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塤

《女科經綸》~ 卷三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2)

1. 妊娠胎漏下血屬榮經有風

《產孕集》曰:有妊婦月信不絕,而胎不損,向產科熊宗古,答曰:婦人血盛氣衰,其人必肥。既娠後,月信常來而胎不動。若便以漏胎治之,則胎必墮。若不作漏胎治,其胎未必墮。今推宗古之言,誠有旨也。巢氏云:婦人經閉不利,別無所苦,是謂有子。以經血蓄之養胎,壅為乳汁也。

白話文:

《產孕集》說:一位孕婦月經沒有停止,胎兒卻沒有損傷,請產科醫生熊宗古診治。熊宗古回答說:這位婦人是血盛氣衰型,必然肥胖。懷孕之後,月經照常來潮,而胎兒沒有流產。如果貿然用治療漏胎的方法治療,胎兒一定會流產。如果不作漏胎治療,胎兒不一定會流產。現在品味熊宗古的話,實在有道理。巢元方說:婦女月經閉止,沒有其他痛苦,這表示懷孕了。月經血積聚起來,用來養胎,積聚起來就成為乳汁。

有子後,蓄以養胎矣,豈可復散動耶。所以然者,有妊而月信每至,亦未必因血盛也。婦人榮經有風,則經血喜動,以風勝故也。榮經既為風所勝,則所下者,非養胎之血。若作漏胎治,必服保養補胎藥,胎本不損,強以藥滋之,是實實也,其胎終墮宜矣。若醫者知榮經有風之理,專以一藥治風,經信可止,或不服藥,胎亦無恙。

然亦有胎本不固,因房室不節,先漏而後墮者,須作漏胎治,又不可不審也。

白話文:

有了孩子之後,要重視胎兒的養育,怎麼可以讓胎兒再次流產呢?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有身孕的婦女月經仍然會來,這未必是因血氣旺盛的緣故。婦女的榮經受到風邪的影響,經血就會出現異常的流動,這是因為風邪的侵襲而導致的。榮經一旦被風邪所勝,那麼流下的就不是滋養胎兒的血液。如果採取治療漏胎的措施,必定服用滋補胎兒的藥物,胎兒原本沒有損傷,卻用藥物強行滋補,這是多此一舉,胎兒最終流產也是理所當然的。如果醫生明白榮經受風邪侵襲的道理,專門用一種藥物來治療風邪,月經就可以停止,或者不用服藥,胎兒也不會受到傷害。

按:肝經有風,致血得風而流散不歸經,以一味防風丸。若肝經有熱,致血妄行,條芩炒焦為末,酒下。

白話文:

根據:肝臟的經絡中如果有風,導致血液因風而流散,不在正常的經絡中運行,因此使用一味防風丸。如果肝臟的經絡中如果有熱,導致血液亂流,應該使用條芩,炒焦磨成粉末,用酒服下。

2. 妊娠胎漏下血屬房室驚觸勞力毒食

《產寶百問》曰:妊娠成形,胎息未實,或因房室驚觸,勞力過度,傷動胞胎,或因食毒物,致令子宮虛滑,經血淋瀝。若不急治,敗血湊心,子母難保。

白話文:

《產寶百問》上說:懷孕期間,胎兒尚未成形,若因房事刺激,過度勞累,導致胎兒受傷,或因食用有毒食物,使子宮虛弱滑胎,經血淋漓。若不及時治療,敗血會聚集在心臟,母子都難保。

3. 妊娠胎漏下血屬衝任氣虛

陳良甫曰:妊娠漏胎,謂妊娠數月,而經水時下也。此由衝任脈虛,不能約制手太陽少陰之經血故也。衝任之脈,為經絡之海,起於胞內,手太陽小腸脈,手少陰心脈,二經相為表裡,上為乳汁,下為月水。有娠之人,經水所以斷者,壅之養胎也。衝任氣虛,則胞內泄,不能制其經血,故月水時下,名胞漏,血盡則斃。

白話文:

陳良甫說:妊娠漏胎是指懷孕幾個月後,仍然有月經流出的情況。這是因為衝任脈虛弱,不能約束手太陽少陰經的經血造成的。衝任脈是經絡之海,起源於子宮內,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陰心經,這兩條經脈互相表裡,上面為乳汁,下面為月經。懷孕的女性,月經之所以斷絕,是因為經血被用於滋養胎兒了。如果衝任脈氣虛,就會導致子宮內漏,不能制約經血,所以月經會時常流出,稱為胞漏,血流盡了就會死亡。

又有因勞役喜怒,哀樂不節,飲食生冷,觸冒風寒,遂致胎動,若母有宿疾,子臟為風冷所乘,氣血失度,使胎不安,故令下血也。

白話文:

還有一些是因勞累、生氣、愉快、悲傷、憂愁等情緒沒有適度的節制,飲食生冷,觸冒風寒,導致胎動不安。如果母親有宿疾,胎兒的心臟受到風寒的侵襲,氣血失調,使胎兒不安,因此導致流血。

4. 妊娠胎漏下血屬血熱脾虛不攝

朱丹溪曰:胎漏多因於血熱,然有氣虛血少者,故《良方》論有下血服涼血藥,而下血益甚,食少體倦,此脾氣虛而不能攝血也。

白話文:

朱丹溪說:胎漏多半是因血熱引起的,但也有氣虛血少的情況。因此,《良方》中討論到如果患有下血癥狀而服用涼血藥,反而導致下血更加嚴重,食慾不振,身體疲倦,這是因為脾氣虛弱而無法約束血液所造成的。

5. 妊娠胎漏黃水屬肝脾病

《大全》曰:妊娠忽然下黃汁如膠,或如豆汁,胎動腹痛。

薛立齋按:前證肝脾濕熱,用升陽除濕湯。若肝脾風熱,加味逍遙散。肝脾鬱怒,加味歸脾湯。脾胃氣虛,錢氏白朮散。若脾氣下陷,補中湯。肝經風熱,防風黃芩丸,風入腸胃,用胃風湯。

白話文:

薛立齋註解:前面的證例是肝脾濕熱,用升陽除濕湯。如果是肝脾風熱,則加味逍遙散。肝脾鬱怒,則加味歸脾湯。脾胃氣虛,則用錢氏白朮散。如果是脾氣下陷,則用補中湯。如果是肝經風熱,則用防風黃芩丸。如果風入腸胃,則用胃風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