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經綸》~ 卷三 (5)
卷三 (5)
1. 妊娠子懸屬胎熱上衝
陳良甫曰:妊娠至四五月來,君相二火養胎。平素有熱,故胎熱氣逆,上湊心胸,脹滿痞悶,名曰子懸。法當補氣血,疏壅滯,用嚴氏紫蘇飲,加山梔、條芩之類。紫蘇、陳皮和氣,大腹斂氣寬中,芎、歸、參、芍養血補氣,甘草緩急,加生薑、蔥白,名產寶方。
白話文:
陳良甫說:懷孕到四五月時,君相二火養育胎兒。平素有熱症,所以胎熱氣逆,上升到心胸,脹滿痞悶,稱為「子懸」。方法應當補氣血,疏通壅滯,使用嚴氏紫蘇飲,加上山梔、條芩之類的藥材。紫蘇、陳皮可以和中理氣,大腹可以斂氣寬中,川芎、歸、參、芍可以養血補氣,甘草可以緩急,加上生薑、蔥白,名為產寶方。
2. 妊娠子懸屬濁氣舉胎上湊
何松庵曰:《本事方》云,紫蘇飲治妊娠胎氣不和,懷胎近上,脹滿疼痛,名子懸。子懸者,濁氣舉胎上湊也。胎熱氣逆,心胃脹滿,此證挾氣者居多。疏氣舒郁,非紫蘇、腹皮、川芎、陳皮,無以流氣;非歸、芍,無以養血,氣血既利,而胎自降。然邪之所湊,其人必虛,故以人參、甘草補之。
白話文:
何松庵說:《本事方》記載,紫蘇飲可以治療妊娠胎氣不和、胎兒上竄、脹滿疼痛,稱為「子懸」。「子懸」是指濁氣將胎兒向上託舉。胎熱氣逆,心胃脹滿,這個證狀大多與氣有關。疏通氣機,舒緩鬱結,非紫蘇、腹皮、川芎、陳皮不可,因為它們可以使氣流動;非歸、芍不可,因為它們可以養血,氣血暢通,胎兒自然下降。但是邪氣聚集的地方,人一定虛弱,所以要用人參、甘草來補益。
3. 妊娠子懸屬寒冷與氣相爭
陳良甫曰:妊娠心腹脹滿者,由腹內素有寒氣,致令停飲,與氣相爭,故令心腹脹滿也。
白話文:
陳良甫說:懷孕期間如果出現心腹部位脹滿的情況,是因為腹內本來就有寒氣,導致體內積水,這積水與體內的氣相互作用,因此造成心腹部位脹滿。
4. 妊娠子懸屬命門火衰腹寒就暖
趙養葵曰:有胎從心腹湊上者,名曰子懸。此命門火衰,胎在腹中寒冷,不得已,上就心火之溫暖,須理中湯,不應,八味丸作湯。
白話文:
趙養葵說:有胎兒從心腹向上湊著的,這種情況叫做「子懸」。這是因為命門火衰弱,胎兒在腹中寒冷,不得已,向上靠近心火求溫暖,需要用理中湯來治療,如果沒有效果,可以用八味丸煎湯服用。
慎齋按:以上四條,序胎前心腹脹滿,有子懸之證也。胎氣上逼心胸,正以氣血壅鬱胎元,郁久則熱。故良甫主於胎熱氣逆,松庵主於濁氣舉胎,是以火熱立論為當。若《大全》以寒氣冷飲,養葵以命門火衰論子懸證,必以人之壯弱,脈之遲數為憑。如稟厚質壯,脈來洪數,而心腹脹滿者,此子懸之屬火熱為病也。
如脾胃素虛,脈來遲細,而心腹脹滿者,此子懸之屬虛寒為患也,則百不失一矣。
白話文:
慎齋註解:以上四種證狀,是按照胎前腹心脹滿的順序而排列的,也是「子懸證」的症狀。胎氣上升壓迫心胸,正是因為氣血壅結於胎元中,時間久了就化火。所以,良甫的主張以胎熱氣逆作為治療原則,松庵的主張以濁氣舉胎作為治療原則,因此,以火熱來立論是很恰當的。如果像《聖濟總錄》以寒氣冷飲作為原因,或像養葵以命門火衰來解釋子懸證,則必定要以個人的健康狀況強弱,以及脈搏的遲數作為依據。如果體質健壯,脈搏洪數,而心腹脹滿的話,則是屬於子懸證中因火熱而發病的類別。
慎齋按:命門為男子藏精,女子系胞之所。胎孕受於命門,命門之火,即是元氣養胎。故有日長之勢。譬如果實,生於春而結於夏,夏月熱盛,則果實漸長,至秋冬肅殺,則果實黃殞而落。胎在母腹,若命門火衰,勢必墮殞,豈有上就心火而為子懸之證。至云不得已三字,尤屬可嗤。
若必以桂附八味丸治子懸,夫桂附為墮胎藥,恐火未必益,而胎反可虞,明者辨之。
白話文:
慎齋認為:命門是男性儲存精氣、女性孕育胚胎的地方。胎兒的成長依靠命門的火力,這股火力就是養育胎兒的元氣。因此,胎兒會隨著時間而逐漸成長。就像果實一樣,在春天生長,在夏天成熟;夏季炎熱時,果實會慢慢長大,到了秋天和冬天,由於天氣轉冷,果實就會變黃並落下。如果母體內的命門之火衰弱,那麼胎兒很可能會流產,不可能因為心火上升而導致胎兒懸浮。
至於說到「不得已」三個字,更是可笑。如果一定要用桂附八味丸來治療子懸的情況,要知道桂附本質上是墮胎藥物,恐怕不但不能補益火力,反而會對胎兒造成威脅,明智的人應該能夠分辨清楚。
5. 妊娠子滿屬胎中水血相摶
陳良甫曰:凡妊娠無使氣極,若心靜氣和,則胎氣安穩。若中風寒邪氣,及有觸犯,則隨邪生病。如妊娠經血壅閉養胎,忽然虛腫,是胎中挾水,水血相摶。脾胃惡濕,主身之肌肉,濕漬氣弱,則肌肉虛,水氣流溢,故令身腫滿。然其由,或因泄瀉下痢,臟腑虛滑,耗損脾胃。
或因寒熱瘧疾,煩渴引飲太過,濕漬脾胃,皆使頭面手足浮腫。然水清於胞,兒未成形,則胎多損壞。
白話文:
陳良甫說:凡是懷孕的婦女,不要讓自己生氣。如果心情平靜,氣息和順,胎氣就會安定。如果受到風寒邪氣的侵襲,或者遭受驚嚇,就會隨著邪氣而生病。例如,懷孕的婦女經血壅閉,養胎,忽然虛腫,這是因為胎中挾帶著水,水與血相搏。脾胃厭惡濕氣,主導身體的肌肉,濕氣過重氣弱,則肌肉虛弱,水氣流溢,所以導致身體腫脹。然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腹瀉、痢疾,臟腑虛滑,損耗了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