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精要》~ 卷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8)

1. 受胎總論

安胎之法有二,如母病以致動胎者,但療母則胎自安;若胎氣不固,或有觸動以致母病者,宜安胎則母自愈。

婦人年幼,天癸未行行屬少陰,天癸既行屬厥陰,天癸既絕屬太陰,治胎產病從厥陰者,是祖氣生化之原也。治法無犯胃氣者,是後天化生之源也。及上中下三禁,謂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恐亡其津液,而傷其生氣也。

夫二氣之感,凝而成形,氣血旺,則胎易成而無病,氣血弱,則胎多病而難育,食氣於母,所以養其精,食味於母,所以養其形,故胎元以脾胃飲食為本,母子咸賴之今人膏梁厚味,抑鬱氣惱,而氣血漸虧,痰火必熾,而惡阻、子癇、子腫等病作矣。然胎前諸症,皆以安胎為主,務使氣血和平,則百病不生。

若氣旺而熱,熱則耗氣血,而胎不安,當清熱養血為主。若起居飲食調養得宜,絕嗜欲安養胎氣,則雖成另證,無大害也。丹溪曰:白朮、黃耆為安胎之聖藥。俗醫謂溫劑可以養胎,不知胎前最宜清熱,令血循經不妄行,故能養胎。白朮益脾以培萬物之母,條芩瀉火,能滋子戶之陰,與其利而除其害,其胎自安,故黃芩安胎為上中二焦藥。益母草治血行氣,有補陰之功,胎前無滯,產後無虛,以行氣中有補也。

胎至三月、四月忽腹痛,惟砂仁及些少木香,能治痛行氣以安胎也。八九月必須順氣,用枳殼、紫蘇之屬,但氣虛者宜補氣以行滯,用參、朮、陳皮、歸、芍、甘草、腹皮;氣實者,耗氣以抑陽,用芩、朮、陳皮、甘草加枳殼。如將臨月,胎熱者以三補丸加香湯白芍或地黃膏。

血虛者,不外四物地黃,加以益母草,預為分娩地步也。至於世醫安胎,多用艾、附、砂仁為害尤甚。不知血氣清和,無火煎爍,則胎安而固,氣虛則提不住,血熱則溢妄行,胎欲不墮,其可得乎。香附雖云快氣開鬱,多用則損正氣。砂仁快脾氣,多用亦耗真氣,香燥之品,氣血兩傷,求以安胎,適足以損胎矣。

惟寒鬱氣滯者宜之。

趙養葵曰:或問白朮黃芩,安胎之聖藥,胎前必不可缺乎?曰:未盡然也。胎莖之繫於腎,猶鍾之繫於梁,棟柱不固,棟梁必撓,所以安胎先固兩腎,使腎中和暖,始脾有生氣,何必定以白朮黃芩為安胎耶?凡腹中有熱,胎不安者,宜用涼藥。然腹中有寒,胎亦不安,必用溫藥,此常法也。

況兩腎中具水火之原,為衝任之根,而胎元之所繫甚要,非白朮黃芩之所安也。如腎中無水胎不安者,用六味地黃壯水,腎中無火者,用八味地黃益火。調經當用杜仲、續斷、阿膠、艾葉、當歸、五味,出入於六味、八味湯中為捷徑,總之一以貫之也。諸書之所不及,余特表而出之,此趙氏之創論也。

且臟性所稟之寒熱不同,有臟寒不孕,服八味十補而始受娠者,則受娠之後,仍宜照常服之,蓋臟腑服慣,則不覺桂附之熱,飛以為常,竟相安於無事,更可長養胎元也。若停止暖藥,加以條芩清熱之品,要知能安補陽升舉者,必不利補陰降下矣,勢必反致墜胎之患,而且有損於胎元。極虛之人臟腑,春夏陽和,升長之氣少,秋冬陰寒,降下之氣多也。

白話文:

安胎的方法有兩種:如果母親因為生病而導致胎動不安,只要治療母親的疾病,胎兒自然就會安定;如果胎氣本身不穩固,或者因為受到外力影響而導致母親生病,應該先安胎,母親的疾病自然就會痊癒。

婦女年紀還小,月經還沒來的時候,屬於少陰體質;月經來了之後,屬於厥陰體質;月經停止之後,屬於太陰體質。治療孕產疾病要從厥陰體質著手,因為這是祖先生氣的源頭。治療方法不要傷害到胃氣,因為這是後天精華的來源。同時,要注意上、中、下三個部位的禁忌,就是不可以發汗、不可以瀉下、不可以利小便,以免喪失體液,而損傷了元氣。

男女兩精氣交感,凝聚而成胎兒。如果氣血旺盛,胎兒就容易成形而且不會生病;如果氣血虛弱,胎兒就容易生病而且難以發育。胎兒從母親那裡攝取精氣,來滋養自身的精華;從母親那裡攝取食物的滋味,來滋養自身的形體。所以,胎兒的根本在於母親的脾胃消化飲食,母子都依靠它。現在的人們吃太多肥膩的食物,又容易憂鬱煩惱,導致氣血逐漸虧虛,痰火必定旺盛,進而產生噁心嘔吐、子癇、妊娠水腫等疾病。然而,懷孕前的各種症狀,都應該以安胎為主,務必使氣血平和,這樣才能避免各種疾病的發生。

如果氣血旺盛而產生熱,熱就會耗損氣血,導致胎兒不安,這時應該以清熱養血為主。如果生活作息和飲食調養得當,戒除不良嗜好,好好安養胎氣,即使出現其他症狀,也不會有大礙。丹溪說:「白朮、黃耆是安胎的聖藥。」一般庸醫認為溫補藥可以養胎,卻不知道懷孕前最適合清熱,使血液按照經絡運行,不亂走,才能達到養胎的目的。白朮可以健脾,培育萬物之母;黃芩可以瀉火,滋養子宮的陰氣,既能發揮其好處,又能消除其害處,胎兒自然就安定。所以,黃芩安胎是上焦和中焦的要藥。益母草可以活血行氣,有補陰的功效,懷孕前如果沒有氣血瘀滯,產後就不會虛弱,是因為它在行氣的同時又能補益。

懷孕三四個月時如果突然腹痛,用砂仁和少量的木香可以止痛行氣,達到安胎的目的。懷孕八九個月時必須順氣,可以用枳殼、紫蘇之類的藥物。但是,如果氣虛,應該補氣來推動氣血運行,可以用人參、白朮、陳皮、當歸、芍藥、甘草、茯苓皮;如果氣實,應該耗散氣來抑制陽氣,可以用黃芩、白朮、陳皮、甘草,再加上枳殼。如果即將臨產,胎熱的可以用三補丸加上香湯白芍或者地黃膏。

血虛的,可以用四物湯和地黃,再加入益母草,預先做好生產的準備。至於一般醫生安胎,大多用艾葉、附子、砂仁,危害很大。他們不知道,只要氣血清和,沒有火熱煎熬,胎兒自然就安定穩固;如果氣虛,就無法提住胎兒;如果血熱,血就會溢出而妄行,胎兒想要不滑落,怎麼可能呢?香附雖然可以疏通氣機,解開鬱結,但是用多了會損傷正氣。砂仁可以促進脾胃的運化,用多了也會耗散真氣。這些香燥的藥品,會使氣血兩傷,想用它們來安胎,反而會傷害到胎兒。

只有寒氣鬱結、氣滯的時候才適合使用這些藥物。

趙養葵說:有人問白朮黃芩是安胎的聖藥,懷孕前一定要用嗎?回答說:不盡然。胎兒的根蒂繫於腎,就像鐘懸掛在樑上一樣,如果棟柱不穩固,棟樑一定會彎曲。所以,安胎應該先穩固兩腎,使腎中溫和,然後脾胃才有生氣。為何一定要用白朮黃芩來安胎呢?凡是腹中有熱,胎兒不安的,應該用涼藥;然而腹中有寒,胎兒也會不安,必須用溫藥,這是基本法則。

而且,兩腎中具有水火的根源,是衝脈和任脈的根本,而胎兒的根基就在於此,非常重要,並不是白朮黃芩所能安定的。如果腎中沒有水,導致胎兒不安,可以用六味地黃丸來滋養腎水;如果腎中沒有火,可以用八味地黃丸來補益腎火。調經應該用杜仲、續斷、阿膠、艾葉、當歸、五味子,在六味地黃丸和八味地黃丸的基礎上靈活加減運用。總之,要貫徹一個原則。許多醫書沒有提到的,我特別提出來,這是趙氏的獨到見解。

而且,臟腑的稟賦寒熱不同。有的人臟腑虛寒而不孕,服用八味丸、十全大補丸之後才懷孕,那麼懷孕後仍然應該照常服用這些藥物。因為臟腑已經習慣了,就不會覺得桂枝附子燥熱,反而覺得很正常,可以相安無事,更能滋養胎元。如果停止服用溫補藥,反而用黃芩之類的清熱藥,要知道,能夠溫補陽氣、使陽氣上升的藥物,必定不利於滋養陰氣、使陰氣下降。這樣必然會導致墮胎,而且會損傷胎元。對於極度虛弱的人來說,春夏陽氣溫和,上升的氣少,而秋冬陰寒,下降的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