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塤

《女科經綸》~ 卷八 (9)

回本書目錄

卷八 (9)

1. 婦人八瘕屬外邪乘合陰陽所致

《婦人良方》曰:婦人臟腑調和,經脈循環,月水以時,故能生子無病。若乘外邪而合陰陽,則小腹胸脅腰背,相引而痛,月事不調,陰中腫脹,小便淋瀝而色黃黑,則瘕生矣。八瘕者,黃、青、燥、血、脂、狐、蛇、鱉是也,《千金》、《外臺》,言之詳矣。

白話文:

《婦人良方》說:婦女臟腑調和,經絡氣血運行通暢,月經按時來潮,所以能夠生育子女,身體健康。如果受到外邪侵襲而導致陰陽失調,就會出現小腹、胸脅、腰背等部位互相牽引而疼痛,月經紊亂,陰部腫脹,小便淋漓不暢且顏色發黃發黑,這就叫做瘕瘕了。八瘕是指黃瘕、青瘕、燥瘕、血瘕、脂瘕、狐瘕、蛇瘕、鱉瘕等八種病症,《千金方》和《外臺祕要》中對它們有詳細的論述。

薛立齋按:經雲氣主煦之,血主濡之。若血不流,則凝而為瘕。瘕者,中雖硬而忽聚忽散。多因六淫七情,飲食起居,動傷臟腑而成,當與痃癖諸證治同,慎不可復傷元氣。

白話文:

薛立齋按:醫書上說,肺氣的功能是溫煦身體,血液的功能是滋潤身體。如果血不流通,就會凝結而形成瘕瘕。瘕瘕是一種腫塊,雖然長在體內,但有時會突然出現,有時又消失。多半是由於外感六淫、七情不舒、飲食起居不調、動作過度而損傷臟腑所引起。治療瘕瘕時,應與痃癖等證一同治療,但必須謹慎,不可再損傷元氣。

2. 婦人症痞屬脾胃虧損邪正相摶

《大全》曰:婦人癥痞,由飲食失節,脾胃虧損,邪正相摶,積於腹中,牢固不動,有可徵驗,故名曰症癥。氣道壅塞,故名曰痞。得冷則發,冷入子臟則不孕,入胞絡則月水不通。

白話文:

《大全》說:婦女患上癥痞的病癥,是由於飲食失節制,導致脾胃功能虧損,正邪互相搏擊,積聚在腹中,牢固不動,有可徵兆驗證,所以稱之為「癥癥」。由於氣道被阻塞,所以稱之為「痞」。這種癥狀,一遇到寒冷就會發作,寒冷侵入手臟,就會導致不孕;寒冷侵犯胞絡,就會導致月經不通暢。

薛立齋按:此證若脾胃虛弱,六君子加芎、歸。若肝脾虛弱,補中湯歸脾湯。若肝火鬱滯,佐以蘆薈、地黃二丸,外貼阿魏膏。患者須慎七情六淫,飲食起居。治者不時審察病機而藥之,庶幾有效。

白話文:

薛立齋按:如果是這種情況,如果脾胃虛弱,用六君子湯加芎、歸。如果肝脾虛弱,用補中湯及歸脾湯。如果肝火鬱滯,輔以蘆薈、地黃二丸,外貼阿魏膏。患者必須注意自己的情緒和飲食起居。醫生應該隨時觀察病人的病情而給予藥物治療,這樣纔有療效。

3. 婦人食症屬經行不忌生冷所致

《大全》曰:婦人食癥,由臟腑虛弱,經行不忌生冷之物,不能消化,與臟氣相持,結聚成塊,日漸生長,牢固不安,謂之癥症,或勞傷元氣所致。陳無擇云:經不行者,宜先導之,然後固元氣為主。

白話文:

《大全》中記載:婦女的食癥,是由於臟腑虛弱,經期不忌生冷之物,不能消化,與臟氣相抗衡,結聚成塊,日漸生長,牢固不安,稱為癥症,或因勞傷元氣所致。陳無擇說:經絡不通暢的人,應該先疏通經絡,然後以固護元氣為主。

薛立齋曰:證若形氣虛弱,須先調補脾胃為主,佐以消導。若形氣充實,當先疏導為主,佐以補脾胃。若氣壅血滯而不行者,宜烏藥散散而行之。若脾氣虛而血不行者,四君子、芎、歸,補而行之。若脾氣鬱而血不行者,歸脾湯解而行之。若肝脾血燥而血不行者,加味逍遙散,清而行之。

白話文:

薛立齋說:判斷病人是身體虛弱,或是氣虛,需要先調整和補養脾胃,輔以降火消食。如果身體強壯,則需要先通暢氣血,輔以補養脾胃。如果氣血停滯不暢,則需要服用烏藥散來驅散和促進流通。如果脾氣虛弱,導致血瘀,則需要服用四君子湯、芎歸補血湯,來補血促進氣血運行。如果肝脾陰虛,導致血瘀,則需要服用歸脾湯來疏肝健脾,促進氣血運行。如果肝脾陰虛,導致血瘀,則需要服用加味逍遙散來清熱去火,促進氣血運行。

大抵食積痞塊證為有形。邪氣勝則實,真氣奪則虛,當養正避邪,而積自除。雖云堅者削之,客者除之,胃氣未虛,或可少用,若病久虛乏,不宜輕用。

白話文:

基本上,食積痞塊症狀是因為有個形體。邪氣強盛則實,真氣虛弱則虛,當務之急是滋養正氣避免邪氣,自然而然就能消除積塊。雖然說堅硬的東西要削弱它,客邪要消除它,但如果胃氣沒有虛弱,才能稍微使用,若是病症已久虛弱乏力的人,則不宜輕易使用。

4. 婦人血癥屬風冷飲食與血氣相結

《大全》曰:婦人寒熱失節,臟腑氣虛,風冷在內,飲食不消,與血氣相結,漸生塊,不移動,皆因血氣勞傷,月水往來,經絡痞塞,惡血不除,久而不瘥,心腹兩脅苦痛,礙於飲食,肌膚消瘦。問:癥一也。何以知是血癥?曰:血外證瞀悶、煩躁、驚狂、痰嘔、汗多、骨蒸、肢冷。

白話文:

《大全》中說:婦女寒熱失調,臟腑氣虛,風寒在體內,飲食不消,與血氣相結合,逐漸形成腫塊,不移動不轉移,都是因為氣血受損,月經不調,經絡不通暢,惡血沒有去除,長久不愈,心腹、兩脅疼痛劇烈,影響飲食,肌膚消瘦。問:癥狀都一樣,怎麼知道是什麼血癥?回答:血癥在外證表現為眩暈、煩躁、驚慌失措、痰嘔、多汗、骨蒸潮熱、四肢冰冷。

其蓄在下焦者,必臍下結急,外熱內痛,尺脈洪而數,桃仁、靈脂、生地、牛膝、大黃甘草去之。

白話文:

如果症狀留存在下焦,那麼肚臍以下就會出現急結,體外發熱、體內疼痛,尺脈洪大而數,可以用桃仁、靈脂、生地、牛膝、大黃、甘草來治療。

薛立齋按:此證多兼七情虧損,五臟氣血乖違而致。氣主煦之,血主濡之。脾統血,肝藏血。故鬱結傷脾,恚怒傷肝者多患之。腹脅作痛,正肝脾二經證。潔古云:養正積自除。東垣云:人以胃氣為本,治法當主固元氣,佐以攻伐之劑,必需之歲月。若期速效,投以峻劑反致有誤也。

白話文:

薛立齋註釋:這種疾病大多伴有七情損傷,五臟氣血不調而導致。氣主管溫煦,血主管滋潤。脾臟統管血液,肝臟儲藏血液。所以鬱結損傷脾臟,恚怒損傷肝臟的人多患此病。腹部和肋部疼痛,正是肝脾兩經證候。潔古說:養好正氣,積滯自然消除。東垣說:人以胃氣為根本,治療方法應當以固護元氣為主,輔以攻伐之劑,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期望快速見效,服用峻烈藥劑反而會導致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