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精要》~ 卷二 (14)
卷二 (14)
1. 胎前雜症門
(本門諸方宜於前經病門參看。)
白話文:
(本篇所列的各種藥方,適合與「婦女懷孕前的疾病」那一篇一起參考。)
2. 惡阻
所謂阻者,經血既閉,痰水積於中,阻其臟氣,不得宣通也。
《金匱》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於法六十日,當有此證,設有醫者治逆,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婁全善曰:惡阻者,謂嘔吐、噁心、頭眩惡食、擇食是也。絕之者,謂絕止醫治,候其自安也。嘗治一二妊婦惡阻病,嘔吐愈治愈逆,因思仲景絕之之旨,遂停藥月餘自安。
大哉!聖人之道也。徐忠可曰:其期有未滿六十日則胎未成,又加吐利,因醫者以安胎為主,見而用條芩、砂仁之類,則脾胃實有受傷處,但當斷絕病根為主,不得泥安胎之說,故曰絕之。)
婦人所食穀味,化為血氣,下為月水。凡妊娠之初,月水乍聚,一月為媒,二月為胚,三月為胎,成則男女上食於母。然在三月相火化胎之候,未能上食於母,血氣未用,五穀不化,中氣壅實,其為鬱滯、痰火、穢惡之氣盡衝於胃,所以噁心有阻也。其候心中憒悶,頭眩,四肢懈惰,惡聞食氣,多睡少起,酷嗜酸鹽果實者,乃肝腎不足,引以自救也。
凡孕二、三月間,妊婦稟受怯弱,便有阻病,嘔逆不食,或心煩悶,狀如醉酒,肢體沉重,擇食,惡食,頭目昏眩,此乃氣血積聚以養胎元,其精血內郁,而穢腐之氣上攻於胃,是以嘔逆不能納食;血既養胎,心失所榮,是以心虛煩悶。法當調血散郁,用參、朮、甘草補中氣;桔紅、紫蘇、木香、生薑散鬱氣;茯苓、麥冬、黃芩、竹茹清熱解煩,名參桔飲,所謂胎前須順氣者此也。但胎前無寒,胎後無熱,至於惡阻嘔吐,尤多屬熱。
然亦有因寒而吐者,乃因病而非因惡阻也,不止則虛矣。當以人參乾薑半夏丸主之,不可過用辛藥。若吐甚而愈止愈急者,用仲景法,停藥月餘自安矣。
《千金方》有半夏茯苓湯、茯苓丸,專治惡阻,比來少有服者,以半夏能動胎,胎初結,慮其辛燥易散也,須薑汁炒以制其毒。凡惡阻非半夏不能止,故仲景用人參半夏乾薑丸。羅謙甫用二陳去陳皮、甘草,即名半夏茯苓湯。朱丹溪謂肥人多因痰,瘦人多因火,用二陳加減,並治胎前惡阻,痰逆嘔吐,心煩,頭眩,惡食俱效。經云有故無殞是也。
立齋曰:半夏乃健脾氣,化痰滯主藥,脾胃虛弱嘔吐,或痰涎壅滯飲食少、胎不安,必用半夏茯苓湯,倍加白朮安胎健脾。常用甚驗也。惡阻兼腰痛者,防胎墮下,尤宜二陳四物,加條芩、白朮,和中理脾為主,不可升舉。蓋嘔逆氣已上升,藥再上升,則犯有升無降,上更實而下更虛,益促其墮矣。
白話文:
所謂的「阻」,指的是月經停止後,體內痰濕積聚,阻礙臟腑的氣機運行,使其不能順暢運行。
《金匱要略》說:「婦人如果脈象平和,但陰脈稍微虛弱,出現口渴、不能進食,沒有發冷發熱等症狀,這就叫做懷孕。一般來說,懷孕六十天左右會出現這些症狀。如果醫生用藥治療,反而會讓症狀加重,甚至出現嘔吐腹瀉,那就應該停止治療。」(婁全善說:「所謂的惡阻,指的是嘔吐、噁心、頭暈、厭食、挑食等現象。停止治療,是指停止用藥,等待身體自行恢復。我曾經治療過一兩個孕婦的惡阻,結果越治嘔吐越嚴重。後來我想到張仲景說的停止治療的道理,就停止用藥一個多月,結果孕婦自己就好了。
聖人的道理真是太偉大了!徐忠可說:「懷孕不到六十天的時候,胎兒還沒有成形,如果又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醫生就只顧著安胎,看到症狀就用黃芩、砂仁等藥物,這樣反而會傷害脾胃。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安胎。所以說要停止治療。」)
婦人所吃的食物,會轉化為氣血,下行成為月經。一般來說,懷孕初期,月經暫時停止,一個月後開始形成胚胎,兩個月形成胚芽,三個月形成胎兒。胎兒成形後,就會從母體攝取營養。然而在懷孕三個月左右,胎兒的成長需要陽氣的溫煦,還不能完全從母體攝取營養,所以氣血沒有被胎兒利用,食物難以消化,導致中焦之氣壅塞,形成鬱滯、痰火和穢濁之氣,全都衝向胃部,這就是噁心嘔吐的原因。這時候會出現心胸煩悶、頭暈、四肢乏力、厭惡食物的氣味、嗜睡、不愛起床,特別喜歡吃酸味、鹹味的水果等,這些都是因為肝腎不足,身體為了自救而發出的信號。
一般來說,懷孕二三個月時,孕婦體質較弱,容易出現惡阻的症狀,表現為嘔吐、吃不下東西、心煩、頭暈,感覺像喝醉酒一樣,身體沉重、挑食、厭食、頭暈眼花等。這是因為氣血聚集起來滋養胎兒,導致精血內鬱,而穢濁之氣向上侵犯胃部,所以會出現嘔吐、無法進食;同時,因為血液被用來滋養胎兒,導致心臟失養,所以會出現心煩意亂。治療上應當調理氣血,疏散鬱氣,可以用人參、白朮、甘草來補養中氣;用桔紅、紫蘇、木香、生薑來疏散鬱氣;用茯苓、麥冬、黃芩、竹茹來清熱除煩。這個方子叫做參桔飲,也就是所謂的「胎前需要順氣」的道理。但是胎前一般不會有寒症,胎後一般不會有熱症,至於惡阻嘔吐,多數都屬於熱症。
但也有因為寒邪而嘔吐的情況,這並非惡阻本身引起的,而是因為疾病導致的,如果不加以治療,身體會變得虛弱。此時應該用人參乾薑半夏丸來治療,不能過多使用辛辣的藥物。如果嘔吐嚴重,而且越用藥越加重,就要像張仲景說的那樣,停止用藥一個多月,身體自然會好轉。
《千金方》中有半夏茯苓湯和茯苓丸,專門治療惡阻,但現在很少有人服用,因為半夏可能會動胎氣,擔心胎兒剛開始發育,藥性辛燥容易使胎兒流產,所以需要用薑汁炒過來減輕毒性。一般來說,如果沒有半夏,就不能止住惡阻,所以張仲景用人參半夏乾薑丸來治療。羅謙甫用二陳湯去掉陳皮、甘草,就成了半夏茯苓湯。朱丹溪認為,肥胖的人多是因為痰濕引起的,而瘦的人多是因為火熱引起的,他用二陳湯加減來治療胎前惡阻,對於痰多嘔吐、心煩、頭暈、厭食等症狀都有很好的效果。正如醫書上說的,有病才需要治療。
李東垣說:「半夏是健脾化痰的主要藥物,對於脾胃虛弱引起的嘔吐,或者痰多阻礙飲食、胎兒不安等情況,必須用半夏茯苓湯,並且要加倍白朮來安胎健脾,效果很好。如果惡阻的同時還出現腰痛,要防止胎兒滑落,尤其要用二陳湯和四物湯,加上黃芩、白朮來調和脾胃。但不能用升提的藥物,因為嘔吐的氣已經向上逆行,如果再用升提的藥物,就會加重上逆的情況,導致上部更實,下部更虛,反而會加速胎兒的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