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秘旨》~ 卷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4)

1.

痢下黃水,乃土色,此脾氣下陷,當升補中氣。 兼青黃色,乃木剋土,泄肝補脾。 黃兼白,此子令母虛,宜補脾胃。 黃兼黑,此水侮土,必溫補脾胃。 黃兼赤色,當補母益子,宜補中益氣。 至於腸胃虛弱,風寒客之,須胃風湯;或胎不安,急補胃自安。 凡安胎之藥,臨病制宜,不拘膠艾之類。

白話文:

拉肚子排出黃色水狀物,這是土的顏色,表示脾氣虛弱下陷,應當提升並補養中氣。如果黃色中帶有青色,這是木剋土的現象,要疏泄肝氣、補養脾氣。如果黃色中帶有白色,這是子病拖累母體虛弱,應當補養脾胃。如果黃色中帶有黑色,這是水來侵犯土,必須溫暖並補養脾胃。如果黃色中帶有紅色,應當補養母親以幫助孩子,適合用補中益氣的藥方。至於腸胃虛弱,又被風寒侵襲,則要用胃風湯來治療。或者因為胎兒不穩,緊急補養胃氣,自然會安定。凡是安胎的藥,要根據病情來調配,不一定侷限於阿膠、艾葉之類的藥材。

2. 歸芍湯

當歸,白芍(各二錢),黃芩(八分),白朮(三錢),川芎(三錢),澤瀉(一錢五分),水煎服。

凡胎前痢。宜用黃芩。黃連。白芍。炙草。橘紅。紅曲。枳殼。蓮肉。略用升麻。未滿七月。勿用滑石。如症急必須用者。不拘此例。

白話文:

當歸和白芍各用二錢,黃芩用八分,白朮和川芎各用三錢,澤瀉用一錢五分,加水煎煮後服用。

凡是懷孕期間發生的痢疾,適合使用黃芩、黃連、白芍、炙甘草、橘紅、紅麴、枳殼、蓮子肉等藥材,並稍微使用升麻。懷孕未滿七個月,不要使用滑石。如果病情緊急必須使用,就不必拘泥這個規則。

3. 瘧疾

妊娠患瘧,多傷乎胎,宜早治。若系飲食停滯,宜用六君子湯,加桔梗、蒼朮、藿香;外邪多而飲食少,用藿香正氣散;外邪少而飲食多,用人參養胃湯;勞傷元氣,用補中益氣湯;鬱怒所傷,用小柴胡兼歸脾湯。若木旺侮於土,久而不愈,用六君子湯,佐以安胎藥,仍參三陽三陰而治之。

白話文:

孕婦懷孕期間如果得了瘧疾,大多會傷害到胎兒,應該及早治療。如果是由於飲食停滯造成的,適合使用六君子湯,並加入桔梗、蒼朮、藿香。如果外感邪氣較多而飲食較少,可以使用藿香正氣散。如果外感邪氣較少而飲食較多,可以使用人參養胃湯。如果因勞累損傷元氣,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因情緒鬱悶或憤怒所傷,可以使用小柴胡湯搭配歸脾湯。如果肝木過旺而剋制脾土,導致瘧疾久久不癒,可以使用六君子湯,並佐以安胎藥,同時參照三陽三陰的病理來進行治療。

4. 單氏治胎前患瘧方。

半夏(七分),草果,青皮(各五分),烏梅(一個),人參,黃芩(各一錢),白朮,當歸(各二錢),紫蘇,甘草(各四分),藿香(五分),姜引。

白話文:

單氏治療孕婦孕前罹患瘧疾的藥方:

半夏七分,草果、青皮各五分,烏梅一顆,人參、黃芩各一錢,白朮、當歸各二錢,紫蘇、甘草各四分,藿香五分,用生薑引藥。

5. 煩渴

心脾二經,氣行口舌。孕婦臟腑氣虛,榮衛不理,陰陽隔絕,熱乘於心脾,津液枯少,故令煩躁而口乾也。

若胃經實火,竹葉石膏湯;胃經虛熱,人參黃耆散;胃經氣虛,補中益氣湯;肺經虛熱,紫蘇飲;肝經火動,加味逍遙散;腎經火動,加味地黃丸。

孕婦煩熱,兼咽間作痛,用知母散,加山梔。

白話文:

煩渴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心經和脾經的氣運行到口舌部位出現問題。孕婦如果臟腑的氣虛弱,導致身體的營養和防禦功能失調,陰陽之氣無法順利交流,熱邪就會侵擾心經和脾經,使得體內的津液不足,因此產生煩躁口渴的症狀。

如果是因為胃經有實火,可以用竹葉石膏湯來治療;若是胃經虛熱,則可用人參黃耆散;如果胃經是氣虛,則用補中益氣湯;肺經虛熱,可用紫蘇飲;肝經有火氣,可用加味逍遙散;腎經火氣旺盛,可用加味地黃丸。孕婦如果感到煩熱,同時喉嚨疼痛,可以用知母散,再加山梔子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