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

《湯液本草》~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一

2. 五臟苦欲補瀉藥味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補之,細辛。以酸瀉之,芍藥。虛,以生薑、陳皮之類補之。《經》曰:虛則補其母。水能生木,腎乃肝之母,腎,水也,苦以補腎,熟地黃、黃柏是也。如無他證,錢氏地黃丸主之。實,則白芍藥瀉之。如無他證,錢氏瀉青丸主之。實則瀉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瀉心。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欲軟,急食鹹以軟之,芒硝。以咸補之,澤瀉。以甘瀉之,人參、黃耆、甘草。虛,以炒鹽補之。虛則補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木也,以生薑補肝。如無他證,錢氏安神丸主之。實,則甘草瀉之。如無他證,錢氏方中重則瀉心湯,輕則導赤散。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朮。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甘草。以甘補之,人參。以苦瀉之,黃連。虛,則以甘草、大棗之類補之。如無他證,錢氏益黃散主之。心乃脾之母,以炒鹽補心。實,則以枳實瀉之。如無他證,以瀉黃散瀉之。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瀉肺。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訶子皮,一作黃芩。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藥。以辛瀉之,桑白皮。以酸補之,五味子。虛,則五味子補之。如無他證,錢氏阿膠散補之。脾乃肺之母,以甘草補脾。實,則桑白皮瀉之。如無他證,以瀉白散瀉之。腎乃肺之子,以澤瀉瀉腎。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知母、黃柏。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知母。以苦補之,黃柏。以咸瀉之,澤瀉。虛,則熟地黃、黃柏補之。腎本無實,不可瀉,錢氏只有補腎地黃丸,無瀉腎之藥。肺乃腎之母,以五味子補肺。

以上五臟補瀉,《內經·臟氣法時論》中備言之,欲究其精,詳看本論。

白話文:

五臟的苦、欲、補、瀉藥味

肝臟如果感到不舒服,會很急躁,這時要趕快吃些甘甜的食物來緩和它,像是甘草。如果肝氣想要疏散,就趕快吃些辛辣的食物來幫助疏散,像是川芎。用辛味的藥物可以補肝,例如細辛。用酸味的藥物可以瀉肝,例如芍藥。肝臟虛弱時,可以用生薑、陳皮這類的藥物來補養它。《黃帝內經》說:「虛則補其母」,水能生木,腎臟是肝臟的母親,腎屬水,所以用苦味的藥物來補腎,例如熟地黃、黃柏。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可以使用錢氏的地黃丸來治療。如果肝氣太過旺盛,可以用白芍藥來瀉肝。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可以使用錢氏的瀉青丸來治療。如果肝氣太過旺盛,也要瀉它的「兒子」,心臟是肝臟的兒子,所以用甘草來瀉心。

心臟如果感到不舒服,會比較遲緩,這時要趕快吃些酸味的食物來收斂它,像是五味子。如果心臟想要柔軟,就趕快吃些鹹味的食物來軟化它,像是芒硝。用鹹味的藥物可以補心,例如澤瀉。用甘味的藥物可以瀉心,例如人參、黃耆、甘草。心臟虛弱時,可以用炒過的鹽來補養它。「虛則補其母」,木能生火,肝臟是心臟的母親,肝屬木,所以用生薑來補肝。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可以使用錢氏的安神丸來治療。如果心氣太過旺盛,可以用甘草來瀉心。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可以使用錢氏的方子,病情嚴重可以用瀉心湯,病情較輕可以用導赤散。

脾臟如果感到不舒服,會覺得濕重,這時要趕快吃些苦味的食物來乾燥它,像是白朮。如果脾氣想要緩和,就趕快吃些甘甜的食物來緩和它,像是甘草。用甘味的藥物可以補脾,例如人參。用苦味的藥物可以瀉脾,例如黃連。脾臟虛弱時,可以用甘草、大棗這類的藥物來補養它。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可以使用錢氏的益黃散來治療。心臟是脾臟的母親,所以用炒過的鹽來補心。如果脾氣太過旺盛,可以用枳實來瀉脾。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可以用瀉黃散來瀉脾。肺臟是脾臟的兒子,所以用桑白皮來瀉肺。

肺臟如果感到不舒服,會感到氣往上衝,這時要趕快吃些苦味的食物來瀉肺,像是訶子皮(也有人說是黃芩)。如果肺氣想要收斂,就趕快吃些酸味的食物來收斂它,像是白芍藥。用辛味的藥物可以瀉肺,例如桑白皮。用酸味的藥物可以補肺,例如五味子。肺臟虛弱時,可以用五味子來補養它。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可以使用錢氏的阿膠散來補肺。脾臟是肺臟的母親,所以用甘草來補脾。如果肺氣太過旺盛,可以用桑白皮來瀉肺。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可以用瀉白散來瀉肺。腎臟是肺臟的兒子,所以用澤瀉來瀉腎。

腎臟如果感到不舒服,會覺得乾燥,這時要趕快吃些辛辣的食物來滋潤它,像是知母、黃柏。如果腎氣想要堅固,就趕快吃些苦味的食物來堅固它,像是知母。用苦味的藥物可以補腎,例如黃柏。用鹹味的藥物可以瀉腎,例如澤瀉。腎臟虛弱時,可以用熟地黃、黃柏來補養它。腎臟本身沒有實證,所以不能瀉,錢氏只有補腎的地黃丸,沒有瀉腎的藥。肺臟是腎臟的母親,所以用五味子來補肺。

以上關於五臟的補瀉方法,《黃帝內經·臟氣法時論》裡面都有詳細說明,想要深入了解,可以詳細閱讀該篇內容。

3. 臟腑瀉火藥

黃連瀉心火

木通瀉小腸火

黃芩瀉肺火(梔子佐之)

黃芩瀉大腸火

柴胡瀉肝火(黃連佐之)

柴胡瀉膽火(亦以黃連佐之)

白芍藥瀉脾火

石膏瀉胃火

知母瀉腎火

黃柏瀉膀胱火

柴胡瀉三焦火(黃芩佐之)

以上諸藥,各瀉其火,不惟止能如此,更有治病,合為君、合為臣處,詳其所宜而用,勿執一也。

白話文:

黃連能瀉除心臟的火氣。

木通能瀉除小腸的火氣。

黃芩能瀉除肺部的火氣(可以搭配梔子來輔助)。

黃芩能瀉除大腸的火氣。

柴胡能瀉除肝臟的火氣(可以搭配黃連來輔助)。

柴胡能瀉除膽的火氣(也同樣可以搭配黃連來輔助)。

白芍藥能瀉除脾臟的火氣。

石膏能瀉除胃部的火氣。

知母能瀉除腎臟的火氣。

黃柏能瀉除膀胱的火氣。

柴胡能瀉除三焦的火氣(可以搭配黃芩來輔助)。

以上這些藥物,各自能瀉除特定臟腑的火氣,不僅僅只有這個作用,它們還能治療疾病,有的可以作為主要藥物,有的可以作為輔助藥物,要詳細了解它們適合的用途後再使用,不要固執於單一的用法。

4. 東垣先生藥類法象

5. 用藥法象

天有陰陽,風寒暑濕燥火,三陰、三陽上奉之。溫涼寒熱,四氣是也,皆象於天。溫、熱者,天之陽也。涼、寒者,天之陰也。此乃天之陰陽也。

地有陰陽,金木水火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

辛甘淡酸苦鹹,五味是也,皆象於地。辛甘淡者,地之陽也。酸苦鹹者,地之陰也。此乃地之陰陽也。

味之薄者,為陰中之陽,味薄則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厚者,為陰中之陰,味厚則泄,酸、苦、咸、寒是也。氣之厚者,為陽中之陽,氣厚則發熱,辛、甘、溫、熱是也。氣之薄者,為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泄,辛、甘、淡、平、涼、寒是也。

輕清成象(味薄,茶之類)本乎天者親上。

重濁成形(味厚,大黃之類)本乎地者親下。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

清陽發腠理,清之清者也。

清陽實四肢,清之濁者也。

濁陰歸六腑,濁之濁者也。

濁陰走五臟,濁之清者也。

白話文:

天有陰陽,如同風、寒、暑、濕、燥、火這些氣候變化,都由三陰經和三陽經所承接。溫、涼、寒、熱這四種氣候,都對應天的變化。溫和熱的屬性,是天的陽氣;涼和寒的屬性,是天的陰氣。這就是天之陰陽。

地也有陰陽,對應金、木、水、火、土五行,分別表現出生長、變化、收藏等特性。

辛、甘、淡、酸、苦、鹹這五種味道,是對應地的變化。辛、甘、淡的味道,是地的陽氣;酸、苦、鹹的味道,是地的陰氣。這就是地之陰陽。

味道比較淡薄的,屬於陰中帶陽,味道淡薄則能通暢,像是酸、苦、鹹、平和的味道。味道比較濃厚的,屬於陰中之陰,味道濃厚則能使之排出,像是酸、苦、鹹、寒的味道。氣味比較濃厚的,屬於陽中之陽,氣味濃厚則能發熱,像是辛、甘、溫、熱的氣味。氣味比較淡薄的,屬於陽中帶陰,氣味淡薄則能使之發泄,像是辛、甘、淡、平、涼、寒的氣味。

輕清之物(味道淡薄,如茶葉),本質屬天,因此趨向上行。

重濁之物(味道濃厚,如大黃),本質屬地,因此趨向下行。

氣味辛辣甘甜、發散的屬於陽;酸苦、湧泄的屬於陰。

清陽之氣發散到皮膚毛孔,這是清氣中最清的部分。

清陽之氣充實四肢,這是清氣中較濁的部分。

濁陰之氣歸於六腑,這是濁氣中最濁的部分。

濁陰之氣流向五臟,這是濁氣中較清的部分。

6. 藥性要旨

苦藥平升,微寒平亦升。

甘辛藥平降,甘寒瀉火。

苦寒瀉濕熱,苦甘寒瀉血熱。

白話文:

苦味的藥物藥性平和且有上升的作用,稍微寒涼的藥物藥性平和也有上升的作用。

甘味和辛味的藥物藥性平和且有下降的作用,甘味且寒涼的藥物可以瀉除火氣。

苦味且寒涼的藥物可以瀉除濕熱,苦味、甘味且寒涼的藥物可以瀉除血熱。

7. 氣味厚薄寒熱陰陽升降圖

8. 升降者天地之氣交

茯苓淡,為在天之陽也。陽當上行,何謂利水而泄下?《經》云:氣之薄者,乃陽中之陰,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然而,泄下亦不離乎陽之體,故入手太陽。麻黃苦,為在地之陰也。陰當下行,何謂發汗而升上?《經》云:味之薄者,乃陰中之陽,所以麻黃升上而發汗。然而,升上亦不離乎陰之體,故入手太陰。

附子,氣之厚者,乃陽中之陽,故《經》云:發熱。大黃,味之厚者,乃陰中之陰,故《經》云:泄下。粥淡,為陽中之陰,所以利小便。茶苦,為陰中之陽,所以清頭目。

白話文:

茯苓味道淡,屬於在天之陽氣。陽氣應該向上升,為什麼說它能利水並向下排泄呢?《黃帝內經》說:氣味清淡的,是陽氣中的陰氣,所以茯苓能利水並向下排泄。然而,它向下排泄也離不開陽氣的本質,因此歸屬於手太陽經。麻黃味道苦,屬於在地之陰氣。陰氣應該向下沉,為什麼說它能發汗並向上升發呢?《黃帝內經》說:味道清淡的,是陰氣中的陽氣,所以麻黃能向上升發並發汗。然而,它向上升發也離不開陰氣的本質,因此歸屬於手太陰經。

附子,氣味濃厚的,是陽氣中的陽氣,所以《黃帝內經》說它能發熱。大黃,味道濃厚的,是陰氣中的陰氣,所以《黃帝內經》說它能向下排泄。粥的味道清淡,是陽氣中的陰氣,所以能利小便。茶的味道苦,是陰氣中的陽氣,所以能清醒頭腦和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