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經綸》~ 卷一 (16)
卷一 (16)
1. 調經莫先於去病論
李氏曰:婦人月水循環,纖疴不作而有子。若兼潮熱腹痛,重則咳嗽汗嘔,或瀉,有潮汗,則血愈消耗。有汗咳嘔,則氣從上行,瀉則津偏於後,痛則積結於中,是以必先去病,而後可以滋血調經。就中潮熱疼痛,尤為婦人常病。蓋血滯積入骨髓,便為骨蒸。血滯積瘀,與日生新血相摶,則為疼痛。
白話文:
李氏說:婦女月經規律運轉,沒有疾病就會懷孕生子。如果同時出現潮熱、腹痛的症狀,嚴重的還會咳嗽、盜汗、嘔吐或腹瀉,並有潮熱盜汗的現象,那麼血就會更加消耗。如果出現盜汗、咳嗽、嘔吐的症狀,則氣從上部運行,腹瀉則津液偏於後部,腹痛則積結於中部,因此必須先治療疾病,然後才能滋養氣血、調經止痛。其中潮熱疼痛,尤為婦女常見的疾病。這是因為血滯積入骨髓,就會形成骨蒸。血滯積瘀,與每天新生的血液相搏,就會導致疼痛。
血枯不能滋養百骸,則蒸熱於內。血枯,胞絡火盛,或挾痰氣食積,寒冷則為疼痛。凡此諸病,皆阻經候不調,必先去其病,而後可以調經也。
白話文:
如果血液枯竭,就無法滋養身體各處,那麼就會在體內產生熱氣。血液枯竭,胞絡中的火氣旺盛,或者夾雜著痰氣和飲食積滯,遇到寒冷就會疼痛。這些疾病都是因為經期紊亂引起的,必須先治好這些疾病,然後才能調經。
2. 經候不調不通有分因詳證治病之法論
方氏曰:婦人經病,有月候不調者,有月候不通者。然不調不通中,有兼疼痛者,有兼發熱者,此分而為四也。細詳之,不調中,有趲前者,有退後者。趲前為熱,退後為虛。不通中,有血枯者,有血滯者。血滯宜破,血枯宜補也。疼痛中,有常時作痛者,有經前經後作痛者。
白話文:
方氏說:婦女的經期疾病,有月經不調的,有月經閉塞不通的。然而在不調和不通之中,有的伴隨著疼痛,有的伴隨著發熱,這就分為四種情況。仔細詳查,在月經不調中,有月經提前的,有月經延後的。月經提前是熱證,月經延後是虛證。在月經不通中,有血枯的,有血滯的。血滯應該破血,血枯應該補血。在疼痛中,有經常疼痛的,有月經前後疼痛的。
常時與經前為血積,經後為血虛也。發熱中,有常時發熱者,有經行發熱者。常時為血虛有積,經行為血虛而有熱也。是四者之中,又分為八矣。人之氣血周流,忽有憂思忿怒,則鬱結不行。經前產後,忽遇飲冷形寒,則惡露不盡。此經候不調不通,作痛發熱,所由作也。大抵氣行血行,氣止血止。
白話文:
-
常時和經前出現血積,經後出現血虛。
-
發熱中,有的人經常發熱,有的人經行時發熱。經常發熱是血虛有積,經行發熱是血虛而有熱。
-
這四種情況中,又分為八種。人的氣血周流,忽然有憂思、忿怒,就會鬱結不行。經前產後,忽然遇到飲冷形寒,則惡露不盡。這就是經候不調不通,作痛發熱的原因。
-
總的來說,氣行血行,氣止血止。
故治血病,以行氣為先,香附之類是也。熱則流通,寒則凝塞,故治血病,以熱藥為佐,肉桂之類是也。
白話文:
因此治療血病,首先要促進氣血運行,香附之類的藥物就是如此。熱能促進流通,寒則凝結阻塞,因此治療血病,輔助用熱藥,肉桂之類的藥物就是如此。
慎齋按:婦人有先病而後致經不調者,有因經不調而生諸病者。如先因病而後經不調,當先治病,病去則經自調。若因經不調而後生病,當先調經,經調則病自除。李氏一論,可謂調經之要。然偏而不全,予故補其未盡之旨。若方氏分因詳證,誠得統論調經大法。
白話文:
慎齋按:婦女出現經期不調,有些是先有疾病,然後導致月經不調的。也有因為月經不調而產生其他疾病的。若月經不調是由於疾病引起的,應先治療疾病,病去則月經自調。若因為月經不調而後生病,應先調經,月經調理好,病就自動消除。李氏這段論述,可說抓到了調經的重點。但是內容單一,予以補充其未盡之旨。方氏分別按照不同病因詳列證狀,的確掌握了調經的統論大法。
3. 調經先以順氣為主論
《濟生方》曰:經云百病皆生於氣。有七氣,有九氣。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氣也。益之以寒熱,為九氣。氣之為病,男子婦人皆有之,唯婦人之氣為尤甚。蓋人身血隨氣行,氣一滯,則血為氣並。或月事不調,心腹作痛;或月事將行,預先作痛;或月事已行,淋瀝不斷;或作寒熱,或為癥瘕;或疼痛連腰脅,或引背膂,上下攻刺,吐逆不食,肌肉消瘦。非特不能受孕,久不治,轉為勞瘵者多。
是皆氣之為病也。故調經養血,莫先以順氣為主。
白話文:
《濟生方》中記載:經典說所有的疾病都是由氣產生的。共有七氣,也有九氣。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是氣。再加上寒熱,就變成九氣。由氣產生的疾病,男人女人都會有,只是女人的疾病尤其嚴重。人的血液隨氣而流動,氣一旦瘀滯,血液就會和氣一起瘀滯。可能月經不調,心腹疼痛;或月經即將來臨,提前疼痛;或月經已經來臨,卻淋漓不斷;或出現寒熱症狀,或形成腫瘤;或疼痛連累腰部和脅部,或牽引背部和脊柱,上下攻刺,導致嘔吐和不想吃東西,肌肉消瘦。不僅不能受孕,時間長了不治療,很多會轉變成勞疾和癆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