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諸身熱論

凡小兒有病。皆須身熱。其證不一。今條而具之。

小兒於某時間發熱。過時即退。至來日依時發熱。(晝夜同)此為潮熱。欲發驚也。

小兒身熱。但一向壯熱不已者。此為壯熱。甚則發驚也。

小兒身熱。但溫而不甚壯熱。此為溫熱。

小兒身熱。口中氣熱。叫哭無時。呵欠頓悶。面目青色。此為風熱。甚亦發驚。

小兒身熱。飲水悸惕。手足搖動。上視弄舌。印內青筋見。掌中赤。怕物生涎。此為驚熱。

白話文:

小孩子生病時都會發燒,但症狀各不相同,現在分條列舉如下:

小孩在某個時間點開始發燒,過了那個時間點就會退燒,到了第二天同一時間又會再次發燒(白天和夜晚都一樣),這被稱為潮熱,可能會引發驚厥。

小孩身體發燒,而且一直持續高燒不退,這被稱為壯熱,嚴重的話也可能會引發驚厥。

小孩身體發燒,但是溫度不是特別高,這被稱為溫熱。

小孩身體發燒,口中有熱氣,哭叫不止,頻頻打哈欠且顯得煩躁不安,臉色泛青,這被稱為風熱,嚴重時也可能會引發驚厥。

小孩身體發燒,喝水時會感到心慌不安,手腳會顫動,眼睛向上看並伸舌頭,印堂部位可以看到青筋,手掌呈現紅色,對事物害怕並流口水,這被稱為驚熱。

小兒身熱。面赤時久不退。睡覺顛叫。氣急發渴。胸高熱壅。此為積熱。與壯熱相似。但胸高涎壅為異。乃臟腑積蘊熱毒。三焦鬲脘壅滯也。又搖頭頂硬者。亦三焦鬲脘壅也。以上皆甚則發搐。(治在驚癇門中)

小兒身體發熱。氣促鼻塞。清涕嚏噴。寒毛立。眼淚出。或出痰水。此為傷寒。(治在傷寒門中)

白話文:

小孩有發燒的現象,臉紅而且持續很久沒有退燒。睡覺時會顛叫,呼吸急促且口渴。胸部有熱壅的情形。這是積熱造成的,和壯熱的症狀相似,但不同的地方在於胸部有熱壅的情形。這種情形是臟腑內積蓄了熱毒,且三焦鬲脘有壅滯的情形。如果還有搖頭和頭頂硬的症狀,也是三焦鬲脘有壅滯所造成的。以上這些症狀如果嚴重的話,可能會引起抽搐。(治療方法在驚癇門中)

小兒身熱。時發時退。退但肚熱。或夜發熟,面黃腹脹吐瀉。乳食不化。糞酸臭異常。此為食傷。(治在傷食門中)

白話文:

小孩子的身體發熱。有時發作,有時退燒。退燒後只有肚子熱。或者在晚上發燒,臉色發黃,肚子脹滿,會嘔吐腹瀉。吃母乳或其他食物後,不能消化。大便酸臭異常。這是因為飲食不當造成的消化不良。(治療方法在消化不良的專門章節中)

小兒夜發熱。曉即如故。多涎喜睡。此肺虛發熱也。此與食傷夜發熱相似。須要識之。況二證余候各皆不同。食傷者可下。肺虛者不可下。下之則失津液。發渴引飲。昔錢乙治朱監簿子五歲。夜發熱。曉即如故。眾醫作熱。以涼藥解之不愈。其候多涎喜睡。又以藥下其涎。病益甚。

白話文:

小孩子晚上發熱,到天亮後體溫恢復正常。口水多、喜歡睡覺。這是肺虛引起的發熱。這種情況與飲食積滯引起的夜間發熱相似,需要仔細辨別。況且,這兩種證候的其他症狀都不同。飲食積滯引起的發熱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而肺虛引起的發熱不能用瀉下的方法治療。瀉下會使津液虧損,引起口渴,想喝水。以前,錢乙醫生治療朱監簿的兒子,五歲,夜間發熱,到天亮後體溫恢復正常。很多醫生都認為是熱證,用清涼的藥物治療,但是病情沒有好轉。觀察到他口水多、喜歡睡覺的症狀,又用藥物瀉下他的口水,病情加重了。

至五六日。大引飲。請乙治之。乙曰不可下。乃取白朮散煎湯三升。使任意取足服。朱曰。飲多不作瀉否。乙曰。無生水不能作瀉。縱痢亦不足怪。但不可下耳。朱又曰。先治何病。乙曰。止瀉治痰。退熱清神。皆此藥也。服盡。又作兩次與服,其子不渴無痰。又投阿膠散二服而安。

白話文:

到了五六天的時候,朱的飲水量大增。請乙來為他診治。乙說不能用瀉法。於是取白朮散,煎湯三升,讓朱任意喝到滿足。朱說,喝那麼多也不會瀉嗎?乙說,沒有生水就不能瀉,即使腹瀉也不足為奇,只是不能用藥物瀉下。朱又問,先治療哪種病?乙說,止瀉、治痰、退熱、清神,都是用這帖藥。喝完藥之後,又做了兩次藥給他服,他的兒子不渴了,也沒有痰了。又服了兩次阿膠散後就安好了。

是此證也。錢乙方本集載之。小兒每早食後發熱。至夜則涼。此為血熱。(治方在後)

小兒身熱。形瘦多渴。飲食不為肌肉。此為疳熱。(治在疳門中)

小兒血氣旺盛。發渴引飲。大便黃堅。小便赤少。四肢身體翕然而熱。此為胃實熱也。(治宜下之)

小兒身熱微驚。耳冷䯌冷。上唇頭有白泡起。如魚目珠子。或汗或不汗。此為變蒸。(治在變蒸門中)

白話文:

這種症狀,錢乙方本集有記載。小孩每天早晨吃飯後會發燒,到了晚上就退燒,這是血熱的表現。(治療方法在後面)

小孩身體發熱,形體消瘦,經常感到口渴,吃的食物不能轉化為肌肉,這是疳熱。(治療方法見疳症相關內容)

小孩血氣旺盛,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大便呈黃色且堅硬,小便量少且顏色深紅,四肢和全身都有熱感,這是胃部實熱的情況。(應該採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

小孩身體發熱並伴有輕微驚厥,耳朵和額頭冷,上唇出現小白泡,像魚的眼睛那樣,可能會出汗也可能不出汗,這是變蒸的現象。(治療方法見變蒸相關內容)

小兒身熱。昏睡驚悸。喜嚏噴。耳䯌冷。此為瘡疹候。(治在瘡疹門中)此與食傷變蒸相似。傷寒耳䯌皆熱。變蒸唇上有白疣泡珠子為異。

白話文:

小兒發燒,昏睡不安,喜歡打噴嚏,耳朵受涼。這是出瘡疹前的症狀。(在瘡疹門中治病)這與食傷變化引起的症狀相似。傷寒患者耳朵受涼都會發熱。症狀變化時,嘴脣上會有白色疣泡珠子,這是不一樣的。

小兒身熱者。更有內外。在內者多飲水得之。在外者多因風寒得之。錢氏有云。小兒身熱飲水者熱在內。身熱不飲水者熱在外。此大概之驗也。在內者宜下之。在外者宜散之。若小兒積蘊內外。感傷表裡。渾身俱熱。頰赤口乾。小便赤。大便焦黃少者。先以四順清涼飲子。利動臟腑。

白話文:

小孩子的發燒,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多半是喝太多水引起的;外因多半是受風寒引起的。錢氏說,小孩子發燒喝水就會內熱;發燒不喝水就會外熱。這是大致的驗證。內熱的宜瀉下;外熱的宜散。如果小孩子內外都有鬱積,表裡受傷,渾身發熱,臉頰發紅,口乾,小便發紅,大便發黃量少,先用四順清涼飲子,來調動臟腑。

熱即退矣。既而復熱者。是裡熱已解。而表熱未除。復以惺惺散。或紅綿散加麻黃。微發其汗。表熱乃去。既去又復發熱者。世醫盡不能曉。再下再表。皆為不可。誤傷多矣。此表裡俱虛。氣不歸元。陽浮於外。所以再發熱也。但以六神散和其胃氣。則收陽歸內。身便涼矣。

白話文:

如果發燒就退燒了。不久後又發燒,是裡面的熱氣已經消除了,但表面的熱氣還沒有消除。再用惺惺散或紅棉散加麻黃,微微發汗,就可以去除表面的熱氣。如果表面的熱氣去除後又發熱,一般的醫生都不明白。重複治療裡面的熱氣和表面的熱氣,都是不對的。這會造成很多錯誤的傷害。這是因為表裡都虛弱,氣血不能歸於根本,陽氣浮在外面,所以會再次發熱。只要用六神散來調和胃氣,就能讓陽氣歸於內部,身體就會涼快下來了。

閻孝忠論小兒壯熱。傷風溫疫。傷寒風熱。瘡疹傷食。率皆相似。未能辨認之間。但與升麻葛根湯惺惺散小柴胡湯服之。甚驗。蓋此數藥通治之。不致誤也。惟傷食者。則大便酸臭。乳不化。畏食或吐。宜與微下之。

白話文:

閻孝忠論述小兒壯熱。傷風溫疫。傷寒風熱。瘡疹傷食。這些症狀通常比較相似。在還沒有辨別出來之前,只要服用升麻葛根湯、惺惺散、小柴胡湯。這些藥物對這些症狀都有效驗。因為這些藥物都可以通治,所以不會用錯藥。只有傷食的人,大便酸臭,乳不化,怕吃、愛吐,這時候應該服用微下之。

孫真人論小兒內外氣盛。眠時小驚。或微覺傷風傷食。又慮變蒸身熱者。但以紫丸。(方已在前變蒸門中)或龍膽湯為治。此二藥無所不療。雖微利動。以減盛氣。亦不虛人。小兒糞黃而臭者。此腹中有伏熱也。宜服龍膽湯。若糞白而酸臭者。此挾寒不消也。宜服紫丸。但少與。

白話文:

孫真人認為小兒內外氣盛,睡著時容易受到驚嚇。或是稍微感覺到傷風或是消化不良。再加上擔心突然發燒身熱的人。只要服用紫丸(方劑在前面變蒸門中)或是龍膽湯即可治癒。這兩種藥無所不療。即使稍微瀉下,藉此降低過盛的氣,也不會使人虛弱。小兒糞便黃而臭的,是腹中有宿熱。宜服用龍膽湯。如果糞便白色而酸臭的,是夾雜了寒氣而不能消化。宜服用紫丸。但劑量要少。

令內俏。甚者小增。令微稀溏。皆須節乳哺一兩日。令胃氣平和。若不節。則病易復。復則復下。傷其胃氣。令腹脹滿。若至再三下之。則過傷矣。

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瀉肚子,那麼就會過度損傷了。

白話文:

使得大便便祕。嚴重的,則會小量增加,或便稀、便溏。都必須節制哺乳一兩天,才能使胃氣平和。如果不節制,那麼疾病容易復發,復發後又下瀉,就會損傷脾胃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