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經綸》~ 卷四 (14)
卷四 (14)
1. 墮胎後有下血不止血凝不出二證
齊仲甫曰:血寒則凝,血溫則散。若墮胎損經,其血不止,或不出。一則因熱而行,一則氣虛不斂。瀉血多者,必煩悶而死。或因風冷墮胎,血冷相搏,氣虛血逆上,則血結不出,搶上攻心,則煩悶而死,當溫經逐寒,其血自行。若血淋瀝不止,是衝任氣虛,不能約制故也,宜膠艾湯,加伏龍肝散。
白話文:
齊仲甫說:血液寒冷則凝固,血液溫熱則散開。如果墮胎損傷了經脈,血就會不止,或者不出。一種情況是因產熱而流動,一種情況是氣虛不收斂。失血過多的人,必定煩悶而死。或者因風寒而墮胎,寒血交織,氣虛血逆流向上,則血凝結不出,搶上攻心,則煩悶而死,應溫暖經脈驅逐寒氣,血就能自動流出。如果血淋漓不止,是衝任之氣虛弱,不能收斂約束的緣故,宜用膠艾湯,加上伏龍肝散。
2. 墮胎後下血不止宜補胃氣
陳良甫曰:墮胎後復損經脈,下血不止,甚則煩悶至死,皆以調補胃氣為主。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墮胎之後,有下血不止,有血凝不出二證也。墮胎而血出過多不止者,經脈損而衝任之氣虛而不攝,是不足病也,法當大補氣血以固其脫。墮胎而血凝不行作痛者,外邪乘而敗濁之血閉而不流,是有餘病也,法當導瘀消蓄,以溫其經。不特墮胎為然也,即產後見是證,亦宜以此治之。
白話文:
陳良甫說:流產後如果再損傷經脈,導致出血不止,嚴重時可能會感到煩躁甚至危及生命,這時候應該以調理和補充胃氣為主要治療方向。
慎齋補充道:上述兩點講的是流產之後可能出現的兩種情況,一種是出血不止,另一種是血液凝結無法排出。對於流產後出血過多且不停止的情況,是因為經脈受損,衝任二脈之氣虛弱不能控制血液,這是屬於體質不足的病症,應當大補氣血來鞏固身體防止脫症。而對於流產後血液凝結不通引起疼痛的情況,則可能是外邪入侵,使得污濁的血液閉塞不流通,這是屬於病邪過剩的病症,應該導出瘀血消除積蓄,溫暖經脈來治療。不僅僅是流產會有這些情況,即便是分娩後遇到相同的症狀,也應該按照這樣的原則來處理。
3. 半產屬衝任氣虛胎元不固
武叔卿曰:妊娠日月未足,胎氣未全而產者,謂之半產。蓋由妊婦衝任氣虛,不能滋養胎元,胎氣不固。或顛撲閃墜,致氣血損動,或因熱病溫瘧之類。仲景謂虛寒相摶,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是也。
白話文:
武叔卿說:懷孕的天數還沒有滿足,胎兒還沒有完全發育就生產的,叫做半產。這通常是因為孕婦的衝任之氣虛弱,不能滋養胎兒,胎兒的氣血不穩固。或者曾經顛簸摔倒,導致氣血損傷,或者因為患了熱病、溫瘧等疾病。仲景認為,虛寒相互結合,這種病症就稱之為革,婦女則表現為半產漏下。
4. 小產由於欲動火擾
《產寶百問》曰:驢馬有孕,牡者近身則蹄之,名為護胎,所以絕無小產。人之胎系胞中,氣血養之。靜則神藏,欲火一動,則精神走泄,火擾於中,則胎墮矣。種玉者,知欲而不知忌,可不慎哉。
白話文:
《產寶百問》中說:驢馬懷孕時,公驢馬靠近母驢馬的身體,會用蹄子踢母驢馬,這叫做「護胎」,所以母驢馬從來不會流產。人的胎兒依附在子宮中,靠氣血滋養。如果保持安靜,精神就會收斂;但是一旦慾火一動,精神就會流散。火氣擾亂臟腑,胎兒就會墮落。種玉的人,知道玉的珍貴卻不知如何保護玉,怎麼能不謹慎呢?
戴景元曰:婦人覺有娠,男即不宜與接。若不忌,主半產。蓋女與男接,欲動情勝,亦必有所輸泄,而子宮不閉,固多致半產。女科書俱無此論,可謂發前人未發。
白話文:
戴景元說:婦女一旦懷孕,就不應該再與丈夫同房。如果不避忌,可能會導致流產。因為女子與男子同房時,情慾動起,身體必定會有所消耗,而此時子宮未能完全封閉,所以很容易造成流產。以往的婦科書籍中都沒有提到這一點,可以說是提出了前人未提及的新見解。
5. 小產有三因之感戒服熱藥
《便產須知》曰:半產俗呼為小產,或三月四月。或五月六月,皆為半產,以男女成形故也。或因憂恐悲哀暴怒,或因勞力打撲損動,或因觸冒風寒暑熱,大忌黑神散熱藥,轉生他病,宜玉燭散、和經湯之類。蓋小產不可輕視,將養十倍於正產可也。
慎齋按:妊娠有三因之感,黑神散固在所忌,而玉燭散亦未便可服也。
白話文:
《便產須知》中說:民間通常將不滿七個月生的早產稱為小產,不論是懷孕三、四月、五、六月時產下,都屬於小產,因為胎兒的男女已經形成。造成小產的原因可能是因憂傷、恐懼、悲哀、暴怒等情緒因素,或是勞動過度、被打、受到撞擊而導致流產,或是受到風寒暑熱感染。這類患者在小產後必須特別小心,避免服用熱性藥物,以免轉變成其他疾病。應該服用玉燭散、和經湯等方藥。總之,小產不可輕視,產後調養應比正常生產時更小心,更要注意。
6. 婦人半產誤用寒藥損治宜活血升舉論
李東垣曰:婦人分娩,半產漏下,昏冒不省,瞑目無知,蓋因陰血暴亡。有形血去之後,則心神無所養。心與包絡者,君火相火也。得血則安,亡血則危。火上熾,故令人昏冒。火乘肺,故瞑目。不省人事,是陰血暴亡,不能鎮撫也。血已虧損,醫反用滑石、甘草、石膏,辛甘大寒之藥。
白話文:
李東垣說:婦女分娩,發生難產,昏迷不省人事,閉著眼睛沒有知覺,這是由於陰血突然喪失。有形之血流失後,心神就沒有了營養。心與包絡,是君火相火。得到血就能安寧,失去血就會危險。火氣在上面熾盛,所以會讓人昏迷。火氣侵犯肺,所以閉著眼睛。不省人事,是因為陰血忽然耗盡,不能抑制安撫。血已經虧損了,醫生反而用了滑石、甘草、石膏,這些辛甘大寒的藥物。
瀉氣中之熱,是血虧瀉氣,二者俱傷,反成不足虛勞病。夫昏迷不省者,上焦心肺之熱也。為無形之熱,而用寒涼之藥驅令下行,豈不知上焦之病,悉屬於表,乃陰證也,汗之則愈。今反下之,暴虧氣血,生命豈能久長。又不知《內經》有云,病氣不足,宜補不宜瀉。瞑目閤眼之病,悉屬於陰,宜汗不宜下。
白話文:
如果將人體的熱氣瀉出去,會導致血氣虧虛,氣血兩敗俱傷,反而造成體虛的病症。昏迷不醒的情況,是上焦肺心之熱引起的。這種熱是無形的,用寒涼的藥驅使它往下走,豈不知上焦的病症都屬於陽症,是屬於陰證,需要用發汗的方法才能治癒。現在反而用瀉下的方法,會突然損耗氣血,人的生命怎能長久呢?另外,不知《內經》上說,病氣不足的,應該補而不能瀉。閉目昏迷的病症,都屬於陰症,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而不是瀉法。
又不知傷寒鬱冒,得汗則愈,是禁寒涼藥也。分娩半產,本氣不病,是暴去有形之血,亡血則補血,又何疑焉。補血則神昌,血下降亡,當補而升舉之,心得血則能養而神不昏。血暴降下,是秋冬之令太旺,今舉而升之,以助其陽,則目張而神不昏迷矣。今立方,生熟地四物,加紅花、細辛、蔓荊、羌、防、升、柴、葛根、藁本、甘草,補血養血,生血益陽,以補手足厥陰之不足,名全生活血湯。
白話文:
又不知道傷寒引起的鬱悶和發汗,治癒了這類病就要禁止寒涼的藥物。生產時分娩了一半,病人的正氣不生病,這是突然失去有形的血,失去血就補血,這又有什麼疑問呢?補血則精神愉快,血下降以致消失,應當補血並升舉之,心得到血就能得到滋養而神志不昏迷。血暴降而下,是因秋冬的氣令太旺,現在升舉補血,以幫助其陽氣,這樣眼睛就能張開而神智不昏迷了。現在制定方劑,生地、熟地、四物湯,加紅花、細辛、蔓荊、羌活、防風、升麻、柴胡、葛根、藁本、甘草,補血養血、生血益陽,以補手足厥陰的不足,取名為全活血湯。
慎齋按:東垣先生之論至妙,但半產病昏迷不省,謂上焦心肺表病,而曰汗之則愈,引傷寒鬱冒證,以得汗為愈,作半產證治法,豈不知亡血家不可發汗之義。且立方風藥倍多於血藥,且云升舉其陽之意,又不用一味氣藥,以益血之脫,是不能無疑於此論也,俟正之。
白話文:
慎齋按:東垣先生的論述非常精妙,但半產病昏迷不醒,他卻說這是上焦心肺的表證,並且說發汗就會痊癒。他引用傷寒鬱冒證,以出汗為痊癒,做為半產證的治療方法,難道不知道亡血之家不可發汗的道理嗎?而且他開的藥方中,風藥比血藥多很多,而且說有升舉陽氣的用意,又不用一味氣藥來補益氣血的虧脫,所以我對他的論述有疑慮,還要再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