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卷二十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 (4)

1. 浸淫瘡論

小兒生浸淫瘡者。由府有熱。熏發皮膚。復為風濕相持。搏於血氣。而其瘡初生碎小。後有膿汁。浸淫漸大。膿汁著處便生,故謂之浸淫瘡也。又一證。風毒濕瘡。頗似浸淫瘡。亦膿汁浸淫而生。但膿痂遍周。比浸淫瘡稍大爾。

白話文:

小兒患有浸淫瘡,是由於體內有熱毒,燻蒸皮膚,復有風濕相持,搏擊血氣。這種瘡剛開始很小,後來有膿汁浸淫而逐漸變大,膿汁流到哪裡便會在哪裡生長,所以叫做浸淫瘡。還有一種浸淫瘡,是風毒濕瘡,與浸淫瘡很相似,也是膿汁浸淫而生,但膿痂遍佈全身,比浸淫瘡稍大。

治浸淫瘡痛不可忍,發寒熱。以刺薊為細末。新水調敷瘡上。干則易之。

雄黃膏

治浸淫瘡。經效。

雄黃(一兩研水飛),雌黃(一兩研水飛),川烏頭(一個去皮臍研為末),松脂(一分研),亂髮(一分燒灰)

白話文:

雄黃(一錢研成細末,用清水飛過),雌黃(一錢研成細末,用清水飛過),川烏頭(一個去皮,挖去根蒂研成末),松脂(一分研成粉末),亂髮(一分燒成灰)

上以豬脂六兩。於銚子內熬成油。次入後三味。煎至發消盡。以綿濾去滓。入二黃末攪勻,盛瓷器中成膏。每用少許塗瘡上。日三次。

白話文:

  1. 首先,取六兩豬脂,放入銚子內熬成油。

  2. 接著,加入後三種藥材,繼續煎煮,直到藥材完全溶解。

  3. 用棉花將藥液過濾,去除渣滓。

  4. 將二黃粉末加入過濾後的藥液中,攪拌均勻。

  5. 將混合物盛裝在瓷器容器中,製成膏狀。

  6. 每天三次,取少許藥膏塗抹在患處。

又方,治如前。以蠟胭脂於燈下用鏡子照瘡口。抹胭脂塗瘡上。如此抹七遍。

苦瓠散

治風毒濕瘡。

干苦瓠(一兩),蛇蛻(半兩燒灰),露蜂房(半兩微炙)

白話文:

  • 幹苦瓜(一兩)

  • 蛇蛻(半兩燒成灰)

  • 露蜂房(半兩微火烘烤)

上為細末。每用半錢。生油調塗。瘡多添之。

四生散

治如前。

綿黃耆白附子羌活(去蘆),蒺藜(各等分)

白話文:

  • 綿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胃二經。有補氣益血、益精強腎、健脾養胃、生肌補血、止血止瀉等功效。

  • 白附子:性溫,味甘、辛,歸腎、脾、肝三經。有溫腎壯陽、補氣固脫、止瀉止痢、益精補髓等功效。

  • 羌活(去蘆):性溫,味辛,歸膀胱、肺二經。有祛風散寒、宣通經絡、溫中散寒、止痛活血等功效。

  • 蒺藜(各等分):性微溫,味苦、辛,歸肝、腎二經。有補腎壯陽、祛風散寒、活血通絡、益精補髓等功效。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

2. 熛漿瘡論

小兒生熛漿瘡者。由風熱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而所生也。始生如火燒湯燙。作泡而起。尋即皮破。熛漿出以成瘡。亦甚疼痛。漸引相續而生。有至遍身潰爛。皮肉不可救者。故又名爛瘡。宜治之。又一證。生瘡狹長。如魚臍。黃水出。四面亦熛漿泡起。此雖與熛漿相似。

白話文:

小兒生熛漿瘡:是由於風熱毒氣侵襲皮膚,與血氣相搏而產生的。剛開始的時候,像被火燒或燙傷一樣,起泡,不久皮膚破了,熛漿流出,形成瘡口。熛漿瘡非常疼痛,逐漸擴大,連成一片,甚至全身潰爛,皮肉無法挽救。因此又叫做爛瘡。需要及時治療。還有一種熛漿瘡,瘡口狹長,像魚臍一樣,流出黃水,周圍也有熛漿樣的泡。雖然這種瘡與熛漿瘡相似,但治療方法不同。

而有少異。熛漿瘡者。先起漿袍。破而成瘡。此瘡乃生瘡後即四面續生漿泡。其狀狹長。渾似魚臍。故名曰魚臍瘡。熛漿瘡即不似魚臍也。

白話文:

並且有少許的差異。熛漿瘡,開始是出漿瘡,後來破了之後變成瘡。這種瘡在生瘡後,四面會不斷地生出漿泡。它的形狀狹長,完全像魚的肚臍,所以叫做魚臍瘡。熛漿瘡,就不像魚臍瘡了。

治熛漿瘡,以柏葉洗淨切碎。細研敷之。隨手便乾。更取汁半盞。水解服之。神效屢驗。

又方,以桃仁去皮尖熟研。和麵脂敷之。

又方,治熛瘡黃爛。燒艾葉灰敷之。一方燒馬骨灰敷之。

白話文:

還有一個方法,治療熛瘡黃爛,用燒艾葉後的灰來敷於患處。還有一種方法,用燒馬骨後的灰來敷於患處。

生地黃膏

治熾瘡毒甚。發引遍身。

生地黃(去蘆洗淨),川升麻,藍葉,梔子仁,大黃(各一兩)

白話文:

生地黃(去除蘆根,洗淨),川升麻,藍葉,梔子仁,大黃(各一兩)

上研細。以豬脂八兩。同於銚內慢火煎色變。濾去滓。以瓷盒盛。放冷成膏。每用少許塗瘡上。

白話文:

研磨成細末。用八兩豬油。一起在銚子裡用文火慢慢煎,直到顏色變了。濾去渣滓。用瓷盒盛放。放涼後就成了膏狀。每次用少量塗在傷口上。

治小兒面目緣身。卒生熛泡。以羖羊角燒灰研細末。雞子白和塗神驗。卒無和。亦妙。

白話文:

治療小孩子臉上和身體上出現的水泡。突然長出水泡。用山羊角燒成灰研磨成細末。雞蛋清和起來塗抹,非常有效。突然沒有雞蛋清,用其他的藥也很好。

治小兒熛漿如魚胞。赤爛成瘡。熱痛不可忍。以磨家驢糞。或塊結而不散者。不以多少曬乾。地上堆定。用手壘作屋狀。以燈點著。燒至欲過。盆子合殺。令作黑灰。勿令白。研為末。每用一錢,和膩粉二錢。殘燈油調塗如冰。除熱痛。甚妙。

白話文:

治療兒童小兒熛漿,症狀如同魚鰾一樣,皮膚變得又紅又爛,形成了潰瘍,熱痛難忍。

可以使用磨坊的驢糞,或是那些成塊狀、結而不散的驢糞。不論多少,將這些驢糞曬乾,在地面上堆成一堆,用手堆成屋子的形狀。用燈點燃,燒到要燃盡的時候,用盆子將火撲滅,讓它變成黑色的灰,不要讓它變成白色的灰。將灰研磨成粉末。每次使用一錢,混合二錢的膩粉,用殘燈油調和,塗在患處,如同冰塊一樣的涼爽,可以去除熱痛,非常好用。

治小兒熛漿瘡。起如丁蓋。發頭上。一兩日後,面上胸背緣身皆生。其瘡熱痛。

硃砂(半兩研水飛),胡粉(一兩半),水銀(半兩)

白話文:

  • 硃砂(半兩,研磨並水飛)

  • 胡粉(一兩半)

  • 水銀(半兩)

上一處研。入水二三滴。研至水銀無星。用臘月豬脂三兩。於銚內慢火熬熔去滓。入藥末攪勻成膏。瓷盒盛。放冷。即用少許塗之。

白話文:

首先研磨藥物,然後滴入兩三滴水,研磨至水銀沒有顆粒。再加入三兩臘月豬脂,在銚內以慢火熬煮,去除雜質。然後加入藥末攪拌均勻,製成膏狀。將膏狀物放入瓷盒中,待它冷卻。使用時取少量塗抹在患處。

治緣身生火熛瘡。如麻豆。有膿汁。作癢痛。一身盡遍。

甘草,芍藥,白蘞黃芩黃連(去須),黃柏(去粗皮),苦參(各等分)

白話文:

甘草、芍藥、白蘞、黃芩、黃連(去須)、黃柏(去粗皮)、苦參(各等份)

上為細末。用蜜和敷之。日二夜一。亦可作粗散。煎湯。

治小兒熛爛瘡,以鐵燒赤。淬水中二七遍。浴洗。以燒艾熱灰敷之。又以酒煎茱萸拭上。又以桃仁杵爛和麵脂敷。又以赤小豆煮汁洗。不過三次。瘥。

白話文:

治療小孩的火瘡,用鐵燒紅,在水中迅速浸泡兩次七遍,然後洗浴,再將燃燒過的艾草熱灰敷在患處。此外,再用酒煎茱萸擦拭患處,還可將桃仁搗成泥後和麵粉一起敷在患處。另外,也可以用赤小豆煮水清洗患處。如此重複三次,就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