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

《湯液本草》~ 《湯液本草》後序

回本書目錄

《湯液本草》後序

1. 《湯液本草》後序

劉禹錫云:《神農本經》以朱書,《名醫別錄》以墨書,傳寫既久,朱墨錯亂,遂令後人以為非神農書,以此故也。至於《素問》本經,議者以為戰國時書,加以「補亡」數篇,則顯然非《太素》中語,宜其以為非軒岐書也。陳無擇云:王叔和《脈訣》即高陽生剽竊。是亦後人增益者雜之也。

白話文:

劉禹錫說:在《神農本草經》中,藥物的名稱用紅色字寫,但在《名醫別錄》中卻用黑色字寫。隨著時間的推移,紅黑兩色錯亂,導致後人誤認為這不是神農的著作,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至於《素問》這部經書,有人認為是戰國時期的著作,又增補了一些「亡佚」的篇章,但這些篇章明顯不是《太素》中的內容,所以有人認為它不是軒轅岐伯所寫。

陳無擇說:王叔和的《脈訣》是高陽生剽竊的。這也是後人添加進去雜亂的內容。

何以知其然?予觀劉元賓注本,雜病生死歌后,比之他本即少八句。觀此八句,不甚滑溜,與上文書意重疊,後人安得不疑?與《本草經》朱書雜亂,《素問》之補亡混淆,何以異哉!宜乎,識者非之,繼而紛紜不已也。吾不知他時誰為是正。如元賓與潔古詳究而明,稱其中凡有所疑而不古者削去之,或不復注而直書本文。

白話文:

如何得知這些事實?我觀察了劉元賓的註解版本,在「雜病生死歌」後面,比起其他版本少了八句。這八句的文字並不是很流暢,且與上文的意思重複,後人怎能不產生懷疑呢?與《本草經》中的朱書混亂,《素問》中的補充部分混淆不清,又有什麼不同呢!可以理解為,有識之士都批評這種做法,而且糾紛不斷。我不確定未來誰會來修正這些問題。如果劉元賓和潔古能詳細研究並明確指出,對其中所有可疑但不符合古法的地方都去掉,或者不再註解而是直接寫下原文就好了。

吾不知為意易曉不必云耶?為非聖賢之語而辯之耶?二者必居一於此。又啟玄子注《素問》,恐有未盡,以朱書,待明者改刪增益。傳錄者皆以墨書,其中不無差誤。如《刺熱論》注,五十九刺,首云「王注」,豈啟玄子之自謂乎?此一篇又可疑也。

白話文:

我不知道中醫理論易於理解,難道不需要解釋嗎?還是因為這不是聖賢的語言,所以要爭辯它?這兩種情況中肯定有一種。另外,啟玄子對《素問》的註解可能有所疏漏,所以用朱筆做了標記,等待明智的人修改補充。傳抄的人都是用墨筆手寫的,其中難免有錯誤。比如《刺熱論》的註解中提到「五十九刺」,開頭說「王注」,難道這是啟玄子自稱的嗎?這一段也值得懷疑。

兼與《靈樞》不同,以此經比之《素問》八十九刺,何者為的?以此觀之,若是差別,勞而無益,學者安所適從哉?莫若以《金匱》考之,仲景所不言者,皆所不取,則正知真見定矣。盧君論血枯,舉《太素》云:此得之年少時大脫血而成。又舉子死腹中,穢物不消。又舉犯月水入房,精與積血相射,入於任脈,留於胞中,古人謂之精積。

白話文:

這部典籍不同於《靈樞經》,把它拿來與《素問經》中的八十九種針灸方法比較,有何用處?從這點來看,如果兩者有差別,那只是徒勞無功,學習者不知該遵循哪一部纔好。不如用《金匱要略》來考證,仲景沒有提到的,我們就不要採取,這樣才能確定正確的知識和真知灼見。盧太醫關於血枯的論述,舉例說《太素經》中寫道:這是因為年輕時大出血造成的。又舉例說胎兒死在腹中,污穢物無法排出。還舉例說月經期間同房,精血互相衝擊,進入任脈,積聚在子宮中,古人稱之為「精積」。

元豐中,雄州陳邦濟收一方,治積精及惡血淹留,胞冷絕娠,驗者甚多,其意與《內經》相近。烏賊魚骨本治漏下與經汁不斷,䕡茹去淹留惡血,古人用此,皆《本草》法。予觀方注條云:古人用此,皆本草法一句,何其知本哉。以是知軒岐之學,實出於神農也。又知伊尹湯液不出於軒岐,亦出於神農也。

白話文:

宋元豐年間,雄州的陳邦濟獲得一個方劑,可以治療積精(精液積聚)和惡血積留,從而導致子宮虛寒不孕,效果非常好。這個方劑的原理與《黃帝內經》記載的類似。烏賊魚骨頭原本用於治療漏下(尿失禁)和經血淋漓;菊花能消除惡血積留,古人使用這些藥物都是遵循《本草綱目》的記載。

我看到方劑記載中說:「古人使用這些藥物,都是遵循《本草綱目》的記載。」可見古人對藥理的瞭解非常精通。由此可以得知,軒岐(黃帝)的醫學理論實際上源於神農的藥草學。同時也可以瞭解到,伊尹(商朝賢臣)的湯藥治療方法不僅源於軒岐,也源於神農。

「皆」之一字,至甚深廣也,豈獨烏賊斷汁之一法哉。故知張伯祖之學,皆出於湯液,仲景師而廣之,迄今湯液不絕矣。晉唐宋以來,號明醫者皆出於此,至今大定間,潔古老人張元素及子云岐於張璧、東垣李杲明之三老者出,想千百載之下無復有之也。何以知其然?蓋當時學者雖多,莫若三老之實絕也。

白話文:

「皆」這個字意思非常深奧廣泛,豈能僅僅指烏賊斷莖的治療方法呢?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張伯祖的學問,皆源自湯液學,從仲景傳承而來,並加以發揚光大,直到現在湯液學依然盛行不衰。晉朝、唐朝、宋朝以來,那些被稱為名醫的人,也皆源自於此。如今到了大定年間,清正廉潔,人格高尚的老醫者張元素及其子張雲歧、張璧、東垣李杲,這三位品德高尚的老人出現了,我想時光流逝千百年後,也不可能再有這樣的人物出現了。為什麼知道會這樣呢?因為當時的學者雖然很多,但沒有人像這三位老人一樣德才兼備,醫術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