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卷十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4)

1. 治熱痢方

木香黃連丸

治冷熱相雜。下痢赤白。裡急後重。腹痛絞撮,及腸胃氣虛。暴傷乳哺。

木香,黃連(去須各一分),白附子尖(二個炮)

上細末。粟米飯和丸綠豆大。或黍米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量大小與之。食前米飲下。日夜三四服。

四神散

治諸般赤白痢。

當歸(去蘆並土焙),乾薑(炮),黃柏(炒),黃連(去須炒各等分)

上四味。各自為末。如水穀痢。各用半錢和勻。量兒大小。一錢至半錢。濃煎烏梅湯調下。赤痢者。加黃柏倍之。白痢者。加乾薑倍之。後重裡急腸痛者。加黃連倍之。腹中絞痛者。加當歸倍之。並空心食前服。沈存中言。予家常作此藥。最獲大效。

槲皮湯

治如前。以新槲皮不拘多少。去外黑皮。細切曬乾。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渣更煎如膏。量大小溫服。立瘥。食前。

又方,治如前。以雞子一個取清。攤連紙一張令遍。曬乾。疊作四重。包撮烏梅十個。有肉好者。安熨斗內。炭火燒煙欲盡。存性取出。頓一碗中。上用盞子合之。候冷研細。更入水銀粉少許和勻。量兒大小。分三五服。空心井花水調下。如一服微痢。止後服。

二色丸

治如前。

吳茱萸(揀去枝梗二兩),黃連(去須二兩),巴豆(四十九粒去皮)

上同於銚子內炒令黃赤色。去巴豆不用,只將上面二味。各自為末。麵糊和丸。如蘿蔔子大。看大小緊慢。加減丸數。如白痢只服茱萸丸。赤痢只服黃連丸。白多赤少者。多服茱萸丸。赤多白少者。多服黃連丸。少服茱萸丸。赤白相等者。中半服之。

御米湯

治如前。

御米(十粒和殼用),甘草(二錢炙),當歸(去蘆洗焙一分),黃連(去須一分)

上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乳食前。

罌粟丸

治如前。

罌粟殼(一兩蜜炒),酸石榴皮(燒存性四錢),甘草(半兩炙),阿膠(一錢銼蛤粉炒去粉)

上末。煉蜜和丸小雞頭子大。每服一丸。水六分盞化開。煎至四分溫服。乳食前。

三烏丸

治如前。

川烏(一個),草烏(一個),巴豆(七個)

上各燒及九分。同研細。酒煮黃蠟熔化。入少好油拌和。攪勻成膏,每用旋丸綠豆大。每服三丸。看大小加減。血痢黃連湯下。白痢乾薑湯下。水穀痢倒流水下。赤白痢乾薑甘草湯下。

固腸丸

治赤白滯痢。多日不瘥。漸成羸瘦。

黃連(去須二兩),木香(二兩),半夏(二兩湯洗七次),乾薑(二兩炮),赤石脂(二兩火煅五次),厚朴(去粗皮二兩生薑制),白朮(二兩)

上為細末。麵糊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飲下。乳食前。

健胃丹

治赤白等痢疾。日久尩羸。

黃連(去須銼微炒一兩),白龍骨(半兩),白石脂(半兩),神麯(半兩炒),烏梅肉(半兩炒乾),乾薑(半兩炒),白礬(枯一分)

白話文:

木香黃連丸

這個藥方可以治療寒熱交雜引起的腹瀉,像是拉出紅白色黏液、有便意卻排不出來、腹部絞痛,以及腸胃虛弱、嬰兒因哺乳不當造成的腹瀉。

藥材包含:木香、黃連(去除鬚根),各一份,以及炮製過的白附子尖兩個。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小米飯捏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或黍米大小也行。每次服用十到二三十丸,按照病人年紀大小調整用量。在吃飯前用米湯送服,一天可以服用三到四次。

四神散

這個藥方可以治療各種紅白色痢疾。

藥材包含:當歸(去除蘆頭並以土烘烤)、炮製過的乾薑、炒過的黃柏、炒過的黃連(去除鬚根),各等份。

將以上四種藥材各自磨成粉末,如果腹瀉是水狀,就將四種藥粉各取半錢混合均勻,再按照病人年紀大小調整用量,每次服用半錢到一錢,用濃煎的烏梅湯調和後服用。如果是紅痢疾,就將黃柏的用量加倍;如果是白痢疾,就將乾薑的用量加倍;如果是有便意卻排不出來、腸胃疼痛,就將黃連的用量加倍;如果是腹部絞痛,就將當歸的用量加倍。都在空腹吃飯前服用。沈存中說,他家裡常做這個藥,效果非常好。

槲皮湯

這個藥方也跟上面一樣,用新鮮的槲樹皮,不論多少,去掉外層黑皮,切細曬乾。每次用二錢,加水一碗煎到剩半碗,去除藥渣後再煎成膏狀,按照病人年紀大小溫服,很快就會好。在吃飯前服用。

又方

這個藥方也跟上面一樣,取一個雞蛋的蛋白,均勻塗在一張薄紙上,曬乾,再疊成四層。將十個烏梅(最好是有果肉的)包在裡面,放到熨斗裡,用炭火燒到快沒煙時取出,放在碗裡,上面用杯子蓋住,等冷卻後磨成細末,再加入少許水銀粉攪拌均勻。按照病人年紀大小,分成三到五次服用,空腹用井水調服。如果吃一次腹瀉就止住了,就不用再吃。

二色丸

這個藥方也跟上面一樣,

藥材包含:吳茱萸(挑去枝梗)二兩,黃連(去除鬚根)二兩,巴豆(四十九粒,去皮)。

將以上三種藥材放到鍋子裡炒到黃紅色,取出巴豆不用,只將剩下的兩種藥材各自磨成粉末,用麵糊捏成蘿蔔子大小的藥丸。按照病情輕重,增減藥丸數量。如果是白痢疾,只服用吳茱萸丸;如果是紅痢疾,只服用黃連丸;如果白痢疾多於紅痢疾,就多服用吳茱萸丸;如果紅痢疾多於白痢疾,就多服用黃連丸,少服用吳茱萸丸;如果紅痢疾和白痢疾一樣多,就兩種藥丸各服用一半。

御米湯

這個藥方也跟上面一樣,

藥材包含:帶殼御米十粒、炙甘草二錢、當歸(去除蘆頭,洗淨烘乾)一份、黃連(去除鬚根)一份。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米湯調服,在哺乳或吃飯前服用。

罌粟丸

這個藥方也跟上面一樣,

藥材包含:蜜炒過的罌粟殼一兩、燒到留性的酸石榴皮四錢、炙甘草半兩、用蛤粉炒過的阿膠(切塊並去掉蛤粉)一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捏成小雞頭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水六分盞化開,煎到剩四分時溫服,在哺乳或吃飯前服用。

三烏丸

這個藥方也跟上面一樣,

藥材包含:川烏一個、草烏一個、巴豆七個。

將以上三種藥材各自燒到九分熟,一起磨成細末,用酒煮融化的黃蠟,加入少量好油攪拌均勻,做成膏狀,每次捏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丸,按照病情輕重增減用量。如果是血痢,用黃連湯送服;如果是白痢,用乾薑湯送服;如果是水瀉,用流動的水送服;如果是紅痢和白痢都有,用乾薑甘草湯送服。

固腸丸

這個藥方可以治療紅痢和白痢,久治不癒,導致身體消瘦。

藥材包含:黃連(去除鬚根)二兩、木香二兩、用熱水洗過七次的半夏二兩、炮製過的乾薑二兩、用火煅燒五次的赤石脂二兩、用生薑處理過的厚朴(去粗皮)二兩、白朮二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麵糊捏成黍米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丸,用米湯送服,在哺乳或吃飯前服用。

健胃丹

這個藥方可以治療紅痢、白痢等痢疾,久治不癒導致身體虛弱。

藥材包含:黃連(去除鬚根,切碎微炒)一兩、白龍骨半兩、白石脂半兩、炒過的神曲半兩、炒乾的烏梅肉半兩、炒過的乾薑半兩、枯礬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