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印禪師

《女科秘旨》~ 卷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六 (4)

1. 滋榮益氣扶正湯

人參,熟地(各二錢),黃耆,白朮,川芎,麥冬,麻黃根(各一錢),當歸(三錢),陳皮(四分),炙甘草(五分),日間煎服。夜間兼服六味地黃丸。清湯下。

白話文:

  • 人參、熟地黃(各二錢)* 黃耆、白朮、川芎、麥冬、麻黃根(各一錢)* 當歸(三錢)* 陳皮(四分)

  • 炙甘草(五分)白天服用煎好的湯藥,晚上再服用六味地黃丸。服用時將藥物以清湯送服即可。

(〔吳按〕麻黃根雖散中有收。又能止汗。究系猛藥。不宜重用。以他藥代之便妥。)

產後寒熱往來。頭痛無汗。類瘧。

白話文:

(〔吳氏注釋〕麻黃根雖然有發散的作用,但也有收斂的作用,還可以止汗。但畢竟是一種猛烈的藥物,不宜大量使用。用其他藥物代替,比較妥當。)

2. 加減養胃湯

冬白朮,甘草,藿香(各四分),白茯苓,川芎,陳皮(各一錢),半夏(八分),當歸(三錢),人參(一錢五分),薑(一片),如有痰加竹瀝。薑汁。半夏曲。如質弱兼服河車丸。若久瘧無汗不愈。兼服參朮膏。

白話文:

冬蟲夏草、甘草、藿香(各四分)、白茯苓、川芎、陳皮(各一錢)、半夏(八分)、當歸(三錢)、人參(一錢五分)、生薑(一片),如果有痰則加入竹瀝、薑汁、半夏曲。如果體質虛弱,可以同時服用河車丸。如果患有久瘧沒有出汗而無法痊癒,可以同時服用參朮膏。

3. 產後類傷寒二陽症

產後七日內。發熱。頭痛。惡寒。毋專論為傷寒太陽症。發熱頭疼。脅痛。毋專論為傷寒少陽症。二者皆由氣血兩虛。陰陽不和而類外感。治者慎勿輕產後。執偏門。而用麻黃以治類太陽症。又勿用柴胡湯以治類少陽症。且產婦血脫之後。而重發汗。則虛虛之禍。有不可勝言者。

白話文:

產後七天內,出現發熱、頭痛、惡寒的症狀,不要專門認為是傷寒太陽症。出現發熱、頭痛、脅痛的症狀,也不要專門認為是傷寒少陽症。這兩種情況都是由氣血兩虛、陰陽不和而引起的,類似於外感引起的疾病。治療時,切記不要輕視產後的身體狀況,執著於偏門療法,使用麻黃治療類太陽症,也不要使用柴胡湯治療類少陽症。另外,產婦在失血之後,如果再大量出汗,那麼虛弱的狀況將會更加嚴重,不可勝言。

昔仲景云。亡血家不可發汗。丹溪云。產後切不可發表。二先生非謂產婦真無傷寒之病也。非謂麻黃。柴胡。方之不對症也。誠恐後學業偏門而輕產後。執成方以發表耳。雖明知產後真感風寒。其生化湯內芎薑亦能散之。又內經云。西北之氣散而發之。東南之氣收而溫之。所謂病同而治異也。

白話文:

從前仲景說過:失血過多的人家裡,不能發汗治療。丹溪也說過:產後不能發表治療。這兩位先生並不是說,產婦真的不會得傷寒病。也不是說,麻黃、柴胡這些方劑不對症。而是擔心後人學偏了門路,而輕視了產後發汗的禁忌,執意用成方來發汗。即使知道產後真的感受了風寒,生化湯裡面的芎薑也能起到祛散的作用。還有《內經》說過:西北之氣應當發散,而東南之氣應當溫補。這是說,同樣的疾病,治療方法卻不同。

其經意謂東南人柔弱。而西北之人強盛,患病有異也。惟產後虛勞。治法不分南北。概用甘溫以大補。少佐散劑。雖有他症。以末治之。又不可拘執以誤人。

(〔吳按〕經云二陽之病發心脾。乃指內傷。亦有發熱惡寒。不可混入外感。況產後耶學者當細心講究。)

白話文:

這篇古文的內容是在講東南人體質柔弱,西北人體質強盛,所以患病的情況也有所不同。但產後虛勞的病症,不分南北,都應該用甘溫的藥物來大補,並且少用一些散劑。即使有其他症狀,也要用本病的藥物來治療。千萬不可拘泥於古人的說法,而誤診誤治。

4. 加味生化湯

川芎(一錢五分),當歸(三錢),甘草,薑炭,羌活,防風(各四分),桃仁(十粒),服二帖。如無塊痛。去桃仁。若二帖後。頭疼。身熱不除。加白芷(八分),細辛(二分),若發熱不止。頭疼如破。加蓮鬚。蔥頭(五個),若虛甚加人參(二三錢)

白話文:

川芎(七點五克)當歸(十五克)甘草、薑炭、羌活、防風(各兩公克)桃仁(十粒),服用兩劑。如果沒有塊狀疼痛,就去除桃仁。如果服用兩劑後,頭痛、發熱的症狀沒有消除,就加入白芷(四公克)細辛(一公克),如果發熱不止,頭痛好像要裂開,就加入蓮鬚、蔥頭(五個),如果體虛得很嚴重,就加入人參(十至十五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