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卷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8)

1. 諸處紋狀候

〔諸紋總歌〕魚刺初驚候。懸針瀉痢多。水紋驚肺積。乙樣是肝訛。曲蟲驚疳病。環弓一論過。亂紋蟲咬甚。流珠病已疴。

白話文:

[諸紋總歌]

皮膚上出現像魚刺一樣的紋路,是剛開始受到驚嚇的徵兆。 出現像懸針一樣的紋路,多半會拉肚子。 出現像水波一樣的紋路,可能是肺部積了水。 出現像乙字一樣的紋路,可能是肝臟出了問題。 出現彎彎曲曲像蟲子一樣的紋路,可能患有疳病(消化不良、營養不良)。 出現像環形或弓形一樣的紋路,通常可以判斷病症已經發作。 皮膚上出現雜亂無章的紋路,多半是被蟲咬得很嚴重。 出現像散落的珠子一樣的紋路,表示這個病已經拖延很久了。

2. 五臟主病論

3. 諸形證候

肝臟,肝主風。肝病實。則目直叫哭。呵欠頓悶項急。(治當瀉之)肝病虛。咬牙多欠。口中氣熱。則外生風。口中氣溫。則內生風。(治當補之)肝熱則撏衣捻物。熱甚則目直視不搐。風主動。又風淫末疾。熱即風動於四末。故手撏衣捻物也。熱入於目。牽其筋脈。則兩眥俱緊。不能轉視。故目直也。(治當瀉其心肝)肝有風則目連札。風甚則身反折強直不搐。凡病新久皆引風。風動上於頭目。目屬肝。風入於目。則目上下左右如風之吹。不輕不重。兒不能任。故目連札也。風甚則風入於筋脈。筋脈緊急。故身反強直也。(治當瀉肝補腎)肝有熱有風。甚則皆兼驚證。不搐者。謂未得心熱故也。若心熱乘於肝。則子母俱有實熱。風火相搏。而乃發搐。其抽掣之勢。如風蕩火也。(治在驚疾門之中)若肝熱撏衣捻物。壯熱飲食喘悶者。肺乘之也。(治當瀉肺)肝於四時。冬相春王。夏衰秋絕。若在春肝王之時。(早晨亦同)反見肺病乘肝者。是肺強肝怯也。(治當瀉肺補其腎。今肝虛補腎者。母能令子實也。甚則宜補其肝。或子母俱補)輕者肺病退則愈。重者目中淡青。必發驚。若更有赤者。當發搐也。謂怯則目淡青色。有心熱則赤。故當發搐。肝虛實皆主風。若外感生者。則呵欠頓悶。口中氣熱。(治當發散)若能食飲水不止者。當微下之。余不可下也。

心臟,心主驚。心病實。則叫哭發熱飲水。惕跳上竄發搐。(治當瀉之)心病虛。則臥而悸動不安。手足搖縱。(治當補之)心病虛實皆主搖。心實則喜仰臥。謂心氣實則氣上行澀。若合面臥。氣則不通快。故喜仰臥。使氣得上下通也。(治當瀉之)心熱則視其口中氣溫。或合面臥而就冷。及上竄咬牙也。謂心熱則胸亦熱。兒雖不能言。有就冷之意。故合面臥也。(治當瀉熱)若邪熱乘心。則為驚啼。(治當安神)心於四時。春相夏王。秋衰冬絕。若在夏心王之時。(日中亦同)反見腎病乘心者。是腎強心弱也。(治當補其肝心。瀉其膀胱。今腎強而瀉膀胱者。謂腎主虛而無實。瀉其膀胱之府。則臟不得盛也)輕者腎病退則愈。重者悸動不已。當發搐也。

脾臟,脾主困。脾病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能食。(治當下之)脾病虛。則身溫四肢冷。吐瀉生風。(治當補之)脾寒者夜啼。脾屬陰冷。即夜間發痛。故兒啼哭。(治當溫中)脾熱者弄舌。脾熱則舌絡緊。故時時舒吐也。或時飲水。熱則津液少故也。(治當分解其熱)不可用涼藥下之。醫者多疑其飲水為熱。便以涼藥下之。加面黃肌瘦。五心煩熱。則為疳也。(治在疳疾門中)若不因脾熱。大病未已。弄舌者凶也。又脾藏冷熱皆主吐瀉困倦。若吐乳色黃者傷熱。吐乳色青者傷冷。四時之間。秋冬春三時皆冷多。唯夏暑時有熱多。

白話文:

[對於各種身體症狀的理解]

肝臟:肝臟與風有著密切關係。當肝臟功能過度活躍,患者可能會有瞪眼、哭喊、打哈欠、頸部緊繃等症狀(治療應採用清肝法)。肝臟功能衰退時,可能表現為咬牙、頻繁打哈欠、口氣熱、外部風邪入侵等情況;如果口氣溫暖,則可能出現內部風邪(治療應採用滋肝法)。肝臟熱度高會導致患者扯衣抓物,極度熱度下,眼睛可能直視而不眨動(治療應清心肝熱)。肝臟風邪會導致眼睛頻繁眨動,風邪嚴重時,身體可能反折僵硬(治療應清肝補腎)。肝臟同時有熱和風邪時,容易伴隨驚嚇的症狀。若未見心臟熱度,表示病情尚未嚴重;但若心臟熱度影響肝臟,母子兩臟均會有實熱,風火交攻,可能引起抽搐(治療需針對驚嚇疾病)。肝臟熱度導致患者扯衣抓物且有高熱、飲食困難、呼吸急促等症狀,可能是肺臟影響所致(治療應清肺)。肝臟在四季中冬季較強,春季次之,夏季較弱,秋季最弱。在春季肝臟較強時,若出現肺臟影響肝臟的情況,表示肺臟強而肝臟弱(治療應清肺補腎)。輕度情況下,肺臟症狀消退即可康復;重度情況下,眼睛可能呈現淡青色,可能引起驚嚇反應。肝臟虛實皆與風邪有關,外感風邪時,可能有打哈欠、悶悶不樂、口氣熱等症狀(治療應發汗解表)。若患者飲水量大增,應適度使用瀉下法,但其他情況不宜使用瀉下法。

心臟:心臟與驚嚇反應有著密切關係。心臟功能過度活躍時,患者可能有哭喊、發熱、喝水、心跳加速、抽搐等症狀(治療應採用心臟清熱法)。心臟功能衰退時,患者可能在躺下時感到心悸不安,手腳搖晃(治療應採用心臟滋養法)。心臟虛實都可能導致手腳搖晃。心臟實熱時,患者偏好仰臥,因為心臟氣血旺盛,仰臥有助於氣血上下流通(治療應採用心臟清熱法)。心臟熱度高時,患者可能將臉朝下睡覺以求涼爽,或有咬牙的行為(治療應清心熱)。邪熱影響心臟時,可能引起驚嚇啼哭(治療應安神)。心臟在四季中春季較強,夏季最強,秋季較弱,冬季最弱。在夏季心臟較強時,若出現腎臟影響心臟的情況,表示腎臟強而心臟弱(治療應滋肝心,清膀胱)。輕度情況下,腎臟症狀消退即可康復;重度情況下,心悸不停,可能引起抽搐。

脾臟:脾臟與疲倦感有著密切關係。脾臟功能過度活躍時,患者可能有嗜睡、身體發熱、喝水、能進食等症狀(治療應採用下法)。脾臟功能衰退時,患者可能有身體溫熱、四肢冰冷、嘔吐、腹瀉、風邪等症狀(治療應採用滋脾法)。脾臟寒冷時,患者可能夜間啼哭,因為脾臟屬陰冷,夜晚容易發作(治療應溫中)。脾臟熱度高時,患者可能玩弄舌頭,因為脾臟熱度使得舌絡緊繃(治療應分解熱度)。不可單純使用寒涼藥物進行瀉下治療,因為這可能導致患者黃臉肌瘦、五心煩熱,進而形成疳積(治療應在疳積門中尋找方法)。若不是脾臟熱度所致,而是大病未癒時出現玩弄舌頭的症狀,這是不良徵兆。脾臟虛實都可能導致嘔吐、腹瀉、疲倦感。若嘔吐物呈黃色,表示受熱;若呈青色,表示受寒。四季中,秋冬春三季多寒,唯有夏季暑熱較多。

:胃熱時,患者可能有嘔吐、腹瀉、昏睡、眼球露出(虛熱)或眼球不露出(實熱)等症狀。長期胃虛熱容易產生黃疸。胃寒冷時,患者可能有吐出白色泡沫、綠色水液、食慾不振、腹痛、青白色痢疾、食物消化不良等症狀。若胃虛怯且出汗,通常僅限於頸部至肚臍。若面色蒼白、眼神無神、頻頻咬牙、口氣寒冷、食慾不佳,表示胃部不和。小孩的筋骨尚未發育完全,血脈尚未健全,若從小頻繁啼哭,可能是胃部問題。脾胃是腑臟表裡,主宰人的生命,因此常有共同的病症。在四季中,脾臟在每季最後一個月較強。在脾臟較強時,若出現其他臟器影響脾臟的情況,表示脾臟虛弱(治療應補強脾臟)。輕度情況下,影響脾臟的臟器症狀消退即可康復;重度情況下,面目赤黃,表示脾臟虛弱。

肺臟:肺臟與喘息有著密切關係。肺臟功能過度活躍時,患者可能有身體溫熱、悶亂、氣促、喘息等症狀(治療應採用清肺法)。肺臟功能衰退時,患者可能有身體熱度、咽喉不暢、長呼氣等症狀(治療應採用滋肺法)。肺臟熱度高時,患者可能手抓眉、眼、鼻、面部,嚴重時可能吐出濃稠口水,甚至咯血,長期下來肺臟可能虛弱(治療應滋肺)。虛熱時,嘴脣可能呈現深紅色(治療應解熱)。實熱時,可能有大量口水和痰(治療宜瀉下)。肺臟氣血旺盛且熱度高,再伴隨風寒,可能導致胸脹、呼吸短促、悶亂、喘息、咳嗽(應先治療肺臟,後散風寒)。若肺臟只受風邪影響,不會有胸脹感(只需散風)。肺臟虛實寒熱引起的咳嗽,在咳嗽門中有詳細討論。肺臟在四季中夏季較強,秋季最強,冬季較弱,春季最弱。在秋季肺臟較強時,若出現肝臟影響肺臟的情況,表示肝臟強而肺臟弱。肺臟虛弱時,嘴脣可能呈現白色。若患者悶亂、氣粗、喘息、咽喉不暢,病情較難治療,因為肺臟虛弱。嘴脣白色表示肺臟脾臟長期患病,脾臟為肺臟之母,母子兩臟虛弱,無法互相滋養,因此被稱為虛弱(治療應滋脾肺,清肝)。輕度情況下,肝臟症狀消退即可康復;重度情況下,嘴脣乾枯表示死亡,嘴脣有光澤表示康復。

腎臟:腎臟與虛弱有著密切關係。腎臟功能衰退時,患者可能有身體冰冷、眼神無神、畏光、身體沉重等症狀。腎臟氣血不足,向下竄流導致身體沉重,只想向下墜落,蜷縮身體。腎臟屬水,為陰性,虛弱時容易畏光。若因其他疾病導致腎臟虛弱,則另當別論。腎臟虛弱,表示本質虛弱,因為胎氣不足,精神力低下,眼睛白色部分較多,面色蒼白無光,容易解顱,這類患者較難養育,即使成長,也不過八八歲,若放縱情慾,大多不到四十歲就會死亡(治療應滋腎)。腎臟在四季中秋季較強,冬季最強,春季較弱,夏季最弱。在冬季腎臟較強時,若出現心臟影響腎臟的情況,表示心臟強而腎臟弱(治療應清心補腎)。輕度情況下,心臟症狀消退即可康復;重度情況下,下竄不語,表示腎臟虛弱。任何疾病都必須判斷新舊、虛實。例如肺臟疾病同時出現肝臟症狀,若表現為咬牙、頻繁打哈欠,相對容易治療,因為肝臟虛弱,無法影響肺臟;若表現為瞪眼、哭喊、頸部緊繃、悶悶不樂,較難治療,因為肺臟長期虛弱,肝臟強而實,反而剋制肺臟。虛弱時補充母親臟器,實熱時清除兒子臟器。此外,必須觀察五臟在不同季節的強弱,評估相剋相生的虛實,順應自然較易治療,微小邪氣是也;違背自然較難治療,嚴重邪氣是也。五臟相剋相生,應根據具體症狀進行治療。

若疾病初期虛弱,或已經使用瀉下法,有適合使用瀉下法的情況,應先滋養母親臟器,再清除兒子臟器。例如肺臟虛弱但有實熱,適合使用瀉下法,應先滋養脾臟,再清除肺臟。各種疾病都應遵循此原則。

若疾病有熱度,或使用疏利解化法後,沒有虛弱症狀,不可使用溫補法。若使用溫補法,熱度可能再度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