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精要》~ 卷一 (9)
卷一 (9)
1. 崩漏門諸論
《經》云:陽絡傷,血外溢;陰絡傷,血內溢。又云脾統血、肝藏血。故崩漏為患,因脾胃虛損,不能統血運行。或因肝經有火,血得熱而下流。或因肝經有風,血乘風而妄動,或因怒動肝火,血熱沸騰。或因脾經鬱熱,血不歸經。或因悲哀太過,胞絡傷而滲漏。治療之法,脾胃虛弱者,四君子加芎歸。
脾胃虛陷者,補中湯加白芍。肝經血熱者,四物湯加柴胡、山梔。肝經風熱者,加味逍遙散。若怒動肝火,亦用前藥。脾經鬱火者,歸脾湯加山梔、柴胡、丹皮。悲傷胞絡者,四君子加升、柴、山梔。初起多從熱,久則又當從寒。然陽強陰弱者,崩愈久而陰愈虛愈熱,乃陰虛之假熱,不可用寒涼正治也。
朱丹溪、東垣云:凡下血證,須四君子收功。又曰:氣虛血虛,皆以四物加參耆。因勞力者,參耆加升麻。若大去血後,毋以脈診,急用獨參湯救之。其發熱、潮熱、咳嗽、脈數,乃元氣虛弱,真陽不能內藏,真陰不能內守,假熱之脈也,尤宜人參。此等症候,無不由脾胃先損,故脈洪大,察其中有胃氣,受補則可救。
設遇寒涼,復傷脾胃生氣,反不能攝血歸源,是速其危也。蓋諸血症皆以胃藥收功,蓋脾能統血,而脾胃又為生化之源也。至於先貴後賤,名曰脫勢;始富後貧,命曰脫營。由心氣不足,其火內燔血脈之中,經候不調,形體容顏似不病者,此心病不影於胗,至於飲食不節,則病矣。
凡此宜勸解,以慰其心,再以大補氣血,調益脾胃,微加鎮墜心火,補陰瀉陽,而經自調矣。
《脈訣》曰:崩漏下血,脈遲小虛滑者,生疾急;大實緊數者,死;尺寸虛者,漏血;脈浮者,死,不治。
膠艾湯
治勞傷血氣,衝任虛損,月水過多,淋漓不斷,及妊娠調攝失宜,治氣不安,或因損動漏血傷胎。
阿膠(炒),芎藭,甘草(炙,各二兩),艾葉(炒,一兩),當歸(二兩),熟地黃,白芍藥(各四兩)
每服五錢,水一鍾,酒半鍾煎服。
柏子仁湯
治婦人憂思過度,勞傷心經,不能藏血,遂致崩中下血不止。
鹿茸(火去毛,酒蒸烙),香附子(炒去毛),柏子仁(炒。各二兩),芎藭,茯神(去木),當歸,小草(各一兩),甘草(炙,五錢),川續斷(一兩),阿膠(二兩,炒成珠)
每服四錢,酒一鍾,姜五片煎七分,空心溫服。
一方
治月水不止,用阿膠炒枯為末,好酒空心調服四錢,或白湯亦可。
烏雞丸
治婦人羸弱,血虛有熱,經水不調,崩漏帶下,骨蒸等疾不能成胎。
白毛烏骨公雞(一雙,重二斤半許,閉死,去毛,腸淨),艾(四兩),青蒿(四兩剉碎),納一半在雞腹,用酒罈一個納雞並余艾蒿在內,用童便和水灌,令沒雞二寸許,煮絕干,取出去骨,余俱搗爛如薄餅狀,焙乾,研為細末。
白話文:
崩漏門諸論
一般論述
《黃帝內經》說:陽經的絡脈受傷,血會從體外流出;陰經的絡脈受傷,血會從體內流出。又說脾負責統攝血液,肝負責儲藏血液。所以崩漏這種疾病,是因為脾胃虛弱,不能好好統攝血液運行。也可能是因為肝經有火,血液受熱而往下流。或是因為肝經有風邪,血液隨著風邪而亂竄。也可能是因為發怒導致肝火旺盛,血液受熱沸騰。或是因為脾經有鬱積的熱,血液不循經脈運行。又或是因為過度悲傷,導致胞絡受損而滲漏。治療的方法,脾胃虛弱的,用四君子湯加上川芎、當歸。
脾胃虛弱下陷的,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白芍。肝經有血熱的,用四物湯加上柴胡、山梔子。肝經有風熱的,用加味逍遙散。如果是因為發怒導致肝火旺盛,也用之前的藥方。脾經有鬱火的,用歸脾湯加上山梔子、柴胡、丹皮。因為悲傷導致胞絡受損的,用四君子湯加上升麻、柴胡、山梔子。初期多半是熱證,久了就可能會轉為寒證。然而體質陽氣過盛而陰氣虛弱的人,崩漏時間越長,陰虛就越嚴重,就會出現虛熱的現象,這是陰虛產生的假熱,不能用寒涼藥物來治療。
朱丹溪、李東垣認為:凡是出血的病症,都需要用四君子湯來收尾。又說:氣虛血虛的,都用四物湯加上人參、黃耆。因為過度勞累的,人參、黃耆要加上升麻。如果大量失血後,不要把脈,要趕快用獨參湯來救治。如果有發熱、潮熱、咳嗽、脈搏加快等現象,那是因為元氣虛弱,真陽不能內藏,真陰不能固守,所呈現的是假熱現象,尤其適合用人參。這些症狀,都是因為脾胃先受損,所以脈搏才會洪大,如果能仔細觀察到脈象中有胃氣,那麼給予補養就能救治。
如果誤用寒涼藥物,反而會傷害脾胃的生氣,導致不能收攝血液回歸,反而會加速病情惡化。所有的出血病症,都要用補養脾胃的藥物來收尾,因為脾能統攝血液,而且脾胃又是產生氣血的來源。至於先富貴後貧賤的,叫做「脫勢」;原本富裕後來貧窮的,叫做「脫營」。這是因為心氣不足,心火在血脈中燃燒,導致月經不調,形體容貌看似健康的人,這是心臟的病不會表現在脈象上,如果飲食不節制,就會生病。
遇到這種情況,應該要加以勸解,安撫病人的心情,然後再用大補氣血的藥物,調理脾胃,稍微加一些鎮定心火的藥物,補陰瀉陽,這樣月經自然就會正常了。
《脈訣》說:崩漏下血,脈搏遲緩、細小、虛弱但又帶滑的,是病情急迫;脈搏大而實、緊張急促的,是病情危險;寸關尺的脈都虛弱的,是漏血;脈搏浮現的,是危險,難以醫治。
膠艾湯
治療勞累損傷氣血,沖脈和任脈虛損,月經量過多、淋漓不斷,以及妊娠期間調養失當、氣機不安,或因為損傷導致漏血傷胎。
藥材:阿膠(炒過)、川芎、甘草(炙過),各二兩;艾葉(炒過),一兩;當歸,二兩;熟地黃、白芍,各四兩。
用法: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鍾、酒半鍾煎服。
柏子仁湯
治療婦人因為憂思過度,勞傷心經,不能儲藏血液,導致崩漏下血不止。
藥材:鹿茸(去毛用酒蒸烤過),香附子(炒過,去毛),柏子仁(炒過),各二兩;川芎、茯神(去木),當歸、小草,各一兩;甘草(炙過),五錢;川續斷,一兩;阿膠(炒成珠),二兩。
用法:每次服用四錢,用酒一鍾、生薑五片煎煮七分,空腹溫服。
一方
治療月經不止,用阿膠炒枯成粉末,用好酒空腹調服四錢,也可以用白開水。
烏雞丸
治療婦人身體虛弱,血虛有熱,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骨蒸等疾病導致不能懷孕。
藥材:白毛烏骨公雞(一對,約重二斤半,悶死後去毛、清理內臟),艾草(四兩),青蒿(四兩,切碎),將一半的艾草、青蒿放入雞腹,用酒罈一個,放入雞和剩餘的艾草、青蒿,用童子尿和水灌滿,淹過雞身約二寸,煮至乾,取出雞骨,剩餘的都搗爛成薄餅狀,烘乾後研成細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