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經綸》~ 卷八 (11)
卷八 (11)
1. 治症痞兼消痰瘀
武叔卿曰:痞一癥二,曰血曰食,而不及痰飲,何也?蓋痞氣之中,未嘗無飲。而血癥食癥之內,未嘗無痰,則痰食血,未有不因氣病而後形病。故消積之中,兼行氣消痰消瘀之藥為是。
白話文:
武叔卿說:「痞證分為兩種,一種是血瘀引起的,另一種是飲食積滯引起的。」但武叔卿沒有提到痰飲引起的痞證。這是因為,痞氣之中,往往存在著痰飲。而血瘀症、食滯症的出現,往往也有痰飲的參與。因此,痰、食、血三者,沒有哪一種不是由氣病引起的。所以,在消除積滯的同時,同時進行氣藥消痰消瘀的治療是正確的。
2. 治癥瘕不同峻攻以傷元氣
李氏曰:善治癥瘕者,調其氣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衰其大半而止,不可猛攻,以傷元氣。寧扶脾胃正氣,待其自化。凡攻擊之藥,病重病受之,病輕則胃氣受傷矣。或云,待塊消盡而後補養,則胃氣之存也幾希。
白話文:
李氏說:治療癥瘕時,應該調理氣機並破除瘀血,消導積食並化開痰濕,當病症減輕大半就應停止治療,不能猛烈攻伐以免傷害元氣。寧可扶持脾胃的正氣,等待病症自行化解。凡是攻擊性的藥物,只有在病情嚴重時才使用,如果病情較輕則會損傷胃氣。有人說,要等到硬塊完全消失後再進行補養,那樣的話胃氣可能所剩無幾了。
3. 治癥瘕積聚以行氣為主
武叔卿曰:癥瘕積聚,並起於氣,故有氣積氣聚之說。然謂瘕屬血病者,氣聚而後血凝也。其夾食夾痰,又各隨所積而變見矣。夫痰與血食,皆賴氣以行化。故氣行物生,氣病物病。此百病所以皆生於氣,破血消痰消食之劑,必用氣藥者,以此也。
白話文:
武叔卿說:癥瘕積聚,都是由氣引起的,所以有氣積氣聚的說法。然而認為瘕是屬於血病的,是因為氣聚之後,血液凝結造成的。其中夾雜食物夾雜痰液的,又分別隨著積聚的物質而變化而出現不同的症狀。痰液與血、食物,都需要氣來運化。所以氣運轉了,物質就會生長,氣生病了,物質也會生病。這就是為什麼所有的疾病都來源於氣,破血、消痰、消食的藥物,都必須使用氣藥的原因。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治痞癖癥瘕之大法也。夫痞癖癥瘕,不外氣之所聚,血之所凝。故治法不過破血行氣,《濟陰》又推廣痰食瘀血,兼以行氣為主也。《內經》有石瘕、腸覃二證,前已載之「胎前鬼胎證」,故茲不復贅。
白話文:
慎齋做註:以上三條,是治療痞癖癥瘕的總原則。痞癖癥瘕,不外乎氣積聚,血凝結。因此,治療方法不外乎破血行氣,《濟陰》又廣泛治療痰食瘀血,兼以行氣為主。內經有石瘕、腸覃這二種證候,前面已經記載在「胎前鬼胎證」裡,因此這裡就不再重複了。
4. 婦人之乳屬肺肝二經
《醫暇卮言》曰:女人產育哺養以乳,乳之體,居經絡氣血之間也。蓋自寅時始,於手太陰肺經,出於雲門穴,穴在乳上,陰陽繼續,以行周十二經,至丑時歸於足厥陰肝經,入於期門穴,穴在乳下,出於上,入於下,肺領氣,肝藏血,乳正居於其間也。
慎齋按:以上一條,序原婦人乳汁之所自出,屬肺肝二經氣血之化也。
白話文:
《醫暇卮言》中說:女性生產後以乳汁哺育嬰兒,乳汁的形成,在經絡氣血之間。蓋自寅時開始,從手太陰肺經出發,經過雲門穴,穴位在乳房上,陰陽相互傳遞,運行周遍十二經絡,至醜時回到足厥陰肝經,進入期門穴,穴位在乳房下,乳汁從上而下,肺主氣,肝藏血,乳房正位於其間。
5. 乳癰屬陽明經熱為風邪所客
《聖濟總錄》曰:足陽明之脈,自缺盆下於乳。又衝脈者,起於氣街,並足陽明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婦人以衝任為本,若失於將理,衝任不和,陽明經熱,或為風邪所客,則氣壅不散,結聚乳間,或硬或腫,疼痛有核,皮膚焮腫,寒熱往來,謂之乳癰。風多則硬腫色白,熱多則焮腫色赤。
不治,血不流通,氣為壅滯,或乳內津液相摶,腐化為膿,宜速下乳汁,導其壅塞,散其風熱,則病可愈。
白話文:
《聖濟總錄》中,對乳癰的描述如下:
足陽明經脈從缺盆穴開始,經過乳頭下方。而衝脈起於氣街穴,沿著足陽明經脈,挾帶臍部向上走行,到達胸部後散開。
對於女性而言,衝任二脈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將理,導致衝任失和,陽明經脈就會產生熱症,或受到風邪侵襲,這會造成氣血瘀滯,無法散開,在乳房間凝聚,形成硬塊或腫脹,患者會感到疼痛,且摸起來有硬結,皮膚紅腫,同時伴有寒熱交替的症狀,這就是所謂的乳癰。
如果風邪較多,則乳房會呈現又硬又腫且顏色發白的狀況;如果熱症較多,則乳房會又紅又腫。
6. 乳癰屬風熱結薄血脈凝注
張子和曰:乳癰發痛者,亦生於心也。俗乎曰吹乳是也。吹者,風也。風熱結薄於乳房之間,血脈凝注,久而不散,潰腐為膿也。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乳癰屬於風熱外邪為病也。
白話文:
張子和說:乳房腫瘤疼痛的,也是由於心臟引起的。民間俗稱吹乳就是這個道理。吹的意思,就是風的意思。風熱凝聚在乳房之間,血脈凝滯,時間長了不散開,潰爛腐爛就化膿了。
7. 乳癰屬膽胃二經熱毒氣血壅滯
《婦人良方》曰:經云乳頭屬足厥陰肝經,乳房屬足陽明胃經。若乳房忽然壅腫痛,結核色赤,數日之外,焮痛脹潰,稠膿湧出,此屬膽胃熱毒,氣血壅滯,名曰乳癰,為易治。
白話文:
《婦人良方》一書說:根據經絡學說,乳頭屬於足厥陰肝經,乳房屬於足陽明胃經。假使乳房突然腫脹疼痛,出現紫紅色硬塊,數日之後,感到灼熱、疼痛、腫脹、潰爛,並湧出濃稠的膿液,這是因為膽、胃有熱毒,氣血壅滯所造成的,叫做乳癰,比較容易治療。
《家居醫錄》按:乳癰初起,腫痛發於肌表,肉色焮赤,或發寒熱,或頭痛煩渴,用人參敗毒散、神效栝蔞散、加味逍遙散治之,自消散。若膿成潰竅,稠膿湧出,膿儘自愈。若氣血虛弱,或誤用敗毒,久不收斂,膿清脈大,則難治。
白話文:
《家居醫錄》記載:乳癰初期,腫痛發於肌肉表面,皮膚紅赤,或發熱發冷,或頭痛口渴,用人參敗毒散、神效栝蔞散、加味逍遙散治療,自己消散。如果膿液形成並破潰,黏稠的膿液湧出,膿液排出後自然痊癒。如果氣血虛弱,或者誤用了敗毒藥物,膿液長期不消退,膿液清淡脈絡粗大,就難以治療。
薛立齋又按:乳癰治法,初起寒熱焮痛,即發表散邪,疏肝清胃為主。或不作膿,膿成不潰,宜用托裡。或肌肉不生,膿水清稀,宜補脾胃。或膿出反痛,發表散,宜補氣血。或腫焮作痛,晡熱,宜補陰血。或飲食少,反作嘔,宜補胃氣,切不可用克伐,復傷脾胃也。
白話文:
薛立齋又按照:治療乳癰的方法是,在乳癰初起時出現寒熱、疼痛、紅腫時,就應該發散風寒邪氣,疏肝理氣,清胃熱為主。如果膿液不形成,或者膿液形成後不潰破,則宜用託裡法。如果肌肉不生長,膿水清稀,則宜補益脾胃。如果膿液排出後疼痛加劇,則宜發散風寒邪氣,補益氣血。如果腫脹、疼痛、或者午後發熱,則宜補益陰血。如果飲食減少,反而嘔吐,則宜補益胃氣,切不可使用克伐的方法,以免再次損傷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