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精要》~ 卷一 (8)
卷一 (8)
1. 崩漏門諸論
女子漏下惡血,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漿之物,皆由飲食不節,或勞倦傷脾,或心氣不足。夫脾為至陰,滋榮周身者也;心主血脈,實腎貫脾者也。二者受病,病皆在脈。脈者,血之府也;心者,脈之神也;心不主令,包絡代之。心系者,胞絡命門之脈也,主月事生孕。因脾胃虛而心包乘之,故漏下血水不止,當除濕去熱,用升陽除濕湯,即提陽氣之下陷,復假風藥以勝其濕熱之勢也。
若病愈,經血惡物已盡,必須以黃耆、人參、甘草、當歸之類補之;若經血惡物下之不絕,因虛不能收攝者,當益脾胃,補氣血,兼升兼止;因於熱者,兼以清心涼血之藥。
人之七情過極,則動五志之火,五志之火一甚,則經血暴下如風動水搖,火燃水沸也。治崩次第,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熱涼血以澄其源,末用補血以還其舊。若止塞其流而不澄其源,則滔天之勢不能遏;若止澄其源而不復其舊,則孤立之陽無以立。故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本末勿遺,前後罔紊,方可以言治。
立齋曰:有婦人患崩,過服寒藥,脾胃久虛,中病未已,寒病復起,煩渴引飲,粒米不進,昏憒時作,脈洪大而按之微弱。此無根之火,內虛寒而外假熱也,十全大補加附子而崩減,日服八味丸而愈。又有久患崩者,服四物涼血劑,或作或止。有主降火為治,則更加腹痛、手足俱冷。
此脾胃虛寒所致,先用附子理中湯,次用濟生歸脾、補中益氣二湯而崩愈。崩且水瀉,是前後二陰之氣下脫也,參苓耆朮佐升柴,大升大補為佳。如病人自覺寒冷如水,時欲喜暖所,下汙水色如屋漏,或多白帶,脈雖洪緊而無力,或沉伏者,此屬濁氣鬱滯衝任所致,宜以升散開結平肝為要,必兼辛散,平以辛涼,其純熱純寒之藥俱不可用。炒黃柏、蒼朮、香附、撫芎、半夏、青陳皮、白芷、柴胡、肉桂、炮姜之類最宜。
凡受熱而色赤者,謂之陽崩;受冷而色白者,謂之陰崩。五臟皆虛,五色隨崩俱下。一臟虛,隨臟見色者:下色白如涕,肺臟之虛冷也;色青如藍,肝臟之虛冷也;色黃如爛瓜,脾臟之虛冷也;色赤如絳,心臟之虛冷也;色黑如肝血,腎臟之虛冷也。五臟俱虛,五色相雜,謂之五崩。
立齋曰:血崩兼心痛者,心主血,去血過多,心無所養以致作痛也,宜十全湯倍參朮多服;如瘀血不行者,失笑散;陰血耗散者,烏賊丸斂之。然崩為急症,漏為緩症;崩必大怒傷肝,衝動血海,或火盛之極,血熱沸騰也;漏則房勞過度,傷損衝任二脈,氣虛不能約制經血,或其人平素多火,血不能安,故不時漏泄;崩宜理氣降火升提,漏宜滋陰補氣養血;或兼制火也。
崩漏不止之症,先因心火亢甚,於是血脈泛溢,以致肝實而不能納血,出納之用遂廢。《經》曰:子能令母實。是以肝腎之相火,上挾心火之勢,從而相扇,至令月水錯經妄行,無時泛溢。若不早治,變為血枯發熱癆怯矣。
白話文:
女子經血淋漓不止,或是突然大量出血,甚至流出像水一樣的東西,大多是因為飲食不節制,或是過度勞累損傷脾胃,又或者是心氣不足。脾是極陰的臟腑,負責滋養全身;心主管血液循環,實際上連結腎臟並貫穿脾臟。這兩個臟腑一旦生病,疾病都會反映在脈搏上。脈搏是血液的府邸;心是脈搏的主導;如果心無法正常發號施令,就由心包來代替。心系指的就是心包絡和命門的脈絡,主導女性的月經和生育。因為脾胃虛弱而導致心包乘虛而入,所以才會造成經血像水一樣流個不停。這時應該要去除體內的濕氣和熱氣,使用升陽除濕湯,目的是提升下陷的陽氣,並藉由風藥來克制體內的濕熱之勢。
如果病情好轉,經血和惡露已經排乾淨,必須用黃耆、人參、甘草、當歸等藥材來補養身體;如果經血和惡露一直流個不停,是因為虛弱而無法控制,就應該補益脾胃,補充氣血,同時兼顧提升和止血;如果是因為體內有熱,就要同時使用清心涼血的藥物。
人的七情過度激動,就會引動五臟的火氣,五臟的火氣一旦過旺,就會導致經血像風吹動水一樣暴下,就像火燒開水一樣。治療崩漏的順序,首先要止血來堵住血流,再來要清除熱氣、涼血來澄澈源頭,最後要補血來恢復原本的狀態。如果只堵住血流而不清除源頭,就像滔天洪水無法阻止;如果只清除源頭而不恢復原本的狀態,就像孤立的陽氣無法建立根基。所以,緊急的時候要先處理表面症狀,緩和的時候要處理根本原因,本末都不能遺漏,先後順序不能混亂,這樣才能說得上是有效的治療。
李東垣說:有個婦人患有崩漏,過度服用寒涼藥物,導致脾胃長期虛弱,病還沒治好,反而又出現寒病,煩渴想喝水,吃不下米飯,時常昏迷,脈搏洪大但按下去卻很微弱。這是因為體內虛寒而外在表現假熱,屬於無根之火。用十全大補湯加上附子,崩漏就減少了,每天服用八味丸就痊癒了。還有些人長期患有崩漏,服用四物湯等涼血藥,時好時壞。如果用降火來治療,反而會更加腹痛、手腳冰冷。
這是因為脾胃虛寒所導致,應該先用附子理中湯,再用濟生歸脾湯、補中益氣湯,崩漏就會痊癒。如果崩漏同時還腹瀉,這是因為前後二陰的氣都下脫了,可以用參苓白朮散加上柴胡來輔助,大補大升是最好的。如果病人感覺寒冷如水,總是想待在溫暖的地方,排出的污血顏色像屋漏的水,或是有很多白帶,脈搏雖然洪大而緊,但卻沒有力量,或是沉伏在下,這屬於濁氣鬱積衝擊任脈所致,應該以升發、疏散、開結、平肝為要,必須同時使用辛散的藥物,並用辛涼的藥物來調和,純熱或純寒的藥物都不適合使用。適合使用的藥物有炒黃柏、蒼朮、香附、川芎、半夏、青陳皮、白芷、柴胡、肉桂、炮薑等。
凡是因受熱而經血顏色呈現紅色,稱之為陽崩;因受寒而經血顏色呈現白色,稱之為陰崩。五臟都虛弱,就會伴隨五種不同顏色的崩漏。如果只有單一臟腑虛弱,崩漏的顏色就會對應那個臟腑:如果排出像鼻涕一樣的白色,是肺臟虛寒;排出像藍色一樣的青色,是肝臟虛寒;排出像爛瓜一樣的黃色,是脾臟虛寒;排出像紅色一樣的絳色,是心臟虛寒;排出像肝血一樣的黑色,是腎臟虛寒。如果五臟都虛弱,就會出現五種顏色混合的崩漏,稱之為五崩。
李東垣說:如果崩漏同時伴隨心痛,是因為心主管血液,失血過多導致心臟缺乏滋養而疼痛,應該服用加倍人參和白朮的十全湯;如果有瘀血無法排出,應該用失笑散;如果陰血耗散,應該用烏賊骨丸來收斂。崩漏是急症,漏下是緩症;崩漏一定是因大怒傷肝,衝動血海,或是火氣過於旺盛,血熱沸騰所導致;漏下則是因為房事過度,損傷衝任二脈,氣虛無法控制經血,又或者這個人平時火氣較大,血液不安分,所以才會不時地漏血;治療崩漏應該理氣降火、升提陽氣,治療漏下應該滋陰補氣養血,或者同時抑制火氣。
崩漏不止的症狀,一開始是因為心火過於旺盛,導致血脈氾濫,進而導致肝臟功能失常而無法納血,導致血的輸出和接收都失常。《黃帝內經》說:子能令母實。所以肝腎的相火,就借助心火的勢頭,相互煽動,導致月經錯亂,沒有規律地氾濫不止。如果不盡早治療,就會變成血枯發熱、勞累虛弱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