到撞擊,母親受到驚嚇,胎兒也會感受到。這樣的情況延續到嬰兒出生一百天左右,如果又受到其他因素影響,就會引發疾病,出現發燒、嘔吐、心神不安、睡不安穩、躁動哭鬧不停、臉色發青、身體僵直、手腳抽搐、嘴唇緊縮、臉頰內縮、眼睛瞪大、呼吸微弱等症狀。

有時眼睛會閉著而且分泌黏液,或是拉出青黃色的水便,這就是「胎癇」,也就是因為內臟生病而引發的真正抽搐。這種抽搐發作次數很少但很難治療,通常發作兩三次就會死亡。

虛假的「發搐」:嬰兒出生後一百天左右,因為皮膚細嫩、血氣虛弱,容易被外來的風邪侵襲,進入體內。每次遇到這些外邪,嬰兒無法承受,就會發生抽搐,而且口中發熱、打哈欠、打噴嚏。這是「風癇」的症狀。嚴重的話,也可能不會打哈欠、打噴嚏,跟「胎癇」很像。

但這種抽搐發作頻繁的通常病情較輕,因為發作頻繁表示容易緩解。治療方法應該是驅散外來的風邪。以前錢乙醫師治療一位李司戶的孫子,這個孩子出生一百天就開始抽搐,一天發作三五次。請了很多醫生來治療,有的說是熱邪引起的「吊」症,有的說是胎中受驚,有的說是驚癇,但都沒有效果。後來請錢乙醫師診治,錢乙醫師說:「嬰兒剛出生,肌肉骨骼都很嫩弱,容易被風邪侵襲,嬰兒無法承受,所以才會抽搐。但這種經常發作的病情比較輕,因為外來的風邪在體內,每次遇到無法承受的情況就抽搐,病情較輕的容易緩解,所以發作頻繁。抽搐發作次數少的,是因為內臟生病,無法救治。」錢乙醫師用少量藥物來驅散風邪,同時配合塗抹藥物和洗澡的方法治療,就痊癒了。但藥物不能多吃,因為嬰兒太小,身體容易虛實變化,吃多了會產生熱,所以只要吃一劑就好,再配合塗抹,就一定有效。以上就是錢乙醫師使用的方法,也記錄在本集中。

2. 驚癇雜論

凡小兒急驚。雖搐甚不用忙擾。亦不足畏。慢驚雖微搐切當救。乃危候也。方搐之時。但與扶持。慎勿擒捉。蓋風氣方盛。恐流入筋脈。致手足曲戾不隨。或成拘攣。

凡小兒急驚。閻孝忠云。當其搐勢減。與鎮心治熱藥一二服。如麝香丸抱龍丸辰砂丸紫雪之類。候驚勢已定。用藥下其痰熱。如麝香丸軟金丹桃枝丸之類。如此則心神安寧即愈。

凡小兒慢驚。若因吐瀉。已成虛損者。閻孝忠云。當與速生胃氣。以理中丸。並研金液丹末。煎生薑米粥調灌之。多服乃效。候胃氣生。手足漸暖。四肢猶然瘛瘲。即減金液丹一二分。增青州白丸子一二分同研。如上服。漸漸以意減金液丹。加白丸子。兼用異功散羌活膏鉤藤飲之類調理。頻頻與粥。雖至危者。往往死中得生。

凡小兒急慢驚。陰陽異證。切宜辨而治之。急驚合用涼藥。慢驚合用溫藥。世人多用一藥。不能分別。誤小兒多矣。殊不知藥性自有溫涼。豈可泛用。初虞世謂治陰陽癇。寒溫藥性。當於方中用時增損。則無失矣。又閻孝忠言。慢驚藥中宜去龍腦。縱須合用。必以溫藥為佐。或少少用之。惟涼故也。

凡小兒於天陰雷發聲之時。必掩塞其耳。或作雜聲以亂之。恐猛聞大聲而發搐。

凡小兒發搐。時醒而身軟者為癇。若發搐不時醒。身硬者為痓。(又名曰痙)乃中風之候。(論在中風門)

凡小兒驚癇泄瀉等諸病。煩渴者皆津液內耗也。不問陰陽。煎錢氏白朮散。使任意取足飲之。彌多彌好。

凡小兒驚癇藥中。能不用水銀輕粉者尤佳。如不得已而用之。僅去其疾即止。蓋小兒腸胃易損。亦傷口齒。今所集之方。多不用銀、粉。如須用之者。當依此酌量減損。

凡小兒欲生瘡疹。有發搐者。當從瘡疹為治。余諸病有與驚癇相兼。可以一方為治者。依法用之。若不可以一方為治者。則各用所主藥。相兼治之。

凡小兒驚。蜣蜋為治第一。世醫多不學。未見有用者。若用之。須擇不傷水者。傷水即不堪用。去其頭翅足。炙令焦。乃入藥。

凡小兒吐瀉後。精神困頓。多睡。不吃乳食。四肢逆冷。欲變成癇者。以神麯為末。入腦麝各少許。溫水調服。若已成癇。哭如鴉聲。面色青黃。手足瘛瘲。咽中不利。更入硃砂同末服之。若變癇滑利者。以曲末。蜜丸如雞頭大。溫水化下。

又一方。曲末一兩。琥珀甘草各二錢。硃砂雄黃各一分。同末。蜜丸如雞頭大。名太乙丹。治小兒百病。

白話文:

小兒急驚風,雖然抽搐得很厲害,也不用驚慌,不必害怕。慢驚風即使只是輕微抽搐,也要趕快救治,因為這是危險的徵兆。當孩子抽搐時,只要扶持住就好,千萬不要用力抓住,因為這時風邪正盛,可能會流竄到筋脈,導致手腳彎曲無法伸直,甚至變成拘攣。

小兒急驚風,閻孝忠說,當抽搐的情況減緩時,可以給予一些鎮心、清熱的藥,如麝香丸、抱龍丸、辰砂丸、紫雪之類。等驚風的情況穩定後,再用藥來消除痰熱,例如麝香丸、軟金丹、桃枝丸之類。這樣就能使心神安定,病就好了。

小兒慢驚風,如果是因為吐瀉而導致虛弱,閻孝忠說,要趕快補養胃氣,可以服用理中丸,並搭配研磨的金液丹末,用薑米粥調和後灌服,多服幾次就會有效。等胃氣恢復,手腳漸漸溫暖後,如果四肢還在抽搐,就減少金液丹的用量一兩分,增加青州白丸子的用量一兩分一起研磨,像之前一樣服用。慢慢地減少金液丹的用量,增加白丸子的用量,同時搭配異功散、羌活膏、鉤藤飲之類的藥物調理。並且要頻繁地餵粥。即使是很危急的狀況,往往也能從死亡邊緣救回來。

小兒急驚風和慢驚風,是陰陽不同的病症,一定要分辨清楚後再治療。急驚風適合用寒涼的藥,慢驚風適合用溫熱的藥。世人常常只用一種藥,無法區分,錯誤治療了很多小孩。他們不知道藥性本身就有寒熱之分,怎麼可以亂用呢?初虞世說,治療陰陽癲癇,寒熱藥性要根據病情在方劑中增減,才不會出錯。閻孝忠也說,慢驚風的藥方中最好去掉龍腦,如果一定要用,也要用溫熱藥作為輔助,或只是少量使用,因為龍腦是涼性的。

當天氣陰暗、打雷的時候,一定要遮住小孩子的耳朵,或製造其他雜音來干擾,避免聽到巨大聲響而引發抽搐。

小兒抽搐時,如果時而清醒,身體柔軟,這是癲癇。如果抽搐時不清醒,身體僵硬,這是痓(又稱痙),是中風的徵兆(相關內容在中風門)。

小兒驚風、癲癇、腹瀉等各種疾病,如果出現口渴,都是因為津液消耗。不論陰陽,都可以煎錢氏白朮散,讓孩子隨意喝夠,喝越多越好。

小兒驚風、癲癇的藥中,最好不要用水銀、輕粉。如果不得不用,只要疾病痊癒就停止使用。因為小兒腸胃容易受損,也會傷害牙齒。現在收集的藥方,大多不用銀、粉,如果需要用,也應當按照情況酌量減少。

小兒如果將要出疹子,同時出現抽搐,應當以治療疹子為主。其他疾病如果有和驚風、癲癇同時發作的,可以用一個藥方同時治療。如果不能用一個藥方同時治療的,就各自用主要治療的藥,合併治療。

小兒驚風,用蜣螂(屎殼郎)來治療效果最好,但是很多醫生不學習,沒看到有人使用。如果要用,必須選擇沒有泡過水的,泡過水的就不能用了。要去掉頭、翅膀、腳,烤焦後入藥。

小兒吐瀉後,如果精神疲憊,嗜睡,不吃奶和食物,四肢冰冷,要變成癲癇時,可以用神麯磨成粉,加入少許腦麝,用溫水調服。如果已經變成癲癇,哭聲像烏鴉叫,面色青黃,手腳抽搐,喉嚨不舒服,就再加入硃砂一起磨成粉服用。如果癲癇發作時出現滑脫現象,可以用神麯磨成粉,加蜂蜜做成雞頭大小的丸子,用溫水化開服用。

還有一個藥方,用神麯一兩,琥珀、甘草各二錢,硃砂、雄黃各一分,一起磨成粉,用蜂蜜做成雞頭大小的丸子,叫做太乙丹。可以治療小兒各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