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印禪師

《女科秘旨》~

回本書目錄

1. 卷三

2. 子懸

胎氣不和。濁氣舉胎。而上湊。胸腹脹滿。謂之子懸。然必面不赤。目不青者方是。不然則胎壞矣。

白話文:

懷孕時,胎氣運行不順暢,導致身體內的濁氣將胎兒往上頂,向上衝到胸腹部位,造成胸腹脹滿的現象,這就稱為「子懸」。但必須要注意的是,如果孕婦的臉色不是紅潤、眼睛不是青色,才可以判斷為子懸。如果臉色發紅、眼睛發青,那就代表胎兒的情況已經不好了。

3. 紫蘇飲

蘇葉(八分),人參,大腹皮,川芎,白芍,陳皮(去白),甘草(各一錢),當歸(酒浸二錢),姜(三片),蔥白(一根),空心服。此症挾氣者多。非紫蘇。腹皮。陳皮。川芎。無以疏其氣。非當歸。白芍。無以利其血。氣利血流而胎自下矣。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用人參、甘草補之。一補一瀉。推陳而致新也。

白話文:

紫蘇葉(八分),人參,大腹皮,川芎,白芍,陳皮(去掉白色內膜),甘草(各一錢),當歸(用酒浸泡過,二錢),生薑(三片),蔥白(一根),在空腹時服用。這種情況多半是夾雜著氣滯的現象。如果沒有紫蘇葉、大腹皮、陳皮、川芎,就無法疏導體內的氣。如果沒有當歸、白芍,就無法疏通體內的血。氣順暢了,血流通了,胎兒自然就會順利產下。邪氣侵襲身體,通常是因為身體的氣比較虛弱,所以用人參、甘草來補氣。一個是補,一個是瀉,這樣可以把舊的排除,讓新的產生。

4. 單氏子懸方

人參(一錢),白朮,當歸(各二錢),黃芩,川芎(各八分),紫蘇,陳皮,砂仁,甘草(各四分),如有氣加木香(三分),姜水煎。

子懸症。雖以紫蘇飲主之。若飲食不甘。兼以四君子。若內熱晡熱。兼以逍遙散。若胃火所致。則用四君子湯。加黃芩。枳殼。柴胡。梔子。若脾郁所致。則用歸脾湯。加柴胡。枳殼。

白話文:

單氏子懸方

人參(3.75克),白朮、當歸(各7.5克),黃芩、川芎(各3克),紫蘇、陳皮、砂仁、甘草(各1.5克),如果有氣滯的現象,可以加入木香(1.1克),用薑水煎煮。

關於子懸症(孕婦妊娠期間的腹痛),雖然一般以紫蘇飲作為主要治療方法,但如果孕婦飲食不佳,可以同時服用四君子湯。如果孕婦有內熱或下午發熱的現象,可以同時服用逍遙散。如果是因為胃火引起的,就用四君子湯,再加上黃芩、枳殼、柴胡、梔子。如果是因為脾氣鬱結引起的,就用歸脾湯,再加上柴胡、枳殼。

5. 子煩

心中煩懣不寧者是也。責之心虛有火。簡易方以竹葉湯主之。若左手寸脈微弱。則服柏子養心丸。或調補心丹。臨臥服。

白話文:

指心中煩躁鬱悶、無法安寧的狀況。這種情況的原因多半是心臟虛弱,體內又帶有火氣。簡單的治療方法可以服用竹葉湯。如果左手寸脈(把脈時的一個位置)摸起來微弱無力,則可以服用柏子養心丸,或是調補心丹,在睡前服用。

6. 竹葉湯

白茯苓(二錢),防風(八分),麥冬,黃芩(各一錢),竹葉(九片),心驚膽怯。煩悶不安。

白話文:

白茯苓二錢、防風八分、麥門冬和黃芩各一錢,竹葉九片,這個方子是用來處理心驚膽怯、煩悶不安的狀況。

7. 單氏竹葉安胎散

人參,棗仁(各一錢),白朮,當歸(各二錢),黃芩,遠志(各八分),川芎(七分),懷生地(一錢五分),竹葉(十片),陳皮(三分),麥冬(一錢),甘草(四分),薑棗引。如煩渴加竹茹一丸。有痰加竹瀝。薑汁。虛多用人參。脾常瀉。減去生地。麥冬。棗仁。

夫人肺臟寒而熱乘於心。則令心煩。停痰積飲。在心胸之間。或衝於心。亦令心煩。若熱而煩者。但熱而已。若有痰飲而煩者。嘔吐涎沫。惡聞食氣。煩躁不安也。治內熱用竹葉湯。痰滯用二陳湯。加白朮。黃芩。枳殼。氣滯用紫蘇飲。氣鬱用分氣飲。加川芎。脾胃虛用六君子湯。

加紫蘇。山梔。再人足太陰脾經之氣。通於口。手少陰心經之氣。通於舌。若孕婦臟腑氣虛。榮衛不理。陰陽隔絕。熱乘於心脾。津液枯少。故心煩而口乾也。若系胃經實火。竹葉石膏湯。系胃經虛火。人參黃耆散。系胃經虛。補中益氣湯。系脾氣鬱結。加味歸脾湯。系肺經虛熱。

紫蘇飲。系肝經火動。加味逍遙散。系腎經火動。加味地黃丸。

(〔吳按〕煩輕躁重。躁為陰虛。陽無所附。虛陽外越。孤陰失守。久則暴脫。經云陰虛無驟補法。計在潛陽。此至精微之旨也。)

白話文:

單氏竹葉安胎散

配方包含:人參、酸棗仁(各3.75克),白朮、當歸(各7.5克),黃芩、遠志(各3克),川芎(2.625克),懷生地(5.625克),竹葉(十片),陳皮(1.125克),麥冬(3.75克),甘草(1.5克),並用薑和紅棗煎湯引藥。如果感到口渴,可以加入竹茹一丸。如果痰多,可以加入竹瀝和薑汁。如果體虛嚴重,可以多用人參。如果脾胃經常腹瀉,則減少生地、麥冬和酸棗仁的用量。

婦女若肺臟受寒,熱邪就會侵犯心臟,導致心煩。如果體內有痰液積聚或飲邪停留在心胸之間,甚至衝擊心臟,也會造成心煩。如果因熱引起心煩,就只是單純的發熱。如果因痰飲引起心煩,則會出現噁心、嘔吐痰液、不喜歡聞到食物氣味、煩躁不安等症狀。治療內熱可以用竹葉湯,治療痰滯可以用二陳湯,並加入白朮、黃芩、枳殼。治療氣滯可以用紫蘇飲,治療氣鬱可以用分氣飲,並加入川芎。治療脾胃虛弱可以用六君子湯。

加入紫蘇、山梔子,可以幫助脾經的氣運行。要知道,足太陰脾經的氣通往口,手少陰心經的氣通往舌頭。如果孕婦的臟腑氣虛,導致身體內部機能失調,陰陽不協調,熱邪就會侵犯心脾,消耗體內的津液,因此會出現心煩口渴的症狀。如果屬於胃經實火,可以用竹葉石膏湯;如果屬於胃經虛火,可以用人參黃耆散;如果屬於胃經虛弱,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如果屬於脾氣鬱結,可以用加味歸脾湯;如果屬於肺經虛熱,可以用紫蘇飲;如果屬於肝經火動,可以用加味逍遙散;如果屬於腎經火動,可以用加味地黃丸。

(吳氏按:心煩較輕,躁動較重,躁動屬於陰虛,陽氣沒有依附,虛陽外散,陰液流失,久了就會突然虛脫。古書說陰虛不能驟然進補,重點在於潛藏陽氣,這是最精微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