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經綸》~ 卷七 (18)
卷七 (18)
1. 治帶下以壯脾胃升陽氣為主
薛主齋曰:徐用誠云,帶下白屬氣,赤屬血。東垣云,血崩久則亡陽,故白滑之物下流,未必全拘於帶脈。竊謂前證,或因六淫七情,或因醉飽房勞,或因膏粱厚味,或燥劑所致,脾胃虧損,陽氣下陷,或濕痰下注,蘊積而成,故言帶也。凡此皆當壯脾胃升陽為主,佐以各經見證之藥。
色青屬肝,小柴胡加山梔、防風。濕熱壅滯,小便赤澀,龍膽瀉肝湯。肝血不足,或燥熱風熱,六味丸。色赤屬心,小柴胡加黃連、山梔、當歸。思慮過傷,妙香散。色白屬肺,補中湯加山梔。色黃屬脾,六君子加山梔、柴胡;不應,用歸脾湯。色黑屬腎,六味丸。氣血俱虛,八珍湯。
陽氣下陷,補中湯。濕痰下注,補中加茯苓、半夏、蒼朮、黃柏。氣虛痰飲下注,四七湯送六味丸。不可拘肥人多痰,瘦人多火,而以燥濕瀉火之藥輕治之也。
慎齋按:以上七條,序治帶下之大法也。帶下有寒冷濕熱虛實之不同,故諸家治法,有攻下溫補之不一。如子和、太無、潔古,用攻下之法也。丹溪、約之、宗厚,用攻補兼施之法也。至楊仁齋、薛立齋,以厚脾壯胃立論,與東垣、仲淳之旨,為共貫矣。吳梅坡以補腎固本為治,與養葵之旨,有先得矣。
此皆探本窮源之學,與張、劉之燥濕清熱,丹溪之消痰升澀,又有標本內外之殊。讀者當會通之。
白話文:
薛主齋說:徐用誠說過,白帶是氣的問題,赤帶是血的問題。李東垣說,血崩久了會導致陽氣衰亡,所以出現像白滑的液體流出,不一定完全是帶脈的問題。我認為,前面提到的情況,可能是因為外感風寒暑濕燥火等六種邪氣或內傷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種情緒,也可能是因為喝酒過量、飲食過飽、房事過度、吃了太多肥甘厚膩的食物,或是服用了太過燥熱的藥物,導致脾胃虛弱,陽氣下陷,或是因為濕痰往下流注,積聚而成,所以才出現帶下。凡是這種種情況,都應該以強健脾胃、提升陽氣為主,再輔以針對各經脈病症的藥物。
帶下顏色青色,屬肝,用小柴胡湯加上山梔子、防風。如果是濕熱積滯,小便赤澀,用龍膽瀉肝湯。如果是肝血不足,或是燥熱風熱,用六味丸。帶下顏色赤色,屬心,用小柴胡湯加上黃連、山梔子、當歸。如果是思慮過度傷心,用妙香散。帶下顏色白色,屬肺,用補中益氣湯加上山梔子。帶下顏色黃色,屬脾,用六君子湯加上山梔子、柴胡;如果沒效,就用歸脾湯。帶下顏色黑色,屬腎,用六味丸。如果是氣血兩虛,用八珍湯。
如果是陽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是濕痰往下流注,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茯苓、半夏、蒼朮、黃柏。如果是氣虛且痰飲往下流注,用四七湯送服六味丸。不可以拘泥於胖人多痰,瘦人多火的說法,就用過於燥濕或瀉火的藥物輕率地治療。
慎齋按:以上七條,是治療帶下的大原則。帶下有寒冷、濕熱、虛實等不同情況,所以各家治療方法,有攻下、溫補等不同。像是張子和、太無、李杲,用攻下的方法。朱丹溪、許約之、王宗厚,用攻補兼施的方法。而楊仁齋、薛立齋,以健脾壯胃立論,與李東垣、張仲淳的觀點相通。吳梅坡以補腎固本為治療方法,與養葵的觀點有先見之明。
這些都是探求疾病根本的學問,與張元素、劉完素的燥濕清熱,朱丹溪的消痰升澀,有標本內外的差別。讀者應該融會貫通地理解。
2. 帶下傷五臟有五色之分
《婦人良方》曰:婦人帶下,其名有五,因經行產後,風邪入胞門,傳於臟腑而致之。若傷足厥陰肝經,色如青泥。傷手少陰心經,色如紅津。傷手太陰肺經,形如白涕。傷足厥陰脾經,黃如爛瓜。傷足少陰腎經,黑如衃血。人有帶脈,橫於腰間,如束帶之狀,病生於此,故名為帶。
白話文:
《婦人良方》說:婦女的白帶,名稱有五種,是因為月經來潮、生產後,風邪侵入子宮,傳到五臟六腑而導致的。如果傷到足厥陰肝經,白帶顏色就像青色的泥土。傷到手少陰心經,白帶顏色就像紅色的血水。傷到手太陰肺經,白帶形狀就像白色的鼻涕。傷到足太陰脾經,白帶顏色黃色像腐爛的瓜。傷到足少陰腎經,白帶顏色黑得像淤血。人體有條帶脈,橫繞在腰部,像束腰帶一樣,疾病發生在這裡,所以稱為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