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卷十四 (11)
卷十四 (11)
1. 咳嗽論(附痰飲上氣)
又咳嗽咯膿血者。肺熱也。錢乙用甘桔湯。若嗽而吐痰涎喘者。先實其脾。錢乙用益黃散。後微下之。錢乙用褊銀丸。涎退即補肺。乙用阿膠散。昔乙治段齋郎子四歲。病嗽身熱。吐痰數日咯血。前醫以桔梗湯防己丸治之。不愈。涎上攻。吐喘不止。請乙治之。乙下褊銀丸一大服。
復以補脾藥治之。或問此子咯血肺虛。何以下之。乙曰。肺雖咯血。有熱故也。久則虛痿。今涎上潮而吐。當下其涎。若使不吐涎。便為甚。蓋吐涎能虛。又生驚也。痰實上攻。亦使發搐。故依法只宜先下其痰為順。此治先下後補。與前論先補後下。其意相反者。經以謂病有緩急。
治有先後也。治病證如錢乙。所以得聖人之旨趣,學者宜為法耳。嗽而吐青白綠水者。此胃冷有停飲也。乙用百祥丸下之。嗽而吐痰涎乳食者。此有傷宿滯不化也。乙用白餅子下之。
若久嗽肺虛亡津液者。乙用阿膠散補之。治嗽大法。盛則下之。久則補之。風則散之。更量大小虛實。以意施治。是以慎護小兒。須常著夾背心。雖夏月熱時。於單背心上當背更添襯一重。蓋肺俞在背上。恐風寒傷而為嗽。嗽久不止。亦令生驚。若百晬內兒病嗽者。十中一二得全。亦非小疾也。
又有停飲作痰者。由兒乳飲失宜。致脾胃不和。停滯其飲不散。留結成痰。若隨氣上干於肺而嗽者。此為痰嗽。若不嗽者。則肺壅不利。咽塞唾涎。脅腹膈滯。
又脾胃冷熱不調。涎不歸胃。致涎流口角。而無休止。冷者鼻上色青。及大便青白。熱者鼻上赤色。及大便赤黃。以上除錢乙所用方。本集載之外。今敘諸方於後。
金華散
治嬰小咳嗽。
鬱金(半兩),防風(去蘆及叉枝一分),半夏(一分),巴豆(二十一粒),皂角(一挺)
上以水一升。於銀器用煮諸藥。至水乾。去巴豆皂角不用。外三味別用溫湯洗淨。焙乾為細末。每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四五歲上者一錢。薄荷蜜水調下。不拘時候。
藿香散
治不因風寒所得。肺胃氣不和而咳嗽。
藿香(去土二十一葉),枳殼(二片去穰濕紙裹煨令熟),蚌粉(枳殼大一塊)
上為細末。嬰小服一字。二三歲半錢。蜜水調下。不過二三服安。兒大以意加之。無時。
紫金丸
治諸咳嗽。墜化痰涎。以葉子雌黃不拘多少。研細。入鍋子內。微火中燒令成汁。候冷取出。再研細軟。飲和丸蘿蔔子大。熟水下丸二個。臨睡。
杏仁煎
治小兒咳嗽上氣。以去皮尖炒黃杏仁一升熟搗。用蜜三合。先入一合。搗令強。次入一合搗如膏。又入一合搗熟。每食後用少許。頓兒口中。含化咽之。日三次。無時。
生薑煎
治小兒咳嗽。
生薑(一兩),乾薑(六錢炮),桂心(一分),甘草(四錢炙),杏仁(去皮梢炒黃一兩),款冬花(去枝梗),紫菀(各四錢)
白話文:
咳嗽又帶膿血,這是肺部有熱。錢乙會用甘桔湯治療。如果咳嗽時吐痰、喘氣,應該先調理脾胃。錢乙會用益黃散。之後如果需要,再稍微用瀉下的藥,錢乙會用褊銀丸。等痰涎退去後,就開始補肺,錢乙會用阿膠散。
以前錢乙治療段齋郎的四歲兒子,他咳嗽發熱,吐痰好幾天後又開始咳血。之前的醫生用桔梗湯和防己丸治療,都沒有好轉。痰涎往上湧,導致不停的吐和喘。請錢乙來治療,錢乙給他服用了一大劑褊銀丸。
之後又用補脾的藥來調理。有人問,這個孩子咳血,是肺虛,為什麼要用瀉下的藥?錢乙說,雖然咳血,但因為有熱。久了就會虛弱衰敗。現在痰涎往上湧出來,應該先瀉掉這些痰。如果痰不吐出來,情況會更嚴重。因為吐痰會使身體虛弱,也容易引起驚厥。痰實而往上攻,也可能導致抽搐。所以應該先瀉痰,這是順應病情的治療方法。這種先瀉後補的治療方法,和之前說的先補後瀉的治療思路相反,是因為病情有輕重緩急,治療也有先後順序。
錢乙治病的方法,就像聖人一樣,學者應該學習他的方法。咳嗽時吐出青白色或綠色的水,這是胃寒有停滯的飲邪。錢乙會用百祥丸來瀉下。咳嗽時吐出痰涎或未消化的乳食,這是因為有舊的食物積滯沒有消化。錢乙會用白餅子來瀉下。
如果久咳導致肺虛、津液虧耗,錢乙會用阿膠散來補益。治療咳嗽的基本原則是,如果屬於實證就應該瀉下,如果是久病就應該補養,如果是風邪就應該疏散。要根據病情的輕重虛實來靈活治療。
所以照顧小孩子一定要謹慎。要經常給他們穿上夾背心,即使是夏天很熱的時候,也要在單背心上再加一層。因為肺俞穴在背上,擔心受風寒引起咳嗽。咳嗽久了不好,也容易引起驚厥。如果出生一百天以內的嬰兒咳嗽,能完全治好的十個裡面只有一兩個,這不是小病啊。
另外,還有因為停飲而產生痰的,是因為嬰兒喝奶或飲食不當,導致脾胃不和,停滯的飲邪無法散去,積聚成痰。如果痰隨著氣往上干擾肺部而咳嗽,這就是痰咳。如果不咳嗽,就會導致肺氣壅塞不暢,咽喉堵塞,吐涎,脅肋、腹部、膈膜感到不適。
還有脾胃的寒熱不調,導致涎液不回到胃裡,而是從嘴角流出來,沒有停止的時候。如果屬於寒證,鼻子上會呈現青色,大便也會是青白色。如果屬於熱證,鼻子上會呈現赤色,大便也會是赤黃色。以上除了錢乙所用的方子,本集有記載之外,現在補充其他的方子在後面:
金華散
治療嬰幼兒咳嗽。
鬱金(半兩)、防風(去掉蘆頭和分枝,一分)、半夏(一分)、巴豆(二十一粒)、皂角(一挺)
將以上藥材加一升水,用銀器煮,直到水煮乾。去掉巴豆和皂角不用,將剩下的三味藥材用溫水洗淨,烘乾,研磨成細末。每次嬰兒服用一字(古時計量單位),兩三歲的服用半錢,四五歲以上的服用一錢。用薄荷蜜水調服,不拘時間。
藿香散
治療不是因為風寒引起的,因為肺胃氣不和而導致的咳嗽。
藿香(去掉泥土,二十一葉)、枳殼(兩片,去掉瓤,用濕紙包裹煨熟)、蚌粉(和枳殼一樣大一塊)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嬰幼兒服用一字,兩三歲的服用半錢,用蜜水調服。服用兩三次就會好轉。年齡大的孩子可以酌情加量,不拘時間。
紫金丸
治療各種咳嗽,能墜下、化解痰涎。用葉子雌黃,不拘多少,研磨成細末,放入鍋中,用小火慢慢燒成汁。等冷卻後取出,再次研磨成細軟的樣子,用飲品調和,做成蘿蔔籽大小的丸子。睡前用熟水吞服兩個丸子。
杏仁煎
治療小兒咳嗽、氣喘。用去皮尖的炒黃杏仁一升,搗爛。用蜂蜜三合。先加入一合,搗爛到有韌性的程度。再加入一合搗成膏狀。最後加入一合搗熟。每次飯後用少許,放在孩子口中,含化吞咽。一天三次,不拘時間。
生薑煎
治療小兒咳嗽。
生薑(一兩)、乾薑(六錢,炮製過)、桂心(一分)、甘草(四錢,炙過)、杏仁(去掉皮尖,炒黃,一兩)、款冬花(去掉枝梗,四錢)、紫菀(四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