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塤

《女科經綸》~ 卷七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6)

1. 治帶下有先攻後補之法

婁全善曰:潔古治帶下,少腹冤結而痛者,先以十棗湯下之,次服苦楝丸、大延胡散,是先攻後補法也。丹溪治結痰白帶,先於半飢時,津下小胃丹十餘粒,至鬱積行,用白朮、四物諸藥補之,亦先攻後補法也。

白話文:

婁全善說:張元素(號潔古)治療婦女帶下病,如果病患有小腹脹痛的情形,是因為有氣血阻滯,應該先用十棗湯來排除體內積滯,接著再服用苦楝丸、大延胡索散來調理,這是先攻邪後補益的方法。朱丹溪治療痰濕造成的白帶,會先在病人半飢餓的時候,讓病人服下十幾粒小胃丹,等到體內積滯排出後,再用白朮、四物湯等藥材來補養身體,這也是先攻邪後補益的方法。

2. 治帶下用藥之法

朱丹溪曰:赤白帶,羅先生法,或十棗湯、神佑丸,或玉燭散,皆可用。但虛者不可峻攻,實者可行也。血虛加減四物,氣虛以參、朮、陳皮間用之。赤屬血,白屬氣。主治以燥濕為先,甚者固腸丸。若有相火動者,諸藥中加炒黃柏,滑脫加龍骨、赤石脂。婦人帶下,與男子夢遺同治之。

白話文:

朱丹溪說:紅帶、白帶的治療,可以用羅先生的方法,或是用十棗湯、神佑丸、玉燭散這些方子。但是,體質虛弱的人不能用猛烈的藥來攻,體質強壯的人才可以用。如果是血虛,可以用加減四物湯;如果是氣虛,可以間雜使用人參、白朮、陳皮。紅帶屬於血的問題,白帶屬於氣的問題。主要的治療方法是先處理燥濕的問題,如果情況嚴重,可以用固腸丸。如果是有相火妄動的情況,可以在其他藥方中加入炒過的黃柏,如果是滑脫的情況,可以加入龍骨、赤石脂。婦女的帶下病,和男子遺精的治療方法是相同的。

3. 治帶下分寒熱用藥之法

方約之曰:帶脈總束諸脈,使不妄行,如人束帶而前垂也。婦人多鬱怒傷肝,肝屬木,脾屬土。肝邪乘脾,則土受傷而有濕,濕生熱,熱則流通,故滑濁之物滲入膀胱,從小便而出。古人作濕寒,用辛溫藥則非矣。丹溪作濕熱,用苦寒藥為是。不知用苦寒正治也,用辛溫從治也。

如濕熱怫鬱於內,腹痛帶下,非辛溫從治,能開散之乎?若少腹不痛,止下赤白帶者,雖有濕熱,而氣不鬱結,用苦寒治之為當也。

白話文:

關於治療婦女白帶的方法,大致可以這樣說:帶脈像一條束帶,環繞著身體,約束著各條經脈,使它們不會亂跑,就像人繫上腰帶後,帶子會垂在前面一樣。婦女常常因為情緒不好、生氣而傷到肝,肝屬木,脾屬土。如果肝的邪氣侵犯脾,就會使脾受傷而產生濕氣,濕氣久了會化熱。熱會使體內的水液流動,導致黏稠混濁的東西滲入膀胱,然後從小便排出。古人把這種情況歸為濕寒,用辛溫的藥來治療就錯了。朱丹溪認為這是濕熱,用苦寒的藥是對的。但是,要知道用苦寒的藥是直接治療,用辛溫的藥是反向治療。

如果濕熱悶在體內,導致肚子痛、白帶多,不用辛溫的藥來疏散,怎麼能打開鬱結呢?如果小腹不痛,只是單純有赤白帶下,即使有濕熱,但氣沒有鬱結,這時用苦寒的藥來治療才是適當的。

4. 治帶下分諸因有虛實之法

劉宗厚曰:帶證多本陰虛陽竭,榮氣不升,經脈凝泣,衛氣下陷,精氣累滯下焦奇經之分,蘊積而成。其病或醉飽房勞,服燥劑所致。亦有濕痰流注下焦,或腎肝陰淫之濕勝,或因驚恐而木乘土位,濁液下流,或思想無窮而為筋痿,或余經濕熱屈滯少腹而下。是皆氣血虛損,榮衛之精氣累滯而成也。

前人立論,已盡病機,治無定法。如戴人以帶下得兩手俱滑大有力,上用宣去痰飲,下以導水丸泄熱去濕,繼以淡劑滲之,此瀉實法也。若諸脈微細,或沉緊而澀,按之空虛,或洪大而澀,按之無力,正元氣不足,陰虛中寒,東垣有補陽調經之劑。丹溪治濕痰下注,用海石、南星、半夏之類,並加升提之法。

或發中兼補,補中兼利,燥中兼升發,潤中益氣兼收澀。其例不一,正以病機有輕重淺深之異耳。

白話文:

劉宗厚說:帶下這種病症,大多是源於陰虛導致陽氣衰竭,使得身體的營養無法上升,經脈凝滯阻塞,衛氣下陷,精氣積累滯留在下焦奇經的部位,長期累積而形成。它的病因有可能是因為酒醉、飽食、過度房事,或者服用過於燥熱的藥物所導致。也有可能是因為濕痰流注到下焦,或是腎、肝的陰濕過盛,或是因為驚嚇恐懼而導致肝木之氣過於旺盛,壓制脾土,使得濁液向下流失,也可能是因為思慮過度而導致筋脈痿弱,或是其他經絡的濕熱積聚在下腹部而向下流注。這些都是因為氣血虛損,導致營養和衛氣的精華滯留而形成的。

前人對於帶下病症的理論,已經詳細說明了它的病理機制,因此治療並沒有固定的方法。例如,戴人認為帶下病若是兩手的脈象都滑而有力,應該先用宣通痰飲的藥方來化痰,再用導水丸來瀉熱去濕,之後再用淡味的藥劑來滲濕,這是屬於瀉實的方法。如果脈象微細,或是沉緊而澀,按下去感覺空虛,或是洪大而澀,按下去沒有力量,這就是正氣不足,陰虛且體內有寒,此時可以用東垣補陽調經的藥方來治療。丹溪治療濕痰下注的病症,會使用海石、南星、半夏等藥物,並且加上升提的方法。

有時在發散的同時兼顧補益,在補益的同時兼顧利濕,在燥濕的同時兼顧升發,在滋潤的同時兼顧益氣和收澀。治療的方式不只一種,這是因為病情的輕重和深淺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