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塤

《女科經綸》~ 卷七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3)

1. 帶下屬任脈濕熱鬱結不可用辛熱治

劉河間曰:帶下,由下部任脈濕熱甚,津液溢而為帶下也。如以火鍊金,熱極反兼水化。如六月熱極,則物反出液而濕潤,林木流津。故肝熱甚則出泣,心熱則出汗,脾熱則出涎,肺熱則出涕,腎熱則出唾。猶煎湯熱甚則沸溢,及熱氣熏蒸於物而生津也。俗醫治白帶用辛熱藥,病微者或令鬱結開通,流濕潤燥,重者反加病劇。

莫若以辛苦寒藥,按法治之,使微甚者,得鬱結開通,濕去燥除而愈也。

白話文:

劉河間說:白帶這種病症,是由於下半身任脈的濕熱過於嚴重,導致身體的津液外溢而形成的。這就像用火煉金,熱到極點反而會產生水一樣。如同六月天氣熱到極點,東西反而會滲出液體而變得濕潤,樹木也會流出汁液。所以肝熱過盛就會流淚,心熱過盛就會出汗,脾熱過盛就會流口水,肺熱過盛就會流鼻涕,腎熱過盛就會流唾液。就像煎湯時,熱到極點就會沸騰溢出,或是熱氣蒸發到物體上會產生水氣一樣。一般庸醫治療白帶用辛辣溫熱的藥物,病情輕微的或許能使鬱結疏通,讓濕氣排出、乾燥潤澤,但病情嚴重的反而會加重病情。

不如用辛苦寒涼的藥物,按照正確的方法治療,這樣無論病情輕微或嚴重,都能夠使鬱結疏通,濕氣去除、乾燥消除,從而痊癒。

2. 帶下屬任脈經虛濕熱冤結

張潔古曰:帶下證,皆任脈經虛也。赤者熱入小腸,白者熱入大腸,原其本,皆濕熱結於任脈,故津液湧溢,為赤白帶下。本不病結,緣任經脈虛,結熱滯於帶脈,故臍下痛,陰中綿綿而下,此濕熱冤結不散為病也。先以十棗湯下之,後服苦楝丸、大延胡索散,熱去濕除,病自愈矣。

白話文:

張潔古說:帶下這種病症,都是因為任脈經絡虛弱引起的。如果是紅色的分泌物,是因為熱邪進入小腸;如果是白色的分泌物,是因為熱邪進入大腸。追究根本原因,都是因為濕熱積聚在任脈,導致體內津液異常湧出,形成紅帶或白帶。原本這種濕熱並不會形成阻塞,但因為任脈經絡虛弱,導致濕熱之氣停滯在帶脈,所以會出現肚臍下方疼痛,陰道內分泌物持續不斷的流出。這就是濕熱之邪互相糾結,無法散去而造成的疾病。應該先用十棗湯來攻下體內積滯,之後再服用苦楝丸、大延胡索散,等到熱邪散去,濕氣排除,病自然就好了。

3. 帶下屬濁水熱乘太陽經

張戴人曰:有病白帶如水,窈漏中綿綿不絕,臭穢不可近,諸醫皆云積冷,以陽起石、硫黃、薑、附燥補之,汙水轉多。此帶本濁水,熱乘太陽經,寒水不禁故也。經云,少腹冤熱,溲出白液。帶病溶溶然若在水中,故治帶必從濕熱,治宜逐水利小便。夫水自高而趨下,宜先絕其上源,乃湧痰二三升,次用寒涼之劑。

白話文:

張戴人說:有婦女患上白帶,像水一樣,陰道持續不斷地流出,氣味惡臭難聞,其他醫生都說是體內積寒,用陽起石、硫磺、乾薑、附子等溫熱藥來補養,結果分泌物反而更多。這種白帶本來就是混濁的水液,是熱邪侵入太陽經所造成的,寒性藥物無法制止這種情況。就像《黃帝內經》說的,下腹部有鬱熱,就會小便排出白色液體。白帶病發作時,感覺身體好像泡在水中一樣,所以治療白帶必須從濕熱下手,應該用排除水分、利尿的方法。水總是從高處流向低處,應該先截斷它的源頭,於是先讓病人吐出二三升的痰,接著再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

4. 帶下屬中焦濕熱濁氣滲入膀胱

羅周彥曰:帶下者,榮衛滯氣所成也。皆因喜怒憂思,產育房勞,傷其榮衛,或素有濕熱,使濁氣滲入膀胱,故穢白之物,如涕而下流不止,面色無光,腰腿痠疼,精神短少。世徒知中焦之虛寒,不知中焦之濕熱,反用燥熱溫補之劑,偏助心火,心火既盛,陰血漸爍。譬如豬膏,烹之則熔,冷則凝。

中焦濕熱,淫氣不清,則為白帶。所以火升水降,則上熱下寒,下焦虛冷,凝結濁物。若熱氣熏蒸,則為腥腐之氣,安得獨言虛寒乎。法當清上實下,清濁自分;理脾養血,濕熱自解也。

白話文:

羅周彥說:白帶這種情況,是身體的氣血運行不順暢造成的。通常是因為情緒波動(如高興、憤怒、憂愁、思慮過度)、生育、性生活過度等原因,損傷了氣血運行,或是本身體內就有濕熱,導致污濁之氣滲入膀胱,所以才會出現像鼻涕一樣的污穢白色分泌物,不斷流出,臉色黯淡無光,腰腿痠痛,精神不振。世人只知道這是中焦虛寒引起的,卻不知道也有可能是中焦濕熱造成的,反而使用燥熱溫補的藥物,反而助長了心火。心火一旦旺盛,陰血就會逐漸被消耗。就像豬油一樣,加熱就融化,冷卻就會凝固。

中焦如果濕熱,污濁的氣體不能清除,就會形成白帶。所以當火往上升,水往下流,就會造成上熱下寒的狀況,下焦虛冷,凝結成污濁的物質。如果熱氣向上蒸騰,就會形成腥臭腐敗的氣味,怎麼能單純說是虛寒呢?治療方法應該是清除上部的熱,充實下部的虛,讓清澈和污濁的物質分開;調理脾胃,滋養氣血,濕熱自然就會解除。

5. 帶下屬濕熱鬱下焦帶脈

汪石山曰:帶證色有赤白之分,病有氣血之異,與痢相似,盡由中氣虧敗,運動失常,致濕熱鬱結於下焦帶脈之分,滲流而下,故名帶下。治先清濕為主,必須卻厚味,以防濕熱之氣。故丹溪論赤白帶下,由七情內傷,使下元虛憊,致濕熱痰積,乘虛下流。叔和謂崩中日久為白帶。

崩中日久者,下元虛憊之意。治法:羅太無謂十棗湯、神佑丸、玉燭散皆可用。但虛弱者,不可峻攻,丹溪用升提法,真妙諦也。

慎齋按:以上六條,序帶下之屬濕熱為病也。帶下自《聖惠》、元方以下,主於風冷之邪,子和非之,斷為濕熱冤郁,不可作風冷治。故河間、潔古,均從濕熱立論。但濕熱有主於任脈經虛者,有主於熱乘太陽者,有主於中焦濁氣者,有主於下焦鬱滯者。無非明濕熱下乘,有各經不同。總不若子和據經考證帶脈受病原委,為詳悉也。

白話文:

汪石山說:帶下病症的顏色有赤色和白色之分,病因有氣虛和血虛的不同,跟痢疾相似,都是因為中氣虛弱衰敗,運化功能失常,導致濕熱積聚在下焦帶脈的部位,滲漏流下來,所以叫做帶下。治療首先要以清除濕氣為主,必須戒除濃厚的食物,以防止助長濕熱的氣勢。朱丹溪認為赤白帶下,是由於七情內傷,使下元虛弱,導致濕熱痰液積聚,趁著虛弱下流。王叔和認為崩漏病拖久了就會變成白帶。

所謂崩漏拖久了,就是指下元虛弱的意思。治療方法:羅太無說十棗湯、神佑丸、玉燭散都可以使用。但是身體虛弱的人,不能用猛烈的藥攻伐,朱丹溪採用升提的方法,真是奧妙的道理。

慎齋按:以上六條,是說明帶下病是屬於濕熱引起的。帶下病從《聖惠方》、王氏《元方》等書以來,都認為是風寒邪氣所致,張子和反駁了這種說法,斷定是由於濕熱鬱積,不能用治療風寒的方法來治療。所以劉河間、李東垣,都從濕熱的角度來立論。但是濕熱的來源,有的是任脈經虛,有的是熱邪侵犯太陽經,有的是中焦的濁氣,有的是下焦的氣滯。這無非是說明濕熱下行,只是各個經絡不同而已。總之不如張子和根據經典考證帶脈發病的根源,說得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