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乳母論

兒生自乳養者。一切不論。若令乳母乳養者。必擇其人。若有宿疾。狐臭癭瘻。上氣喘嗽。疥癬頭瘡。龜胸駝背。鼻齆緊唇。癡聾喑啞。顛狂驚癇。癰疽等疾。並不可令乳兒也。

凡乳母乃血氣化為乳汁。則吾性善惡。悉由血氣所生。應喜怒飲食。一切禁忌並宜戒慎。若縱性恣意。因而乳兒。則令兒感生疾病也。若房勞乳兒。則令兒瘦瘁。交脛不能行。若醉以乳兒。則令兒身熱腹滿。若蓄熱乳兒。則令兒變黃。不能食。若怒作乳兒。則令兒驚狂上氣。若吐下乳兒。則令兒虛羸氣弱。是皆所忌也。

凡每乳兒。乳母當先以手按散其熱。然後與兒吮之。若乳汁湧。恐兒咽乳不及。慮防嗆噎。則輒奪之。令兒少息。又復與之。如是數反則可也。又當視兒飢飽節度。一日之中,知幾乳而足量以為常。每於早晨。若有宿乳。須當捻去。若夏月不去熱乳。令兒吐哯。冬月不去寒乳。

令兒咳痢。又若兒大喜之後。不可便乳。令兒驚癇。若兒大哭之後。不可便與乳。令兒吐瀉。又乳兒不可太飽。恐停滯不化。若太飽。則以空乳令吮則消。

凡每乳兒。乳母當以臂枕兒頭。令兒口與乳齊。乃乳之。不可用膊。即太高。令兒飲乳不快。多致兒噎。又乳母欲寐。則奪去其乳。恐睡著不覺。被乳填沃口鼻。別生其他事。又且不知兒飢飽也。

凡兒生六十日。目瞳子成。能識人。百日。任脈反覆。一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獨坐。二百日。掌骨成。能匍匐。三百日。臏骨成。能獨立。三百六十日,膝骨成。能移步。乳母常須依時按節。續續教引。使兒能會。此是定法也。即不得常常抱持。過時都不教引。致令兒筋骨弛墮。又恐成腰腳之疾也。

白話文:

嬰兒如果是由母親自己哺乳,那就不需要多說。如果是請乳母哺乳,就必須慎選乳母。如果乳母有舊疾,像是狐臭、甲狀腺腫、瘻管、氣喘咳嗽、疥瘡癬、頭瘡、雞胸、駝背、鼻塞、嘴唇緊閉、癡呆聾啞、癲癇驚厥、癰疽等疾病,都不適合哺乳嬰兒。

乳母的乳汁是由氣血所化生,而人的善惡本性,都由氣血所產生。所以乳母的喜怒哀樂和飲食等都要特別注意,要謹慎戒除一切禁忌。如果乳母放縱自己,隨心所欲,這樣哺乳嬰兒,就會讓嬰兒也感染疾病。如果乳母行房事後哺乳嬰兒,就會讓嬰兒瘦弱憔悴、雙腿彎曲不能行走。如果乳母酒醉後哺乳嬰兒,就會讓嬰兒身體發熱、腹脹。如果乳母體內有熱氣就哺乳嬰兒,就會讓嬰兒皮膚變黃,食慾不振。如果乳母在生氣時哺乳嬰兒,就會讓嬰兒驚恐、躁動不安。如果乳母在嘔吐或腹瀉時哺乳嬰兒,就會讓嬰兒虛弱無力。這些都是應該避免的情況。

每次哺乳嬰兒時,乳母應該先用手按摩散去乳房的熱氣,然後再讓嬰兒吸吮。如果乳汁湧出太快,擔心嬰兒吞嚥不及而嗆到,就要立刻把乳頭移開,讓嬰兒休息一下,再繼續餵食,這樣反覆幾次就可以了。同時也要注意嬰兒的飢餓和飽足程度,每天要觀察嬰兒需要幾次哺乳才能滿足。每天早上,如果乳房內有積存的乳汁,必須擠掉。夏天不擠掉熱乳,會讓嬰兒吐奶;冬天不擠掉寒乳,會讓嬰兒咳嗽拉肚子。另外,嬰兒剛大喜之後,不能馬上餵奶,會導致嬰兒驚厥癲癇;嬰兒剛大哭之後,不能馬上餵奶,會導致嬰兒嘔吐腹瀉。還有,餵奶不要讓嬰兒吃太飽,以免積滯不消化;如果吃太飽,可以用空乳頭讓嬰兒吸吮,幫助消化。

每次哺乳嬰兒,乳母應該用手臂枕著嬰兒的頭,讓嬰兒的嘴巴與乳房齊平,然後再餵奶。不能用肩膀支撐,這樣太高,會讓嬰兒吸奶不順暢,容易嗆到。而且,如果乳母想睡覺,就要把乳頭移開,以免睡著而沒有感覺,讓乳房堵住嬰兒的口鼻,發生意外,同時也無法知道嬰兒是飽還是餓。

嬰兒出生六十天時,瞳孔發育完成,能夠認人;一百天時,任脈開始循環;一百八十天時,尾椎骨發育完成,能夠獨自坐立;兩百天時,掌骨發育完成,能夠爬行;三百天時,髕骨發育完成,能夠獨立站立;三百六十天時,膝骨發育完成,能夠邁步走路。乳母必須按照時間節奏,循序漸進地教導引導,讓嬰兒學會這些動作。這是固定的規律。不能常常抱著不放,錯過教導引導的時間,這樣會導致嬰兒筋骨鬆弛無力,還可能造成腰腿的疾病。

2. 慎護論

凡乳母慎護養兒。乳哺欲其有節。襁褓欲其有宜。達其飢飽。察其強弱。適其襛薄。循其寒燠。蓋自有道。不可不知也。

凡兒自初生至滿月。宜常常時取豬乳汁滴兒口中。令咽。最為佳妙。又以珍珠末一大豆許。用蜜一蜆殼和之。分三次或四次。每十日內外與一次。塗兒口中。安心神。鎮魂魄。

凡兒生肌肉未成。不可與暖厚新綿之衣。當與故絮帛薄衣。若與新綿厚暖,則蒸燠生熱。筋骨緩弱。故聖濟經云。襁褓者衣欲舊帛。綿欲故絮。非乃惡於新燠。亦資父母之餘氣。以致養焉。

凡乳母。若遇天和無風之時。當抱兒在日中嬉戲。使數見風日。則血凝氣剛。肌肉硬密。堪耐風寒。若藏幃帳之內。重衣溫暖。譬如陰地草木。不見風日。則脆軟不任。易為傷損。故聖濟經言。重衣溫厚。幃帳周密。宜與減損。甚則傷皮膚。害血脈。是生多疾也。

凡兒常令薄衣,雖冬月。但令著兩夾衣。及衲衣之類,若極寒。即漸加舊絮衣。人家多務愛惜。乃以新綿厚衣。溫養過宜。適以為害。薄衣之法。當從秋習之,若至來春稍暖。須漸減其衣。不可便行卒減,恐令兒傷中風寒。

凡兒於冬月。須著帽項之衣。夏月須著背褡。及於當脊。更襯綴一重。以防風寒所幹。謂諸臟之俞。皆在於背故也。又常令乳母。每日三時。摸兒項後筋兩轅之間。名曰風池。若熱。即須熨之。令微汗則愈。諺云。戒養小兒。慎護風池者是也。

凡兒於春時。不可覆頭裹足。致陽氣不得出泄。則發熱矣。

凡兒常當看覷消息。無令身體有汗。若汗出則致腠理虛。而以受風寒。晝夜寤寐。皆當慎之。須審天氣冷暖。衣服厚薄。

凡兒於暑月。時常令在涼處。勿禁水漿。但少少與之。唯是不宜多與。

凡兒不可抱於檐下洗浴。又不可當風解脫。恐為寒干。又啼哭未斷。不可與乳。冒冷沖寒。不可哺飼。恐為食傷。又不可近神佛之前。驢馬之畔。又不可令兒見怪異之物。及各門異戶不相識之人。恐為客忤。

凡兒生三日之外。當與少哺。姚和眾云。以粟米煮粥。飲研如乳汁。每日與半蜆殼許。以助穀神。導達腸胃。孫真人云。以粳米飲。七日外與三大豆許。慎不可雜與藥吃。巢氏云。兒生滿三十日後。當哺少物。如二棗核許。至五十日。如櫻桃許。至百日。如大棗許。若乳少。

當以意增之。不可多與。恐不能勝。別生病矣。若乳多。不消哺食者。亦須少少與之。以壯腸胃。兒大。稍稍增之。當有常劑。聖濟經亦云。兒生三日用飲。過三日用哺。哺之以賴殼氣也。哺之多少。量日為則。如是則五臟得養。而胃氣壯矣。今之養小兒者。多務愛惜過當。

往往至二三歲。尚未與食。致脾胃虛弱。體力怯軟。平生多病。若在半年之後。宜煮陳米稀粥與之。十月以後。漸與稠粥爛飯。以助中氣。則自然易養少病。惟忌生冷油膩葷茹甜物。

凡小兒乳哺。既有常劑。若忽爾卻乳哺少者。此是腹中少有不和也。便當與微微下之。若都不肯食。但飲少乳者。此傷重。要下之。不可不下也。若不與下。則生寒熱。或為吐痢。及為癖積。脈大者發癇。皆不早治之由也。孫真人亦曰。小兒寒熱。亦當下之。乃瘥。又小兒乳哺。

不能無痰癖也。常當節適之。若稍不進乳食。便以微藥克化。紫圓最妙。(方在後)不得行駃藥轉痢。又不得為無事而遷延。致病大即難治爾。小兒微患。便與微下。則損不甚而易愈矣。若於春夏之時有疾。(千金云。立夏後)切不可妄行吐下。及微疾亦不可亂行針灸。蓋針灸傷經絡。

吐下損腑臟故也。若誤行轉瀉。則使下焦虛而上焦熱。變成大病也。故巢氏有言。小兒春夏。自非甚病。決定不可吐下者是也。

白話文:

照顧嬰兒需要非常謹慎。餵奶要有規律,包布要舒適合宜。要了解他們什麼時候餓了、飽了,觀察他們的體質是強壯還是虛弱,給予適當的衣物厚薄,並注意保暖和散熱。這些都有一定的方法,不可不知。

嬰兒從出生到滿月,最好時常取豬乳汁滴在嬰兒口中,讓他們吞下去,這是最好的方法。另外,取少量珍珠粉(約一顆大豆大小),用少許蜂蜜(約一個小貝殼的量)調和,分三次或四次,每隔十天左右給嬰兒塗在口中,可以安定心神,鎮定魂魄。

嬰兒剛出生時肌肉尚未發育完全,不宜穿著厚重的新棉衣。應該給他們穿舊的、薄的棉絮或絲綢衣服。如果穿著厚重的新棉衣,會導致身體過熱,筋骨變得虛弱。因此《聖濟經》說,嬰兒的包布要用舊絲綢,棉絮要用舊的,這樣做不是嫌棄新的衣物太過溫熱,而是要藉助父母留下的氣息,來幫助嬰兒生長發育。

乳母如果遇到天氣晴朗無風的日子,應該抱著嬰兒在陽光下玩耍,讓他們經常接觸風和陽光,這樣可以使血液凝結,氣血剛強,肌肉緊實,能夠抵抗風寒。如果把嬰兒藏在帳篷裡,穿著厚重的衣服保暖,就像陰暗處的草木一樣,不見陽光,就會變得脆弱無力,容易受傷。所以《聖濟經》說,厚重的衣服和密閉的帳篷,都應該減少,過分保護反而會傷害皮膚,損害血脈,導致多病。

嬰兒應該經常穿著薄衣服,即使在冬天,也只要穿兩層夾層衣和衲衣之類的衣服。如果天氣極冷,再慢慢加上舊棉絮的衣服。許多人家都太過愛惜孩子,反而給他們穿厚重的新棉衣,過度保暖,反而會造成傷害。薄衣的習慣應該從秋天開始養成,等到來年春天天氣轉暖,要逐漸減少衣服,不可以一下子減太多,以免嬰兒受寒。

在冬天,嬰兒必須戴帽子並穿著能保護脖子的衣服。夏天要穿背心,並且在背脊處多加一層襯墊,以防止風寒侵入。因為人體的各個臟腑的俞穴都在背部。還要經常讓乳母每天三次撫摸嬰兒後頸兩側肌肉凹陷處,這個地方叫做「風池」。如果摸起來發熱,就要用熨燙的方法,讓它微微出汗就好。俗話說「照顧嬰兒要小心,要慎防風池受寒」就是這個意思。

在春天,嬰兒不應該捂住頭部或包住腳部,這樣會使陽氣無法散發出來,導致發熱。

要經常觀察嬰兒的狀況,不要讓他們身上出汗。如果出汗,就會導致皮膚毛孔鬆弛,容易受風寒。無論白天還是晚上,都要小心注意,根據天氣的冷暖來調整衣服的厚薄。

在炎熱的夏天,要經常讓嬰兒待在涼爽的地方,不要限制他們喝水,但要少量多次地給。不宜一次喝太多。

不要在屋簷下給嬰兒洗澡,也不要當風脫衣服,以免受寒。嬰兒哭鬧不停時,不要餵奶,也不要在寒冷的地方餵奶,以免造成消化不良。不要讓嬰兒靠近神佛像、牲畜,也不要讓嬰兒看見奇怪的東西或陌生人,以免受到驚嚇。

嬰兒出生三天後,可以開始少量餵食。姚和眾說,可以用小米煮粥,磨成如乳汁般的液體,每天餵半個小貝殼的量,以幫助消化吸收。孫真人說,可以用粳米煮成米湯,七天後給嬰兒餵三大豆的量。千萬不可以隨便給嬰兒吃藥。巢氏說,嬰兒滿三十天後,可以開始餵少許食物,如兩個棗核大小。到五十天時,如櫻桃大小。到一百天時,如大棗大小。如果母乳不足,可以酌情增加餵食量,但不可過多,以免消化不良生病。如果母乳充足,不需餵食,也要少量餵食,以強健腸胃。嬰兒長大後,餵食量可以逐漸增加,但要有一定的規律。《聖濟經》也說,嬰兒出生三天後可以用米湯餵食,三天後可以用粥餵食。餵食的量要根據日期來調整,這樣才能滋養五臟,強健胃氣。現在照顧嬰兒的人,大多過於愛惜,常常到兩三歲還不讓孩子吃飯,導致脾胃虛弱,體力不足,一生多病。如果在半歲之後,應該煮陳米稀粥給他們吃,十個月後,可以逐漸給他們吃稠粥爛飯,以幫助中氣。這樣自然容易養育且少生病。切忌給他們吃生冷、油膩、葷腥、甜的食物。

嬰兒的餵奶有一定的規律。如果他們突然減少奶量,可能是腹部不舒服,應該給他們吃一些幫助消化的藥物。如果他們完全不肯吃,只喝少量奶,說明病情嚴重,必須要吃藥,不可拖延。如果不吃藥,可能會導致發燒或腹瀉,甚至形成積食或癲癇。這些都是沒有及早治療的緣故。孫真人也說,嬰兒發燒也應該吃藥,這樣才能痊癒。此外,嬰兒餵奶,不可能完全沒有痰癖。要經常節制餵食,如果稍有不吃奶的情況,就要用藥物幫助消化。紫圓最有效。(藥方在後面)。不可以隨意使用瀉藥,也不可以因為沒有發生大事而拖延,導致病情加重難以治療。嬰兒的小病要及時用藥,這樣才能避免病情加重。如果在春夏季節生病(《千金方》說,立夏之後),千萬不可隨意使用催吐或瀉藥,即使是小病也不可亂用針灸。因為針灸會損傷經絡,催吐和瀉藥會損傷臟腑。如果誤用瀉藥,會導致下焦虛弱而上焦熱,最終變成大病。所以巢氏說,嬰兒在春夏季節,除非病情嚴重,否則絕對不能使用催吐或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