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經綸》~ 卷五 (10)
卷五 (10)
1. 產後去邪必兼補劑
何松庵曰:產後氣血大損,諸事必須保重,切不可恃健勞碌,致內傷外感六淫七情諸證,為患莫測。故產後證,先以大補氣血為主。雖有他證,以末治之。或欲去邪,必兼補劑為當,不宜專用峻厲,再損血氣。
慎齋按:以上四條,序治產後有攻補之法也。子和之論,專主攻邪。丹溪之論,專主補虛。兩賢之法,各自有見,而丹溪之說為長。故必合《良方》、正宗二說以參之,乃攸當也。
白話文:
何松庵說:婦女產後氣血大量耗損,所有事情都必須小心保重,千萬不可以仗著身體還不錯就過度勞累,導致內傷或感受外來的風、寒、暑、濕、燥、火等六種邪氣,或因情緒波動太大(七情)而引發各種難以預料的疾病。所以產後的病症,應該先以大補氣血為主要治療方向。即使出現其他症狀,也要把補氣血擺在第一位,再來處理其他問題。如果想要去除邪氣,也一定要同時使用補氣血的藥物,才是適當的作法,不適合單獨使用太過強烈的藥物,以免再度損傷氣血。
慎齋按:上面這四條說明,是講述產後治療時,有攻邪和補虛的方法。金代名醫張子和的觀點,主要著重於去除邪氣;元代名醫朱丹溪的觀點,主要著重於補養虛弱的身體。這兩位賢者的治療方法,各有其獨到的見解,但以朱丹溪的說法更為周全。所以必須將《良方》和《正宗》這兩種醫書的說法一起參考,才能做出最恰當的判斷。
2. 辨丹溪主末二字即標本論
虞天民曰:或問產後證,丹溪云當大補氣血為主,雖有雜證,以末治之。又云產後中風,切不可作中風治,用風藥。然則產後不問諸證,悉宜大補氣血乎。曰:詳主末二字,其義自明。虛而無他證者,合宜大補氣血自愈。或因虛而感冒風寒者,補氣血藥帶驅風之劑。或因脾虛而食傷太陰者,補氣血藥,加消導之劑。
或因瘀血惡露未盡,而惡寒發熱者,必先逐去瘀血,然後大補。經曰:有本而標之者,有標而本之者。又曰: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丹溪主末二字,即標本之意也。
白話文:
虞天民說:有人問到產後病症,朱丹溪說應當以大補氣血為主,即使有其他雜症,也只能當作次要的來治療。他又說產後中風,絕對不能當作一般的中風來治療,使用祛風的藥物。這樣說來,產後不論出現什麼病症,都應該一律大補氣血嗎?我說:仔細推敲「主」、「末」這兩個字,它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如果是因為虛弱而沒有其他病症,那當然適合大補氣血,自然就會痊癒。如果是因為虛弱而又感受了風寒,那就應該在補氣血的藥物中加入一些祛風的藥物。如果是因為脾虛導致消化不良,傷了脾胃,那就應該在補氣血的藥物中加入一些幫助消化的藥物。
如果是因為體內有瘀血,惡露還沒排乾淨,而出現怕冷發熱的情況,就必須先去除瘀血,然後才能大補氣血。《黃帝內經》說:有先處理根本,再處理枝節的;也有先處理枝節,再處理根本的。又說:情況緊急的時候先處理枝節,情況緩慢的時候才處理根本。朱丹溪所說的「主」、「末」兩個字,就是標本的意思。
3. 產後攻補二法辨疑論
葉以潛曰:或問產後氣血大虛,縱有雜證,以末治。又謂產後須以去惡露為主。二者孰是?不知古人之言,各有攸當。假如產後去血過多,有血暈之狀,脈必弦浮大散。乃陰血既亡,陽無所依。宜大劑芎、歸,加熟附、乾薑,頓服補虛。或有滯血作痛,兼用行血藥。此大補為本,他證為末也。
若產後三四日,余瘀卒止,腰腹疼痛,漸生潮熱咳嗽,脈洪實而數,乃是敗血停積,上衝心肺,惡露與血相摶,留結不行,非用行血破氣以消瘀,何以得安。若徒知當補不當瀉,病必益劇。故產後雖為不足,亦有有餘之證,不當泥產後無熱,胎前無虛之說。
如胎前惡阻,少食腹脹,二便清滑,經水時下,胎動不安,不用溫補,何以起病?非胎前亦有虛乎?如產後傷寒熱病,煩渴秘結,不用苦寒,何以解利?非產後亦有熱乎?今人但見產後,六脈浮洪弦緊,便說有熱,不知產後脈與別病脈不同。產後洪大,是氣血耗散,內無存蓄,故顯是脈。
如用涼劑,殺人反掌,不可不知也。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產後辨攻補之法也。產後用藥攻補,最難調劑,虛則補,實則攻,其定法也。唯虛證而兼實邪,在產後見之者甚多。丹溪之論,專為世醫不顧產後大虛,唯務攻邪者立誡也。豈知守丹溪之法,亦不無峻補之害,此虞天民、葉以潛兩論所宜急玩也。
白話文:
葉以潛說:有人問,產後氣血大虛,即使有其他雜症,也要把補虛放在第一位治療。又有人說,產後主要任務是排除惡露。這兩種說法哪個對呢?其實古人的說法,各有道理。如果產後出血過多,出現血暈的現象,脈象一定是弦浮大而散亂。這是因為陰血大量流失,陽氣沒有依附,這時應該用大量當歸、川芎,加上炮附子、乾薑,立即服用以補虛。如果有瘀血導致疼痛,可以同時使用活血藥。這是把大補氣血作為根本,其他病症為次要。
如果產後三四天,剩餘的瘀血突然停止排出,出現腰腹疼痛,逐漸發熱、咳嗽,脈象洪大有力且快,這是因為敗血停積,向上衝擊心肺,惡露和血混合凝結,無法排出,必須用活血化瘀、破氣的藥物來消除瘀血,才能平安。如果只知道應該補虛而不能用瀉法,病情一定會加重。所以,產後雖然多是虛弱,也有出現實證的時候,不能拘泥於產後不會發熱,懷孕前不會虛弱的說法。
例如懷孕初期出現妊娠反應,食慾不振、腹脹、大小便稀溏、月經時不時來、胎動不安等情況,不用溫補,怎麼能好起來呢?難道懷孕前就沒有虛弱的時候嗎?又比如,產後得了傷寒等發熱疾病,出現煩渴、便秘,不用苦寒藥,怎麼能解除呢?難道產後就沒有發熱的情況嗎?現在的人只要看到產後脈象浮大、弦緊,就說是有熱,卻不知道產後的脈象和一般疾病的脈象不同。產後脈洪大,是因為氣血耗散,體內沒有儲蓄,所以脈象看起來這樣。
如果用寒涼的藥,會馬上導致死亡,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慎齋按:以上兩條,是闡述產後辨別攻補的方法。產後用藥,攻補最難調和,虛則補,實則攻,這是基本的法則。但虛證同時兼有實邪的情況,在產後非常常見。朱丹溪的理論,主要是針對那些不顧產後大虛,只顧攻邪的醫生提出的告誡。但是,如果只遵循朱丹溪的理論,也可能會有峻補的危害,這是虞天民、葉以潛兩位的理論所應該仔細玩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