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塤

《女科經綸》~ 卷七 (4)

回本書目錄

卷七 (4)

1. 崩漏屬脾胃虛火乘心包

李東垣曰:女子漏下惡血,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漿之物。皆由飲食不節,或勞傷形體,或心氣不足,致令心火乘脾,脾土受邪。夫脾土滋榮周身者也,心生血,血主脈,二者受邪,病皆在脈。脈,血之府也。心,脈之神也。心不主令,包絡代之。心系者,包絡命門之脈也,主月事生孕。

因脾胃虛,而心包乘之,故漏下血水不止,當除濕去熱,用升陽除濕湯。此藥乃從權衡之法,以風藥勝濕,為胃氣下陷而迫於下,以救其血之暴崩也。若病愈,經血惡物已盡,主病雖除,後必須以黃耆、人參、甘草、當歸之類,數服以補之。若經血惡物下之不絕,尤宜救根本,當益脾胃,退心火之亢甚,是治其根蒂也。

白話文:

李東垣說:女子出現漏下惡血,或突然大量出血不止,而且常排出像水一樣的液體,多半是因為飲食不節制,或過度勞累,或心氣不足,導致心火侵犯脾胃,使脾土受到邪氣的影響。脾土是滋養全身的,心臟產生血液,血液運行在脈絡中,心和脾如果都受邪氣影響,病變就會在脈絡中顯現。脈絡是血液儲藏的地方,心臟是脈絡的主宰。心臟功能失常時,心包會代替它執行功能。心系,也就是心包和命門的脈絡,主管月經和生育。

因為脾胃虛弱,心包功能受到影響,所以才會漏下血水不止,這時應該要去除濕氣和熱氣,可以使用升陽除濕湯。這個藥方是權宜之計,用能發散的藥來去除濕氣,針對的是胃氣下陷導致出血,以此來止住突然大量出血的情況。如果病況好轉,經血和惡露都排乾淨了,雖然主要病因已經解除,之後還是要服用黃耆、人參、甘草、當歸等藥材,多吃幾次來補養身體。如果經血和惡露還是持續不斷,更應該從根本治療,要補益脾胃,消除過於旺盛的心火,這才是治本的方法。

2. 崩漏屬心火亢甚肝實不納血

虞天民曰:婦人崩漏不止,先因心火亢甚,於是血脈泛溢,以致肝實而不納血,出納之道遂廢。經曰,子能令母實,是肝腎之相火,挾心火之勢,從而相煽,所以月水錯經妄行無時而泛溢也。若不早治,漸而崩中,甚則為血枯發熱勞極證,不可治矣。

慎齋按:以上八條,序崩漏之屬火熱為病也。血崩漏下,《內經》、《運氣》均主於火,然火亦有虛實之分。唯子和、學士、海藏三家,則以陽邪有餘立論,故有不可作寒冷治法之說。至潔古、東垣,雖言包絡相火,心火乘脾,而曰真陰虛、曰脾胃虛,則又不可純以火熱為治矣。玄臺、天民亦從張、李,以發明其未盡。

臨是證者,毋竟從火治,必兼潔古、東垣之論,為不易也。

白話文:

虞天民說:婦女崩漏不止,起初是因為心火太旺盛,導致血液流出脈外,進而使肝臟功能失常而無法固攝血液,使得血液的正常出入機制失靈。就像《黃帝內經》所說的,子能使母實,這裡指的是肝腎的相火,夾帶心火的勢頭,互相煽動,所以月經才會錯亂、不按時而過度流失。如果不儘早治療,逐漸發展成崩中,嚴重的話就會成為血枯發熱、勞損到極點的重症,那就無法醫治了。

慎齋按:以上八條,說明崩漏這種疾病是屬於火熱所導致的病症。《黃帝內經》、《運氣》等醫學典籍都認為血崩、漏下是由於火熱引起的,然而火熱也有虛實之分。只有子和、學士、海藏這三位醫家,是以陽邪過盛來立論的,所以才有不能用寒涼藥物治療的說法。至於潔古、東垣,雖然提到包絡相火、心火侵擾脾臟等,但又說是真陰虛、脾胃虛,所以也不能單純用清熱降火的方法來治療。玄臺、天民也承襲了張元素、李杲的觀點,用來闡發他們未盡之意。

遇到這種病症,千萬不要一味地用清熱瀉火的方法治療,必須同時參考潔古、東垣的觀點,這樣才能穩妥。

3. 血崩屬寒在下焦

陳良甫曰:婦人衝任二脈,為經脈之海,外循經絡,內榮臟腑。若陰陽和平,則經下依時。如勞傷不能約制,忽然暴下,甚則昏悶。若寸脈微遲,為寒在上焦,則吐血衄血。尺脈微遲,為寒在下焦,則崩血便血,法當調補脾胃為主。

白話文:

陳良甫說:婦女的衝脈和任脈,是經脈的匯集處,它們在體外運行於經絡,在體內滋養臟腑。如果陰陽平衡,月經就會按時來潮。如果因為過勞損傷而無法約束經脈,就會突然大量出血,嚴重時甚至會昏厥。如果寸脈微弱遲緩,代表寒氣在上焦,就會發生吐血或流鼻血的狀況。如果尺脈微弱遲緩,代表寒氣在下焦,就會出現血崩或便血的情況,治療方法應以調理補養脾胃為主。

4. 崩漏日久化寒主升舉論

李東垣曰:聖人治病,必本四時升降浮沉之理。經漏不止,是前陰之氣血以下脫。水瀉不止,是後陰之氣血又下陷。後陰者,主有形之物。前陰者,精氣之門戶。前後二陰俱下,是病人周身之氣,常行秋冬之令,主肅殺收藏。人身中陽氣升浮,穀氣上行,則陽生陰長,春夏是也。

既病則周身氣血皆不生長,穀氣不升,前雖屬熱,下焦久脫,已化為寒,久沉久降,寒濕大勝,當急救之。瀉寒以熱,除濕以燥,大升大舉,以助生長,補養氣血,不致偏枯。聖人立治法云:濕氣大勝,以所勝助之,用風木上升是也。經云,風勝濕,是以所勝平之,當和調胃氣而滋元氣。

如不止,用風藥以勝濕,此之謂也。

白話文:

李東垣說:聖人治療疾病,一定會根據四季的升降浮沉道理。月經出血不止,是因為前陰的氣血向下脫落。腹瀉不止,是因為後陰的氣血又向下陷落。後陰主要掌管有形的物質,前陰則是精氣出入的門戶。前後二陰的氣血都往下,代表病人全身的氣,經常處於秋冬的狀態,主肅殺和收藏。人體內的陽氣上升,穀氣向上運行,這樣陽氣才能生長,陰氣才會滋長,這就像春夏的狀態。

如果生病了,全身的氣血都無法生長,穀氣也無法上升,即使一開始是熱性體質,但下焦長期脫落,也已經轉化為寒性,長久的沉降,寒濕之氣就會變得非常旺盛,這時就必須趕快救治。要用熱藥來驅散寒氣,用燥藥來去除濕氣,大力的升舉陽氣,幫助氣血生長,補養氣血,才不會導致身體偏衰。聖人確立的治療原則說:濕氣太過旺盛,就要用能克制它的屬性來幫助,也就是用風木之氣來上升。經典上說,風可以勝過濕氣,所以要用能克制它的方法來調和,應該調理好胃氣,並滋養元氣。

如果還不能止住病情,就要用風藥來戰勝濕氣,這就是所謂的治療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