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女科要旨》~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調經

門人問曰:夫子以月事為月信專主脾胃,不摭《內經》之字句,而獨得其精華,究竟從何節得來乎?

曰:《詩》以「思無邪」蔽之,《禮》以「毋不敬」該之,余此論從「二陽之病發心脾」一節領會出來。今錄其原文,又採集各家之注,願學者熟讀而有得之。《內經》云:「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馬元臺注云:二陽,足陽明胃脈也。

為倉廩之官,主納水穀,乃不能納受者何也?此由心脾所發耳。正以女子有不得隱曲之事,郁之於心,故心不能生血,血不能養脾,始焉胃有所受,脾不能化,而繼則漸不能納受,故胃病發於心脾也。由是水穀衰少,無以化精微之氣,而血脈遂枯,月事不能時下矣。余擬用歸脾湯,重加鹿茸、麥門冬,服二十餘劑可愈。

武叔卿注云:此節當從「隱曲」推解。人有隱情曲意,難以舒其衷,則氣鬱而不暢;不暢則心氣不開,脾氣不化,水穀日少,不能變化氣血,以入二陽之血海;血海無餘,所以不月;余擬用歸脾湯,加芍藥、柴胡。傳為風消者,(風之名,火之化也。消,消瘦也。)發熱消瘦,胃主肌肉也;余擬用歸脾湯,加丹皮、梔子、地骨皮、芍藥。

傳為息賁者,喘息上奔,胃氣上逆也;余用《金匱》麥門冬湯。人無胃氣則死,故云「死不治」。此一節為經血本原之論也。

門人問曰:婦人經閉,或因家務煩惱,或因胎產、乳子受傷,其不調也有自室女。何以亦有不調之病乎?

余曰:室女患此,甚於婦人,所以多死。室女乃渾全之人,氣血正旺,不應阻塞,竟患經閉不行,若非血海乾枯,則為經脈逆轉。血海乾枯者,宜用當歸補血湯加麥冬、白芍各五錢,炙甘草二錢;虛極者加附子一錢以助之。倘或失治,則內熱咳嗽、肌肉甲錯、毫髮焦落,而成怯症矣。

經脈逆者,宜用《金匱》麥門冬湯、芍藥甘草湯,加牛膝、茜草之類,兼服四烏鰂骨一蘆茹丸以調之。倘或失治,則為吐血、衄血、咳嗽、骨蒸,而成瘵病矣。若肝火熾盛,左脅刺痛,頸生瘰癧,佐以逍遙散,加栝蔞、川貝母、生牡蠣、青皮之類。若肝木弦,上寸口魚際,非藥所能治,即與壻配則愈,或與加味逍遙散。

若體常怯寒,食少腹脹,佐以六君子湯,加乾薑之類;歸脾湯、八珍湯可以出入互用。然余又有深一層治法。憶余乾隆辛丑歲,朱紫坊黃姓之女,年方二十二歲,始因經閉,服行經之藥不效,後泄瀉不止、食少、骨瘦如柴,服四神、八味之類,瀉益甚,而五更至天明數次,便後帶血,余主用《金匱》黃土湯,以赤石脂易黃土,以乾薑易附子,每服加生鹿茸五錢,意以先止其泄瀉便紅,然後再調其經水,連服八劑,泄瀉如故,而經水通矣。又服五劑,瀉血俱止。

白話文:

學生問道:老師您認為月經的事情,應該專注在脾胃的功能,不引用《內經》的字句,卻能掌握其精髓,請問這是從哪裡理解到的呢?

老師說:《詩經》用「思無邪」來概括,《禮記》用「毋不敬」來涵蓋,我這個理論是從「二陽的病發於心脾」這句話領悟出來的。現在我將原文記錄下來,並收集各家注釋,希望你們仔細研讀並有所收穫。《內經》說:「二陽的病如果發作在心脾,會出現難以啟齒的隱情,導致女子月經不來,如果病傳下去會變成風消病,再傳下去會變成氣喘上奔,這些都屬於不治之症。」馬元臺注釋說:二陽指的是足陽明胃脈。

胃是負責儲藏食物的官員,主導納入水穀,為何會無法納受呢?這是因為心脾出了問題。正是因為女子有難以啟齒的事情,積鬱在心中,導致心臟無法產生血液,血液無法滋養脾臟,一開始胃還可以接受食物,但脾臟無法消化,接著就漸漸無法納受,所以胃病是從心脾發出來的。這樣一來水穀衰少,無法轉化成精微之氣,血脈就會枯竭,月經也就無法按時來臨了。我打算用歸脾湯,再加入鹿茸、麥門冬,服用二十幾劑就可以治癒。

武叔卿注釋說:這段話應該從「隱情」來理解。人如果有難以說出口的隱情,無法舒暢地表達內心,就會導致氣鬱不暢;氣不暢通則心氣不開,脾氣不化,水穀攝取量日漸減少,無法轉化成氣血,進入二陽的血海;血海沒有盈餘,所以月經不來。我打算用歸脾湯,加入芍藥、柴胡。病傳為風消病,(風,指的是火的變化。消,是消瘦的意思。)會發熱消瘦,胃主管肌肉;我打算用歸脾湯,加入丹皮、梔子、地骨皮、芍藥。

病傳為氣喘上奔,指的是氣喘急促向上衝,這是胃氣上逆的緣故;我用《金匱要略》中的麥門冬湯。人如果沒有胃氣就會死亡,所以說「死不治」。這一段話是關於月經來源的根本論述。

學生問道:婦女月經不來,有的是因為家務煩惱,有的是因為生產、哺乳時受到損傷,導致月經不調,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從未有過性經驗的女子,為何也會有月經不調的病呢?

老師說:未有性經驗的女子患上這種病,比婦女更為嚴重,所以死亡率較高。未有性經驗的女子,身體是完整健康的,氣血正旺盛,不應該阻塞,竟然患上月經不來,如果不是血海乾枯,就是經脈逆亂。血海乾枯的,應該用當歸補血湯,加入麥冬、白芍各五錢,炙甘草二錢;如果身體虛弱到極點,可以加入附子一錢來幫助。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就會出現內熱咳嗽、肌肉皮膚粗糙像魚鱗、毛髮焦枯脫落,最後變成虛弱的疾病。

經脈逆亂的,應該用《金匱要略》中的麥門冬湯、芍藥甘草湯,加入牛膝、茜草之類,同時服用四烏鰂骨一蘆茹丸來調養。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就會變成吐血、流鼻血、咳嗽、骨蒸,最後變成肺癆病。如果肝火過於旺盛,導致左脅疼痛,脖子長出瘰癧,可以用逍遙散來輔助,加入栝蔞、川貝母、生牡蠣、青皮之類的藥材。如果肝脈弦緊,在寸口脈的魚際部位特別明顯,這是藥物無法治療的,只要結婚就可以痊癒,或者用加味逍遙散。

如果體質經常怕冷,食慾不振腹脹,可以用六君子湯來輔助,加入乾薑之類的藥材;歸脾湯、八珍湯可以根據情況交互使用。但我還有更深一層的治療方法。記得我在乾隆辛丑年時,朱紫坊黃姓的女子,年紀才二十二歲,一開始是因為月經不來,服用活血通經的藥物沒有效果,後來又不停腹瀉、食慾不振、骨瘦如柴,服用四神丸、八味丸之類的藥物,腹瀉反而更加嚴重,而且每天早上五更到天亮都會腹瀉好幾次,大便還帶血。我主用《金匱要略》中的黃土湯,用赤石脂代替黃土,用乾薑代替附子,每次服用加入生鹿茸五錢,目的是先止住她的腹瀉和便血,然後再調養月經,連續服用八劑,腹瀉依然如故,但月經卻來了。又服用五劑,腹瀉和便血都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