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經綸》~ 卷七 (9)
卷七 (9)
1. 虛寒崩漏用伏龍肝散論
武叔卿曰:伏龍肝散,治勞傷衝任脈虛,非時崩下,或如豆汁,或成血片,或五色相雜,或赤白相兼,臍腹冷痛,經久未止,令人黃瘦,口乾,飲食減少,四肢無力,虛煩驚悸。夫五色者,五臟之色,崩久則五臟氣陷,血不能化,故五色見焉。蓋血生於氣,而化於中焦,氣生於下元,而培於脾胃。
白話文:
武叔卿說:伏龍肝散,治療勞傷衝任脈虛,非時崩下,或如豆汁,或成血片,或五色相雜,或赤白相兼,臍腹冷痛,經久未止,令人黃瘦,口乾,飲食減少,四肢無力,虛煩驚悸。五色者,五臟之色,崩久則五臟氣陷,血不能化,故五色見焉。血生於氣,而化於中焦,氣生於下元,而培於脾胃。
如臍腹疼痛者,下元氣寒也,以艾葉溫之。黃瘦食減無力者,中焦之寒也,以乾薑暖之。伏龍肝有火土相生之妙,君以川芎,有扶肝行濁之能,肉桂、甘草和榮衛而通調血脈,麥冬、熟地益金水而治虛煩口乾,石脂、當歸補血以固脫。通之、澀之、溫之、濡之,誠治久脫臟寒之良方也。
白話文:
如果肚臍和腹部疼痛,這是身體元氣寒冷導致的,可以用艾葉來溫暖它。如果身體發黃消瘦,食慾減退,沒有力氣,這是中焦寒冷導致的,可以用乾薑來溫暖它。伏龍肝具有火土相生的功效,君以川芎具有扶肝行濁的功效,肉桂和甘草可以和榮衛而通調血脈,麥冬和熟地可以益金水而治療虛煩口乾,石脂和當歸可以補血以固脫。通之、澀之、溫之、濡之,這確實是治療久脫臟寒的良方。
2. 勞傷崩漏用當歸芍藥湯論
武叔卿曰:當歸芍藥湯,治婦人經脈漏下不止,其色鮮紅,先因勞役,脾胃虛弱,氣短氣逆,自汗不止,身熱悶亂,惡見飲食,四肢倦怠,大便時溏。東垣制此方一服後,諸證悉去。大抵因勞役下血,若拘血熱之說,用四物加黃芩則不愈矣。蓋血虛須兼補氣,譬之血猶水也,氣猶堤也,堤堅則水不橫決,氣固則血不妄行,自然之理也。黃耆最多,白朮次之,四物兼生熟地,以陳皮、甘草、柴胡佐之。
俗醫不達此理,專用涼藥,不知涼藥傷胃,服久則正氣愈弱,血安得固,故特表而出之。
白話文:
武叔卿說:當歸芍藥湯,治療婦女經脈漏下不止,血色鮮紅,起因是勞役過度,脾胃虛弱,氣短氣逆,自汗不止,身熱悶亂,厭惡飲食,四肢倦怠,大便時溏。東垣製定的這個方劑服後,各種證狀全消。一般勞役導致下血,如果拘泥於血熱的說法,使用四物加上黃芩,反而不治。因為血虛需要兼顧補氣,好比血是水,氣是堤壩,堤壩堅固,水就不會橫流;氣固攝,血就不會妄行,這是自然之理。黃耆的劑量最多,白朮次之,四物兼用生熟地,佐以陳皮、甘草、柴胡。
3. 氣陷崩漏用益胃升陽湯論
武叔卿曰:東垣云,血脫益氣,古法也。先補胃氣,以助生長,故曰陽生陰長。諸甘藥為之先務,舉世皆以為補氣,殊不知甘能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理也,故先理胃氣。人之一身,內谷為寶,補中益氣方加神麯、黃芩,名益胃升陽湯,以起婦人崩血之屬氣下陷者。
白話文:
武叔卿說:像李東垣說的,益氣使血能固着,是古代的一種治療方法。先補胃氣,以促進生長,所以說陽生陰長。各種甘味藥物作為首要任務,大家都認為是補氣,殊不知甘味能生血,這是陽生陰長原理,所以要先調理胃氣。人一身中,五穀為寶,補中益氣湯加神曲、黃芩,名為益胃升陽湯,以治療婦人崩血諸症。
4. 火鬱崩漏用升陽除濕湯論
武叔卿曰:升陽除濕湯,治女子漏下惡血,或暴崩不止。夫土陷則濕,故怠惰嗜臥。木鬱則熱,故氣上衝。緩為濕之微,弦為木之象,鬱而不伸則熱,此心火乘脾也。脈之洪大者,火在下也。胞絡為相火,寄於命門,為多血之經。病從火,心火以藏德為神,相火聽命於心。三焦主氣,胞絡主血,故血分之火專主胞絡,氣分之火專主三焦。
白話文:
武叔卿說:升陽除濕湯,用來醫治女子漏下惡血,或者突然發作的崩漏不止。因為土陷就會濕,所以才懶惰喜睡。木鬱就會熱,所以氣往上衝。緩脈是濕的徵兆,弦脈是木的象徵,鬱而不伸就會熱,這是心火乘脾的緣故。脈洪大的是,火在下焦。胞絡是相火,寄於命門,是多血的經絡。疾病從火而起,心火以藏德為神,相火聽命於心。三焦主氣,胞絡主血,所以血分之火專主胞絡,氣分之火專主三焦。
鬱則火不得遂炎上之性,迫於血分,故陰絡傷也。方以蒼朮、升麻,發太陽陽明之濕;柴胡、防風,達厥陰少陽之木;羌活、藁本,以升舉少陰太陽下部之郁,所謂下者舉之也。但升散之物,過則耗氣而傷金,故又以黃耆保肺,當歸引血,使各有所歸。甘草和氣,蔓荊涼血。
此四種者,又制亢害之法也。
白話文:
鬱積之氣,會使火氣無法向上燃燒,並迫入血液之中,因此損傷了陰絡。使用蒼朮、升麻,以發散太陽陽明的濕氣;柴胡、防風,以通達厥陰少陽的條達;羌活、藁本,以提升少陰太陽下部的鬱氣,所謂「下者舉之」之法。然而,升舉、通散藥物若使用過多,則會耗損氣血而傷及肺金,因此需要使用黃耆以保護肺臟,當歸引導血液,使各種氣血各歸其位。甘草調和氣血,蔓荊清涼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