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

《湯液本草》~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五臟苦欲補瀉藥味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補之,細辛。以酸瀉之,芍藥。虛,以生薑、陳皮之類補之。《經》曰:虛則補其母。水能生木,腎乃肝之母,腎,水也,苦以補腎,熟地、黃柏是也。如無他證,錢氏地黃丸主之。實,則白芍藥瀉之。如無他證,錢氏瀉青丸主之。實則瀉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瀉心。

白話文:

  • **肝屬苦味,易急躁:**急著吃甘味可以緩解,例如甘草。
  • **肝氣想擴散:**急著吃辛味可以幫助擴散,例如川芎。
  • **辛味有助於補充:**細辛。
  • **酸味有助於瀉熱:**芍藥。
  • **肝虛:**用生薑、陳皮等補氣。經典醫書說:「虛則補其母。」腎水生肝木,所以腎是肝的「母親」。腎屬水,用苦味滋補腎,例如熟地、黃柏。如果沒有其他病症,可以使用錢氏地黃丸。
  • **肝實:**用白芍藥瀉熱。如果沒有其他病症,可以使用錢氏瀉青丸。實則瀉其子,心是肝的「兒子」。用甘草瀉心熱。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欲軟,急食鹹以軟之,芒硝。以咸補之,澤瀉。以甘瀉之,人參、黃耆、甘草。虛,以炒鹽補之。虛則補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木也,以生薑補肝。如無他證,錢氏安神丸主之。實,則甘草瀉之。如無他證,錢氏方中重則瀉心湯,輕則導赤散。

白話文:

心臟苦熱緩慢: 立即進食酸味食物緩解,例如五味子。

心臟想軟化: 立即進食鹹味食物軟化,例如芒硝。用鹹味滋補,例如澤瀉。用甘味瀉下,例如人參、黃耆、甘草。

心虛: 用炒鹽滋補。虛則補其根本,木能生火,肝是心的根本,肝屬木,用生薑補肝。如果沒有其他症狀,使用錢氏安神丸為主。

心實: 用甘草瀉下。如果沒有其他症狀,錢氏藥方中實症用「瀉心湯」,輕症用「導赤散」。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朮。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甘草。以甘補之,人參。以苦瀉之,黃連。虛,則以甘草、大棗之類補之。如無他證,錢氏益黃散主之。心乃脾之母,以炒鹽補心。實,則以枳實瀉之。如無他證,以瀉黃散瀉之。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瀉肺。

白話文:

脾臟屬苦寒,受濕氣襲擊時,宜用苦味食物去除濕氣,如白朮。若想緩解濕氣,宜用甘味食物緩和,如甘草。用甘味來滋補,可用人參。用苦味來驅除,可用黃連。脾虛時,可用甘草、大棗等補益。若無其他症狀,可使用錢氏益黃散。心臟是脾臟的源頭,可以用炒鹽滋補心臟。脾實時,可用枳實瀉下。若無其他症狀,可用瀉黃散瀉下。肺臟是脾臟的後代,可以用桑白皮瀉肺。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訶子皮,一作黃芩。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藥。以辛瀉之,桑白皮。以酸補之,五味子。虛,則五味子補之。如無他證,錢氏阿膠散補之。脾乃肺之母,以甘草補脾。實,則桑白皮瀉之。如無他證,以瀉白散瀉之。腎乃肺之子,以澤瀉瀉腎。

白話文:

肺氣上逆,發出苦味,應當急著服用苦味的食物來瀉降,可用訶子皮,另一種是黃芩。

想要收斂肺氣,應當急著服用酸味食物,可用白芍藥。

若想用辛味藥物來瀉肺,可用桑白皮。

若想用酸味藥物來補肺,可用五味子。

肺氣虛,可用五味子來補。

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可用錢氏阿膠散來補肺。

脾是肺的母親,可用甘草來補脾。

脾氣實,可用桑白皮來瀉脾。

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可用瀉白散來瀉脾。

腎是肺的兒子,可用澤瀉來瀉腎。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知母、黃柏。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知母。以苦補之,黃柏。以咸瀉之,澤瀉。虛,則熟地黃、黃柏補之。腎本無實,不可瀉,錢氏只有補腎地黃丸,無瀉腎之藥。肺乃腎之母,以五味子補肺。

以上五臟補瀉,《內經·臟氣法時論》中備言之,欲究其精,詳看本論。

白話文:

腎臟怕乾燥,需要用辛辣的食物來滋潤,比如知母和黃柏。

如果想讓腎臟堅固,就要用苦味的食物來加固,比如知母。

可以用苦味來滋補腎臟,比如黃柏。

可以用鹹味來瀉腎臟,比如澤瀉。

腎臟虛弱時,可以用熟地黃和黃柏來滋補。

腎臟本身沒有實證,不能瀉。錢氏只有滋補腎臟的地黃丸,沒有瀉腎臟的藥物。

肺是腎臟的母親,可以用五味子來滋補肺臟。

2. 臟腑瀉火藥

黃連瀉心火

木通瀉小腸火

黃芩瀉肺火(梔子佐之)

黃芩瀉大腸火

柴胡瀉肝火(黃連佐之)

柴胡瀉膽火(亦以黃連佐之)

白芍藥瀉脾火

石膏瀉胃火

知母瀉腎火

黃柏瀉膀胱火

柴胡瀉三焦火(黃芩佐之)

以上諸藥,各瀉其火,不惟止能如此,更有治病,合為君、合為臣處,詳其所宜而用,勿執一也。

白話文:

黃連能清心火,木通能瀉小腸火,黃芩能清肺火,佐以梔子效果更佳。黃芩也能清大腸火,柴胡能清肝火,佐以黃連效果更佳。柴胡也能清膽火,同樣佐以黃連效果更佳。白芍能清脾火,石膏能清胃火,知母能清腎火,黃柏能清膀胱火,柴胡也能清三焦火,佐以黃芩效果更佳。這些藥物都能清瀉相應部位的火,不僅如此,它們還能治病,有些可用作君藥,有些可用作臣藥,要根據具體情況選用,不要一成不變。

3. 用藥法象

天有陰陽,風寒暑濕燥火,三陰、三陽上奉之。溫涼寒熱,四氣是也,皆象於天。溫、熱者,天之陽也。涼、寒者,天之陰也。此乃天之陰陽也。

白話文:

天空有陰陽之分,包括風、寒、暑、濕、燥、火等屬性元素,其中三陰(少陰、厥陰、太陰)和三陽(少陽、陽明、太陽)之氣由天地承載而上升。溫、涼、寒、熱這四種氣候,也與天空中的四種屬性元素相符。溫暖和炎熱的屬性來自天空中的陽氣,涼爽和寒冷的屬性來自天空中的陰氣。這便是天上的陰陽之分。

地有陰陽,金木水火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

辛甘淡酸苦鹹,五味是也,皆象於地。辛甘淡者,地之陽也。酸苦鹹者,地之陰也。此乃地之陰陽也。

味之薄者,為陰中之陽,味薄則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厚者,為陰中之陰,味厚則泄,酸、苦、咸、寒是也。氣之厚者,為陽中之陽,氣厚則發熱,辛、甘、溫、熱是也。氣之薄者,為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泄,辛、甘、淡、平、涼、寒是也。

白話文:

味道清淡的藥物,屬於陰中的陽(較表淺的陰),味道清淡就能疏通。如酸味、苦味、鹹味和平味(不酸不苦不鹹不甜)。

味道濃鬱的藥物,屬於陰中的陰(較深層的陰),味道濃鬱就能瀉下。如酸味、苦味、鹹味和寒涼味。

藥性濃鬱的藥物,屬於陽中的陽,藥性濃鬱會發熱。如辛味、甘味、溫味和熱味。

藥性清淡的藥物,屬於陽中的陰,藥性清淡會通洩。如辛味、甘味、淡味、平和味、涼味和寒味。

輕清成象(味薄,茶之類)本乎天者親上。

重濁成形(味厚,大黃之類)本乎地者親下。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

清陽發腠理,清之清者也。

清陽實四肢,清之濁者也。

濁陰歸六腑,濁之濁者也。

濁陰走五臟,濁之清者也。

白話文:

輕淡的食物,像是茶,屬於清氣,其性質偏向於天,因此容易上升。

厚重濃郁的食物,像是大黃,屬於濁氣,其性質偏向於地,因此容易下降。

辛辣甘甜的味道具有發散的特性,屬於陽性。酸味苦味則有引導排泄的作用,屬於陰性。

清陽之氣可以疏通毛孔,這是清氣中的清氣。

清陽之氣可以滋養四肢,這是清氣中的濁氣。

濁陰之氣會歸屬於六腑,這是濁氣中的濁氣。

濁陰之氣會運行於五臟,這是濁氣中的清氣。

4. 藥性要旨

苦藥平升,微寒平亦升。

甘辛藥平降,甘寒瀉火。

苦寒瀉濕熱,苦甘寒瀉血熱。

5. 升降者天地之氣交

茯苓淡,為在天之陽也。陽當上行,何謂利水而泄下?《經》云:氣之薄者,乃陽中之陰,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然而,泄下亦不離乎陽之體,故入手太陽。麻黃苦,為在地之陰也。陰當下行,何謂發汗而升上?《經》云:味之薄者,乃陰中之陽,所以麻黃升上而發汗。然而,升上亦不離乎陰之體,故入手太陰。

白話文:

茯苓性平淡,代表天上的陽氣。陽氣應該向上行,為什麼茯苓利水卻會向下瀉呢?《本草經》說:氣味淡薄的藥,是陽中之陰,所以茯苓利水而瀉下。然而,瀉下也不脫離陽之體性,因此歸入手太陰經。

麻黃性苦,代表地上的陰氣。陰氣應該向下行,為什麼麻黃發汗卻向上升呢?《本草經》說:味道淡薄的藥,是陰中之陽,所以麻黃升上而發汗。然而,升上也不脫離陰之體性,因此歸入手太陰經。

附子,氣之厚者,乃陽中之陽,故《經》云:發熱。大黃,味之厚者,乃陰中之陰,故《經》云:泄下。粥淡,為陽中之陰,所以利小便。茶苦,為陰中之陽,所以清頭目。

白話文:

附子性熱,是陽中之陽,所以能發熱。大黃味苦,是陰中之陰,所以能瀉下。粥性淡,是陽中之陰,所以利小便。茶性苦,是陰中之陽,所以能清頭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