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精要》~ 卷一 (7)
卷一 (7)
1. 崩漏門諸論
《經》曰:悲哀太過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熱氣在中,故血走而崩也。又曰:陰虛陽搏謂之崩。然有得之悲哀者,七情傷心之崩也;有得之勞力者,內傷勞倦之崩也。崩者,經血卒然大至,或清或濁,或純下瘀血,如山之崩,勢不可遏之謂也。有崩甚腹痛,人多疑惡血未盡,又見血色瘀黑,愈信惡血,不敢止截。
殊不知血因經絡之氣而流行,故能色鮮而不滯,若一出經絡既失陽和,復無氣運,猶天寒風靜,水即為冰,停在腹中,便為瘀血。以瘀為惡,又焉知瘀之不為虛冷乎。瘀而腹痛,血行則痛止,崩而腹痛,血住則痛止。芎歸湯加薑、附止其血而痛自止去。以色黑為瘀血,而盡去之,則經絡中之乘虛而走者,何時而生耶。
必氣脫人亡而後已。甚有涎郁胸中,清氣不升,故經脈壅遏而降下,非開涎則不足以行氣,非氣升則血不能以歸隧道。治宜二陳之類,先服後吐之,既開胸膈之痰涎,復散鬱滯之濁氣,則氣升濁降,血歸隧道而不崩矣。
衝任為經脈之海,凡血氣調適,則外循經絡,內榮臟腑,經下依時。若勞傷過極,衝任氣虛不能約制經血,乃為崩中暴下。治當大補氣血,升舉脾胃之氣,微加鎮墜心火,補陰瀉陽而崩自止。若過涼劑投服,則加遏陽氣於氣海,經血愈難寧靜。古人多用燒乾姜灰,或燒桂心灰,方書用治寒崩,非治寒也,取其散結從治法耳。
然更當分陰陽而治。夫氣血,人身之陰陽也,陽主升,陰主降,陽根陰,陰根陽,一升一降循經而行,無崩漏也。若陽有餘則升者勝,血出上竅;陽不定則降者勝,血出下竅,故血隨陽氣而升降。陽氣者,風也,風能上升,然必須東方之溫風,始能升生長養也。
婦人血崩,來如潮湧,明是熱勢妄行,然豈可用寒治。寒則血凝泣,而熱鬱於中宮益深矣,治宜清補兼為升提,血自循經,經自攝血,故宜不可驟止也,宜地黃、阿膠、芍藥、麥冬、桑耳灰、木耳灰之類。久則亦多虛寒,而宜溫補脾腎者,當以脈侯之。然血症多兼用黑藥者,以血者火之色也,黑者水之象也,血挾火勢,令水化制之,故黑能勝紅也。
《經》云:陰虛陽搏謂之崩。蓋尺脈既虛,陰血已損,寸脈搏擊,虛火愈熾,火迫妄行而為之。崩皆從胞絡中出也,血久下行,已為熟經,則本宮血乏,十二經之血皆從此滲漏矣。然胞絡下繫於腎,上通於心,故此症實關心腎二經,宜有陰虛陽搏之脈也。東垣用十二經引經之藥,使血歸十二經,然後用黑藥止之。
若不先服引血歸經,則止血藏於何所,勢必益增氾濫無拘矣。尤宜清心絕欲,則心得拱默之德,腎得閉藏之司,肝無妄泄之害矣。
崩者,倏忽暴下也;漏者,淋瀝不斷也。總由勞役過度而傷中,喜怒不節而傷肝,脾虛不能統血,肝傷不能藏血,而為崩中漏下。或悲思憂恐太甚,陽氣內動,真陰愈虛,不能鎮守胞絡,相火迫血而崩,故宜養血安神為主,若因脾胃氣虛下陷,腎與相火相合,濕熱下迫而致者,宜調理養血為主;或大小新產,遽觸房事;或經水未絕,欲熾而傷血海,皆致崩漏,並宜調氣養血,於肝心脾腎則臟求之。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過度悲傷會使心臟的脈絡緊張,肺部擴張,導致上焦不通暢,熱氣積聚在體內,所以血會奔流而出,造成崩漏。」又說:「陰液虧虛,陽氣亢盛搏動,就叫做崩漏。」崩漏的發生,有的因為過度悲傷,屬於情志傷心的崩漏;有的因為過度勞累,屬於內傷勞損的崩漏。崩漏指的是經血突然大量湧出,有時清澈,有時混濁,有時純粹是瘀血,像山崩一樣,勢不可擋。有些人崩漏時會腹痛,多半認為是惡血沒有排乾淨,加上看到血色瘀黑,更相信是惡血,不敢止血。
殊不知血是依賴經絡之氣運行,所以血色鮮紅而不停滯。一旦離開經絡,失去陽氣的調和,又沒有氣的推動,就像天氣寒冷,沒有風,水就會結冰一樣,停留在腹中,就會變成瘀血。如果把瘀血當成惡血,又怎知道瘀血不是因為虛寒造成的呢?瘀血導致腹痛,血流通暢則疼痛停止;崩漏導致腹痛,血止住則疼痛停止。可以用芎歸湯加薑、附子來止血,疼痛自然會停止。如果把黑色的血當成瘀血,全部清除掉,那麼經絡中因為虛弱而流失的血,又從哪裡產生呢?
必然會導致氣脫人亡。有些情況是痰涎鬱積在胸中,清氣不能上升,所以經脈壅塞,血往下流,不先化痰就不能暢通氣機,不提升陽氣,血就不能回歸正常的軌道。治療時宜用二陳湯之類的藥物,先服用再催吐,既能打開胸膈的痰涎,又能散開鬱滯的濁氣,這樣氣機上升,濁氣下降,血就會回歸正常的軌道,崩漏也就會停止。
衝脈和任脈是經脈的海洋,凡是氣血調和,就會向外運行於經絡,向內滋養臟腑,經血會按時而下。如果過度勞累,衝脈和任脈氣虛,不能約束經血,就會導致崩漏,經血暴下。治療時應大補氣血,提升脾胃之氣,稍微用藥鎮靜心火,補陰瀉陽,崩漏自然會停止。如果過度使用寒涼的藥物,就會抑制氣海的陽氣,經血更加難以平靜。古人多用燒乾薑灰,或燒桂心灰,醫書上說用來治療寒崩,其實不是治療寒,而是取其散結的從治法而已。
然而更應該分清陰陽來治療。氣血是人體的陰陽,陽主上升,陰主下降,陽氣根源於陰,陰液根源於陽,一升一降,循著經脈運行,就不會有崩漏。如果陽氣有餘,則上升之勢勝過下降之勢,血就從上竅流出;如果陽氣不足,則下降之勢勝過上升之勢,血就從下竅流出,所以血是隨著陽氣而升降的。陽氣就像風一樣,風能上升,但必須是東方溫暖的風,才能夠上升、生長、養育。
婦女血崩,來勢如潮水般洶湧,明顯是熱勢妄行,但怎麼可以用寒涼藥物來治療呢?寒涼會使血凝滯,熱邪鬱結在子宮中會更加嚴重,治療應該採用清熱、補益、兼顧升提的方法,血自然會循著經脈運行,經脈自然會約束血,所以不應該立刻止血,可以用地黃、阿膠、芍藥、麥冬、桑耳灰、木耳灰之類的藥物。久病多會出現虛寒,這時應該溫補脾腎,要根據脈象來判斷。通常血症多用黑色藥物,因為血的顏色是紅色的,屬於火,黑色則屬於水,血夾帶著火勢,用水來制約它,所以黑色可以勝過紅色。
《黃帝內經》說:「陰液虧虛,陽氣亢盛搏動,就叫做崩漏。」大概是寸關尺的尺脈虛弱,陰血已經虧損,寸脈搏動有力,虛火就更加旺盛,火迫使血液妄行,而發生崩漏。崩漏都是從胞絡中流出的,血長時間往下流,已經成為熟血,則子宮內的血就不足,十二經脈的血都會從這裡滲漏出來。胞絡下連於腎,上通於心,所以這個病其實和心腎二經有關,應該是陰虛陽亢的脈象。李東垣用十二經的引經藥,使血歸於十二經,然後再用黑色藥物來止血。
如果不先服用引血歸經的藥物,那麼止住的血會藏在哪裡呢?勢必會更加氾濫無度。特別應該清心寡慾,使心保持寧靜,腎得到閉藏的功能,肝臟也不會妄泄。
崩,指的是突然大量地出血;漏,指的是淋漓不斷地出血。總而言之,都是因為過度勞累而損傷脾胃,喜怒不節而損傷肝臟,脾虛不能統攝血液,肝傷不能藏血,所以導致崩漏。或者因為過度悲傷、思慮、憂愁、恐懼,導致陽氣內動,真陰更加虛弱,不能鎮守胞絡,相火迫使血液妄行而發生崩漏,所以應該以養血安神為主。如果是因為脾胃氣虛下陷,腎與相火相合,濕熱下迫而導致的,應該調理脾胃、養血為主。或者因為生產後、產後不久,就馬上進行房事;或者經血未完全乾淨,慾望過強而損傷血海,都會導致崩漏,都應該調理氣血,從肝、心、脾、腎四個臟器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