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要旨》~ 卷一 (1)
卷一 (1)
1. 卷一
2. 調經
門人問曰:婦人以血為主,醫者輒云血海,可以實指其所在乎?
陳修園曰:人身之血海,胞也。居膀胱之外,而為膀胱之室。《經》云: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是男女皆有此血海。但男則運而行之,女則停而止之。運行者無積而不滿,故陽氣應日而一舉;停止者有積而始滿,故陰血應月而一下;此男女天癸之總根也。而婦人一科,專以月事為主。
《經》云:「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能有子。」蓋時者,滿三旬之期而一下,以象月盈則虧,下之不失其期,故名月信。
門人高子問曰:女科中好手甚少,不可不大為之振作。因執女科書數十種,屬余擇而授之。余遍閱大有悟曰:古人以月經名為月信,不止命名確切,而月事之有無、多少、遲速,及一切治療之原委,無不包括於「信」字之中。夫五行之土,猶五常之信也。脾為陰土,胃為陽土,而皆屬信;信則以時而下,不愆其期。
雖曰心生血,肝藏血,衝任督三脈俱為血海,為月信之原,而其統主則惟脾胃,脾胃和則血自生,謂血生於水穀之精氣也。若精血之來,前後、多少、有無不一,謂之不調,不調則為失信矣。《經》云:土太過則敦阜。阜者,高也;敦者,厚也;既高而又厚,則令除去,宜用平胃散加大黃、白芍藥、枳實、桃仁之類。《經》又云:土不及則卑監。
卑者,下也;監者,陷也,坑也。既下而又陷坑,則令培補,宜六君子湯加芎、歸、柴、芍及歸脾湯之類,此言經水不調以虛實分之也。
又有以陰陽偏勝分之者。許叔微云:婦人病多是月經乍多、乍少,或前、或後,時發疼痛,醫者一例呼為經病,不辨陰勝陽,陽勝陰,所以服藥少效。蓋陰氣勝陽氣,則胞寒氣冷,血不運行,《經》所謂天寒地凍,水凝成冰,故令乍少,而在月後;(或斷絕不行。)若陽氣勝陰,則血氣散溢,《經》所謂夏暑地熱,經水沸騰,故令乍多,而在月前。
(或一月數下,或崩漏不止。)當「別其陰陽,調其氣血,使不相乖,以平為期」。此叔微統論陰陽之道也。而余則以「陰陽」,二字,專指脾胃而言。蓋脾者,太陰之濕土也,不得陽明燥氣以調之,則寒濕盛;而陰獨勝,陰道常虛,即《內經》「卑監」之旨也。胃者,陽明之燥土也,不得太陰之濕氣以調之,則燥熱盛;而陽獨勝,陽道常實,即《內經》「敦阜」之旨也。
至於用方,以四物湯加香附、茯神、炙草為主,陰勝加乾薑、桂、附、吳萸及桃仁、紅花之類,陽勝加知、柏、芩、連、門冬之類,平平淺淺中,亦不可廢。若求其所以然之妙,《金匱》溫經湯一方,無論陰陽、虛實、閉塞、崩漏、老少,善用之無不應手取效。此不特今之習女科者聞之吐舌,即數百年來注《金匱》之家,或識見不到而不能言,或珍為枕秘而不肯言。
白話文:
學生問說:婦女以血為本,醫生常說「血海」,可以明確指出它在哪裡嗎?
陳修園說:人體的血海,就是子宮。它位於膀胱外,是膀胱的房間。《黃帝內經》說:衝脈和任脈都發源於子宮,所以男女都有這個血海。但男性的血是運行的,不會積聚,女性的血是停滯的。運行的血沒有積聚就不會滿溢,所以陽氣會隨著每日陽光而上升;停滯的血需要積累才會滿,所以陰血會隨著每月月亮而來潮。這是男女天癸(指生殖能力)的根本。而婦女這一科,特別以月經為主。
《黃帝內經》說:「任脈暢通,太衝脈旺盛,月經就會按時來潮,所以能懷孕。」這裡的「時」,指的是每過三十天左右來一次,如同月亮盈虧的週期。月經來潮不失時,所以叫做「月信」。
學生高子問說:婦科的好醫生很少,應該好好振興一下。於是拿了幾十本婦科書籍,請我挑選來教導他。我全部看完後有所領悟,古人把月經稱為「月信」,不只是命名確切,而且月經的有無、多少、快慢,以及一切治療的根本原因,都包含在「信」這個字之中。五行中的土,就像五常中的「信」一樣。脾是陰土,胃是陽土,都屬於「信」;「信」就是指按時來潮,不失約期。
雖然說心產生血,肝儲藏血,衝、任、督三脈都可說是血海,是月經的來源,但真正的主導是脾胃。脾胃調和,血自然會生成,因為血是由水穀精氣轉化而來的。如果精血的來潮,前後、多少、有無不一,就稱為「不調」。不調就是失信。《黃帝內經》說:土太過就會「敦阜」。阜,指高;敦,指厚;既然又高又厚,就應該疏導,適合用平胃散加上大黃、白芍藥、枳實、桃仁之類的藥。又說:土不及就會「卑監」。卑,指下;監,指陷、坑;既然又下又陷,就應該培補,適合用六君子湯加上川芎、當歸、柴胡、白芍,以及歸脾湯之類的藥。這是在說月經不調要從虛實兩方面來分辨。
還有從陰陽偏盛來區分的。許叔微說:婦女的病大多是月經時多時少,或提前或延後,時常發痛,醫生都一概稱之為經病,不區分陰勝陽還是陽勝陰,所以吃藥效果不大。如果陰氣勝過陽氣,子宮就會寒冷,血運行不暢,《黃帝內經》說的就像「天寒地凍,水凝成冰」,所以月經會突然減少,而且延後;(甚至會完全停經。)如果陽氣勝過陰氣,血氣就會散溢,《黃帝內經》說的就像「夏暑地熱,經水沸騰」,所以月經會突然增多,而且提前。(甚至一個月來幾次,或崩漏不止。)應該「分辨陰陽,調和氣血,使其不相剋,以平和為目標」。這是許叔微總論陰陽的道理。而我則認為「陰陽」這兩個字,專指脾胃而言。脾是太陰的濕土,如果沒有陽明燥氣來調和,就會寒濕過盛,陰獨自旺盛,陰道常虛,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卑監」。胃是陽明的燥土,如果沒有太陰的濕氣來調和,就會燥熱過盛,陽獨自旺盛,陽道常實,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敦阜」。
至於用藥,以四物湯加上香附、茯神、炙甘草為主,陰盛就加乾薑、桂枝、附子、吳茱萸,以及桃仁、紅花之類;陽盛就加知母、黃柏、黃芩、黃連、麥門冬之類,在平淡中也還是不可廢棄的。若要探究其中奧妙,《金匱要略》的溫經湯這個方子,不論是陰陽、虛實、閉塞、崩漏、老少,只要善用,沒有不見效的。這不僅現在學習婦科的人聽了會驚訝,就連幾百年來註解《金匱要略》的大家,或許是見識不到,所以無法說明,或許是珍藏為秘訣而不肯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