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經綸》~ 卷三 (11)
卷三 (11)
1. 妊娠經來為激經屬陽微不足
王叔和曰:婦人月經下,但為微少,師脈之,反言有軀,其後審然,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陰陽俱平,榮衛調和,按之則滑,浮之則輕,陽明少陰,各如經法,身反灑淅,不欲食,頭痛心亂,嘔吐,呼則微數,吸則不驚,陽多氣溢,陰滑氣盛,滑則多實,六經養成,所以月見。陰見陽精,汁凝胞散。散者損墮。設復陽盛,雙妊二胎。今陽不足,故令激經也。
白話文:
王叔和說:婦女的月經來潮,但量很少,醫生為她把脈,卻說她懷孕了,後來果然驗證了是懷孕了,那麼她的脈象是什麼樣的呢?醫生說:寸口脈,陰陽脈都平和,榮衛調和,按壓脈搏,脈搏滑動,浮取脈搏,脈搏輕,陽明、少陰脈各如經書所述,身體卻反而消瘦,不想吃東西,頭痛、心煩意亂,嘔吐,呼氣時呼吸微弱而急促,吸氣時呼吸不驚動,陽氣多而溢出,陰氣滑動而旺盛,滑動就太多了,六經營運正常,所以月經來潮。陰精見陽精,汁液凝固,胞衣散開。散開就損傷流產。假如陽氣又盛,就會雙胞胎、二胎。現在陽氣不足,所以導致經血激動。
2. 妊娠經來屬血盛有餘
婁全善曰:妊娠經來不多,飲食精神如故,六脈和緩,滑大無病者,血盛有餘也。兒大能飲,自不來矣。
白話文:
婁全善說:懷孕期間月經量不多,飲食和精神狀態都與平時一樣,六脈平和緩慢,滑大而沒有病態的,這是因為血液充足有餘。等到胎兒長大開始吸收更多營養時,月經自然就不來了。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胎前經來,有有餘不足之分也。胎前下血,則名漏胎。妊娠經來,則名激經。漏胎則無時而下,激經則有時而至。叔和主於陽微不足,全善主於血盛有餘,當以人稟之強弱參之。
白話文:
慎齋註解說:上面這兩條,根據胎前經期來潮與否,分為有餘和不足兩種情況。胎前下血,稱為漏胎。懷孕後經期來潮,稱為激經。漏胎隨時都會發生,而激經則有固定的時間。叔和認為是陽氣微弱、不足所致,全善認為是血盛、有餘所致,應根據個人的體質強弱來判斷。
3. 妊娠胎漏下血為症癥病
《金匱要略》曰:婦人宿有癥病,經斷未及三月,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癥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後斷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當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中記載說:女子原本有婦科疾病,經期結束未滿三個月,漏下的血一直沒停止,胎兒在肚臍以上活動者,是癥瘕積聚的危害。懷孕六個月胎兒開始活動的,是前三個月經水正常的時候的胎兒。出現下血的情況,是後三個月經期斷絕造成的。所以血流不止的原因,是婦科疾病沒有消除的緣故。應當消除婦科疾病,桂枝茯苓丸是主要的藥物。
徐忠可曰:婦人行經時,遇冷則血留而為症。癥者,有形可徵。然癥病女人恆有,或不在子宮,則行經受胎,經斷即是孕矣。未及三月,將三月也。既孕而見血,謂之漏下。未及三月,漏下不止,則養胎之血傷,故胎動。假使胎在臍下,則直欲落矣。今在臍上,是每月湊集之新血,因癥氣相妨而為漏下,實非胎病,故曰癥痼害。
白話文:
徐忠可說:女人在月經期間,遇到寒冷,血就會凝結成塊,形成癥塊。癥塊是有形的,可以檢查出來。但是癥病在女人中很常見,有時不在子宮裡,那麼在月經期間懷孕,月經停止就是懷孕了。不到三個月,將要滿三個月的時候。懷孕後出現陰道出血,稱為漏下。不到三個月,漏下不止,那麼養胎的血就會受損,所以胎兒會動。假如胎兒在肚臍以下,那麼胎兒就會直接掉出來了。現在胎兒在肚臍以上,這是每個月的彙集的新血,因為癥氣阻礙而導致漏下,實際上不是胎兒的疾病,所以說癥痼是危害。
痼者,宿疾也。害者,累之也。至六月胎動,此宜動之時,但較前三月,經水利時,胎動下血,則已斷血,三月不行,復血不止,是前之漏下,新血去而癥反堅牢不去,故須下之為安。藥用桂枝茯苓湯者,桂、芍,一陰一陽,茯苓、丹皮,一氣一血,調其寒溫,扶其正氣;桃仁破惡血,消癥瘕,不嫌傷胎者,有病病當之也。且癥之初,必因於寒,桂能化氣,消其本寒。
癥之成,必挾濕熱為窠囊,茯苓清濕氣,丹皮清血熱,芍藥斂肝血而扶脾,使能統血,養正即所以去邪也。
白話文:
痼疾,是指長久以來的疾病。累積的疾病,會造成危害。到了懷孕六個月的時候,胎兒開始活動,這是胎兒應該活動的時期,但如果和前三個月經血順利流動的時候相比,胎動時卻有下血的現象,那麼就已經斷血了。如果懷孕後超過三個月經血仍不停,是之前漏下的經血,新血去掉後,癥狀反而更加嚴重不去除,因此需要用藥。藥方使用桂枝茯苓湯,桂枝和芍藥,一個調陰一個調陽,茯苓和丹皮,一個調氣一個調血,調整寒熱,扶正氣;桃仁可以破除淤血,消除癥瘕,雖然擔心會傷到胎兒,但有病就應該治療。而且,癥狀的最初,一定是由於受寒導致的,桂枝可以化氣,消除原有的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