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塤

《女科經綸》~ 卷一 (1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9)

1. 調經以大補脾胃為主論

陳良甫曰:婦人以血為主,脾胃虛弱,不能飲食,榮衛不足,月經不行,寒熱腹痛,或崩帶證,皆脾胃不足所生病。故婦人月水不通,或因勞役過度,或因失血,傷損肝脾,但滋化源,其經自通。若小便不利,苦頭眩,腰背痛,足寒時痛,久久血結於內,變為癥瘕。若血水相併,脾胃虛弱,壅滯不通,變為水腫。

白話文:

陳良甫說:婦女以血為本,脾胃虛弱,吃不下東西,氣血不足,月經不正常,出現寒熱、腹痛,或者崩漏帶下等症狀,都是脾胃虛弱引起的疾病。所以婦女月經不通暢,或者因為過度勞累,或者因為失血,損傷了肝脾,只要滋養化生氣血的源頭,月經自然就能通暢。如果小便不利,頭暈,腰背痛,腳發冷疼痛,時間長了,血結在體內,變成癥瘕。如果血水互相凝結,脾胃虛弱,氣血不通暢,就會變成水腫。

若脾氣衰弱,不能制水,水漬肌肉,變為腫滿。當益其津液,大補脾胃為主。

2. 調經必審脾氣生化之源論

武叔卿曰:脾氣化液而生血,即水入於經,其血乃生之意。此榮出中焦也,故曰生化之源。心統血者,脾氣化液,入心而變為血。故雖心之所主,亦賴脾氣化生。此婦人經血不調,必審脾氣化生之源,而健脾為調經之要也。

白話文:

武叔卿說:脾氣化成液態並生成血,就像水進入經脈,血液就生成的道理。這是榮血從中焦產生的,所以說中焦是生化的來源。心統領血液,脾氣化成液態,進入心臟就變成血液。所以雖然是心所主導,也依賴脾氣的化生。婦人月經不調,一定是要審察脾氣化生的來源,而健脾是調理月經的關鍵。

3. 調經宜補養脾胃為先論

何松菴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女以坤道用事,故治婦人,以陰血為主。女子二七天癸至,陰氣盛,盛則溢泄,此自然之理也。若陰性旺,則不及二七而至,弱則逾二七而至。凡治此證,當察脾胃何如。如女子月事不調,因脾胃傷損,不能生血所致,須以補養脾胃為先。脾旺則能統血,而經自行。切不可遽用攻克之劑,傷其中氣,則愈不調矣。

白話文:

何松菴說: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女子是陰物,所以治療婦科疾病,要以陰血為主。女子十四歲左右,陰氣盛,盛則溢泄,這是自然規律。如果陰性旺盛,則不到十四歲就來月經,如果陰性弱,則超過十四歲才來月經。凡是治療這種病症,要觀察脾胃的情況。如果女子月經不調,是因為脾胃受損,不能生血所致,必須先補養脾胃。脾旺則能統血,而經自行。不可遽用攻克之劑,傷其中氣,則愈不調矣。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調經以補養脾胃為大法也。趙養葵二條,調經主於滋水,是補先天真一之源也。陳良甫以下三條,調經主於補土,是培後天元氣之本也。固腎扶脾,此為調經要道,學者審之。

4. 治女子經脈不行有三法

楊仁齋曰:女子經脈不行有三,一則血氣盛實,經絡遏閉,其脈滑實,治當通經疏利;一則風冷外傷,七情內賊,以致經絡痹滯,其脈浮澀,治之當解風散冷,去瘀滌熱;一則形體憔悴,經絡涸竭,其脈虛弱。治當滋養氣血。

白話文:

楊仁齋說:女子經脈不通暢的原因有三種,一種是血氣過盛,經絡閉塞,脈象滑實堅硬,治法應通經疏利;一種是因風寒外傷或七情內傷,導致經絡痹滯,脈象浮滑澀滯,治法應解風散寒,去瘀生熱;一種是體質虛弱、經絡枯竭,脈象虛弱。治法應滋養氣血。

慎齋按:以上一條,序調經之法,兼有餘不足,外感內傷處治。

5. 女子經行宜謹

陳良甫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經血漸盈,應時而下,名曰月信。若遇經行,最宜謹慎,否則與產後證相類。若被驚怒勞役,則血氣錯亂,經脈不行,多致勞瘵等證。若逆於頭面肢體之間,則重痛不寧。若怒氣傷肝,則頭暈脅痛,嘔血瘰癧。若經血內滲,則竅穴淋瀝。凡此六淫外侵,變證百出,犯時微若秋毫,成患重於泰山,可不畏哉。

白話文:

陳良甫說:女子到了十四歲,天癸開始至,經血漸漸盈滿,按時流下,稱之為月信。如果遇到經期,最需要注意謹慎,否則症狀與產後相類似。如果受到驚嚇、生氣或勞累,就會導致血氣錯亂,經脈不通暢,多半會導致勞瘵等症狀。如果經血逆流到頭面和四肢之間,就會產生劇烈且長久的疼痛。如果生氣傷了肝,會導致頭暈,脅痛,嘔血瘰癧。如果經血內滲,就會導致竅穴淋瀝。凡此六淫外侵,所產生的變化症狀很多,發作時可能像秋毫那樣微小,但病情嚴重起來卻重於泰山,豈能不畏懼呢?

6. 女子病臨醫宜自說

孫真人曰:凡女子十四以上,則有月事。月事來時,得風冷濕熱,四時之病相協者,皆自說之。不爾,與治誤相觸,動更增困,處方者亦應問之。

白話文:

孫真人說:凡是女子在十四歲以上,就會有月經。月經來潮時,受到風、冷、濕、熱等四時疾病的影響,患者都會自己說出來。如果不是這樣,與治療方法相違背,反而會加重病情,處方者也應該詢問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