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塤

《女科經綸》~ 卷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六 (4)

1. 產後陰虛發熱宜補氣

趙養葵曰:產後大失血,陰血暴亡,必大發熱,名陰虛發熱。此陰字,正謂氣血之陰。若以涼藥正治必斃,正所謂證象白虎,誤服白虎必死。此時偏不用四物,有形之物,不能速化幾希之氣。急用獨參湯,或當歸補血湯,使無形生出有形來。陽生陰長之妙,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趙養葵說:產後大量失血,陰血突然枯竭,就會出現高熱的症狀,這被稱為「陰虛發熱」。這裡的「陰」字,是指氣血的陰分。如果用寒涼的藥物進行治療,必定會導致病人死亡,這就像「證象白虎,誤服白虎必死」的道理一樣。此時不能單用四物湯或其他有形補血的藥物,因為這些藥物不能快速地化生出虛弱稀少的氣血。因此,應該急用獨參湯或當歸補血湯,讓無形的氣血生出有形的氣血來。陽生陰長的妙處,是不能不瞭解的。

2. 產後發熱不可作火治誤用寒涼

薛立齋曰:產後虛煩發熱,乃陽隨陰散,氣血俱虛,故惡寒發熱。若誤作火證,投以涼劑,禍在反掌。

白話文:

薛立齋說:產後出現虛弱煩躁和發熱的情況,是因為身體的陽氣隨著陰血的流失而散失,造成氣血兩虛,所以會感到怕冷和發熱。如果錯誤地認為這是火症,給病人使用涼性的藥物,那可能會立刻造成嚴重的後果。

3. 論丹溪治產後發熱用方之法

武叔卿曰:丹溪治產後發熱,以芎、歸、四君子加黃耆。不用芍、地者,以新產後用血脫益氣之法,不宜斂降涼血,以伐生氣也。熱甚者,加乾薑。若產後陰血弱發熱,四物加茯苓,熱甚加炮薑。此方全不用氣藥,是血虛氣不虛也。加茯苓者,使大氣降而陰自生,陰生則熱自退。熱甚加炒乾薑者,不從陽引陰,亦可從陰引陽,微乎微乎。

白話文:

武叔卿說:丹溪醫治產後發熱,使用芎歸、四君子再加大黃耆。不用芍藥、生地黃,是因為新產後要使用益氣補血的藥物,不宜抑降涼血,因為這些藥物會損傷新生的氣血。如果發熱嚴重者,可以加大乾薑。如果產後陰血不足而發熱,可以用四物湯加減茯苓,發熱嚴重時再加炮薑。這個方劑完全沒有用氣藥,這是因為血虛而氣不虛。加茯苓的目的是使大氣下降而陰血自然生長,陰血生長則熱自然退去。發熱嚴重時加炒乾薑,就是不從陽引陰,也可以從陰引陽,這可是非常微妙的。

慎齋按:以上七條,序產後有發熱之證也。產後發熱,有風寒,有傷食,有瘀血,有蒸乳而外,大抵屬陰血虛,而陽浮外。故當以辛溫從治,戒用寒涼。若肝虛血燥,則宜補血。逍遙散清火,亦宜慎用。陰血大脫,又當益氣,毋用補血。此又用藥之權衡也。

白話文:

慎齋按:以上七條,是依序介紹產後發熱的證狀。產後發熱,有些是風寒、有些是傷食、有些是瘀血,有些則是蒸乳之外,大多屬於陰血虛,而陽氣浮在體外。所以應該以辛溫的藥物來治療,忌用寒涼的藥物。如果肝虛血燥,則應該補血。逍遙散可以清火,但也要謹慎使用。如果陰血大量流失,應該先益氣,不要使用補血的藥物。這也是用藥時權衡的依據。

4. 產後乍寒乍熱屬敗血不散

郭稽中曰:產後乍寒乍熱者何?答曰:陰陽不和,敗血不散,能令乍寒乍熱也。產後血氣虛損,陰陽不和,陰勝則乍寒,陽勝則乍熱,陰陽相乘,則或寒或熱。產因勞傷臟腑,血弱不得宣越,故令敗血不散。入於肺則熱,入干脾則寒。醫人誤作瘧治,則謬矣。陰陽不和,宜增損四物湯。

白話文:

郭稽中說:產婦時而覺得寒冷,時而覺得發熱,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回答說:這是因為陰陽不調和,敗血沒有散發出去,就會導致時而寒冷,時而發熱。產後血氣虛弱,陰陽不調和,陰氣勝則感覺寒冷,陽氣勝則感覺發熱,陰陽相互交替,就會時而寒冷,時而發熱。而且,產後因為勞累而損傷了臟腑,血氣虛弱不能夠正常運行,所以敗血沒有散發出去。敗血如果進入肺部,就會引起發熱,如果進入脾臟,就會引起寒冷。如果醫生誤以為是瘧疾而進行治療,那就錯了。陰陽不調和,應該服用增損四物湯來治療。

敗血不散,宜奪命丹。又問二者何以別之?曰:時有刺痛者,敗血也。但寒熱無他證者,陰陽不和也。

白話文:

如果敗血證狀遲遲不消,可以服用奪命丹。有人問,這兩種證狀該如何區分呢?回答:如果有持續的刺痛感,那就是敗血;如果有寒熱交替的症狀,但沒有其他特殊徵兆,那就是陰陽不和。

5. 產後敗血不散寒熱為閉陰閉陽

陳無擇曰:產後乍寒乍熱,榮衛不和,難以輕議。若敗血不散,豈止脾肺二臟。大抵一陰閉一陽,即作寒熱。陰勝故寒,陽勝故熱。只可云敗血循經流入,閉諸陰則寒,閉諸陽則熱,血氣與衛氣解則休,遇再會而復作,大調經散,入醋煎佳。

白話文:

陳無擇說:產後一下子覺得冷,一下子覺得熱,榮衛失去了和諧,很難用一般的方法來治療。如果敗血不散,就不只是脾肺兩臟的問題了。總的來說,一個陰閉一個陽閉,就會出現寒熱。陰勝所以會寒,陽勝所以會熱。這只能說是敗血循著經絡流動,閉塞在陰則表現為寒,閉塞在陽則表現為熱,血氣和衛氣解除了就停止,一旦又結合在一起就再次發作了,用驅風散寒、通經活絡的藥物,加入醋中煎煮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