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塤

《女科經綸》~ 卷七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2)

1. 帶下屬虛寒精氣蘊積而成

李氏曰:帶下有虛寒,帶腥臭者,因小水淋瀝不已,或崩中暴下,或產後去血過多,以致陰虧陽竭,榮氣不升,經脈凝泣,衛氣下陷,精氣累滯下焦,蘊積而成,白滑如涕,下流腥臭者,黃耆建中湯去桂,加當歸

白話文:

李氏說:帶下有虛寒,帶腥臭者,是因小便淋瀝不止,或崩潰中突然下血,或產後失血過多,導致陰虛陽竭,榮氣不升,經脈凝結,衛氣下陷,精氣積滯在下焦,蘊積而成,白滑如鼻涕,流出時腥臭者,可用黃耆建中湯去除桂枝,加入當歸。

慎齋按:以上六條,序婦人帶下屬風冷寒邪為病也。婦人帶下,不止風冷邪干。自《聖惠方》以風冷入脬絡立論,巢氏以下諸家,遂無異議。豈知病邪之感不一,故以張子和濕熱之論序後,當令濕熱諸論參治,庶無偏失也。

白話文:

慎齋按:以上六條,都把婦女帶下病因歸結為風寒邪氣侵襲所致。婦女帶下,不僅是風寒邪氣侵襲所致。自《聖惠方》提出風寒邪氣侵襲脬絡的論點以來,巢氏以下諸家,都隨聲附和,沒有異議。難道不知道病邪感染的方式不只一種嗎?所以,以張和的濕熱之論排在後面,應該把濕熱諸論一併參照治療,纔不會偏失。

2. 室女帶下有三病所致

《產寶百問》曰:未嫁女子有三病,何也?曰:女子一病經水初下,陰中必熱,或當風臥,或乘涼飲冷;二病太衝脈盛則內熱,以冷水澆洗之;三病或見丹下驚怖,或因鬱怒悲哀之氣擊搏。三者一有所犯,後必有帶下之疾。

白話文:

《產寶百問》中說:未出嫁的女子會患有三種疾病,這是為什麼呢?他說:第一種疾病是經水剛下,陰部一定會發熱,有的人在這種情況下,會對著風睡覺,或喝冰涼的東西。第二種疾病是太衝脈旺盛,因而會感到內熱,於是有人就用冷水澆洗。第三種疾病是,有些人看到血就驚慌害怕,有些人因為鬱怒悲哀,導致氣血上沖。這三種疾病,只要犯了其中一種,以後一定會患有帶下病。

3. 婦人帶下分三證所感俱屬風冷客邪

婁全善曰:未嫁之女,月經初下,止而即浴以冷水,或熱而當風,此室女病帶下之由也。有家之婦,陰陽過多,即傷胞絡,風邪乘虛而入,胞絡觸冷,遂成穢液,與血水相混而下也。產後帶下,由亡血過多則氣脫,傷動胞絡,玉門未閉,外風襲體虛,風冷乘之,冷與熱搏,則成液而下。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室女與婦人帶下之病,所感有三證之分,不外風冷客邪之傷也。

4. 帶下屬濕熱冤郁不可主風冷論

張子和曰:婦人帶下,《聖惠方》與巢氏二家之說皆非也。夫治病,當先識經絡。人身大經有十二,奇經有八脈。十二經與八脈,通身往來,經絡共二十道,上下流走環周,晝夜不息。然此十二經上下周流者,止十九道耳。唯帶脈起少腹季脅之端,乃章門穴也。環周一身,絡腰而過,如束帶之於身。

白話文:

張子和說:婦女白帶下,《聖惠方》和巢氏的說法都不是。要治病,首先要了解經絡。人體有大經十二條,奇經有八脈。十二經和八脈在全身往來通行,經絡共有二十條,上下流走環繞,晝夜不止。然而,這十二條經絡上下週流的,只有十九條。只有帶脈起於小腹季脅的端部,就是章門穴。環繞周身,經過腰部,就像束縛在身上的腰帶。

《難經》云,帶之為病,溶溶如坐水中。衝任者,是經脈之海也,循腹脅,夾臍旁,傳流於氣衝,屬於帶脈,絡於督脈。督脈者,起於關元穴。任脈者,女子養胎孕之所。督脈乃是督領婦人經脈之海也。衝任督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歧,皆絡於帶脈。衝任督三脈,皆統於篡戶,循陰器,行廷孔、溺孔上端。

白話文:

《難經》中說道,帶脈的病症,就像是坐在水中一樣,感到濕淋淋。衝脈和任脈,是經脈的海洋,在腹部和兩脅的側面運行,經過臍旁,跟著氣衝而流傳,與帶脈相連,最後連接督脈。督脈,起於關元穴;任脈,是女性孕育胎兒的場所。督脈是督領婦女經脈的海洋。衝脈、任脈和督脈,三條經脈共同起源,但是運行路線不同,有相同來源但是分為三條不同的分支,最後都連接於帶脈。衝脈、任脈和督脈三條經脈,都統領著篡戶,循著陰器運行,經過廷孔往上端,再到溺孔。

衝任督三脈,以帶脈束之。因余經上下往來,遺熱於帶脈之間,客熱所郁,熱者血也,血積多日不流,從金之化而為白,乘少腹冤熱,白物滿溢,隨溲而下,綿綿不絕,是為白帶。多不痛,或有痛者,因壅礙而成也。經曰,少腹冤熱,溲出白液,冤者屈滯也,病非本經,為他經冤鬱而成此疾。

白話文:

衝脈、任脈和督脈這三條經脈,由帶脈束狀帶狀包裹著。由於其他經絡上下的往來,遺留熱量在帶脈之間,外來熱邪鬱積,熱邪就是血液,血液積聚多日不流通,受金氣的變化而變為白色,乘著少腹冤滯的熱氣,白色的液體滿溢,隨著小便一起排下,連續不斷,這就是白帶。白帶多不引起疼痛,或者有疼痛,是因為鬱積阻礙而引起的。經典說到,少腹冤熱,小便排出的為白色液體,冤是指屈曲阻滯,本病不屬於本經,是由其他經絡鬱積而引起的疾病。

皆從濕熱治之。遺熱於小腸,從金化而為白,與治痢同法。赤白痢,乃邪熱傳於大腸。赤白帶,邪熱傳於小腸。故治二證,不可驟用峻熱藥燥之,燥之則內水涸,內水涸則必煩渴,煩渴則小便不利,則足腫面浮,漸至不起。治法:先以導水、禹功瀉之,次以淡劑降心火,益腎水,下小溲,利水道,則愈矣。

白話文:

皆從濕熱治理。濕熱遺留於小腸,因金而變化為白色,與治療腹瀉一樣的方法。赤白痢疾,是邪熱傳到至大腸。赤白帶下,是邪熱傳到至小腸。所以治療這兩種疾病,不能驟然使用峻熱乾燥的藥物,乾燥則體內水分枯竭,體內水分枯竭則必定煩渴,煩渴則小便不利,就會足腫面浮,漸至不起。治療方法:先用導水藥、禹功散瀉下,然後用清淡的藥物來降低心火,增益腎水,使小便通暢,水道利暢,那麼疾病就會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