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其蓁

《女科指掌》~ 卷之三 (1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5)

1. 胎上逼

【歌】,將養失宜胎上逼,若然氣促必傾危,當歸蔥白阿膠草,大腹砂仁功亦奇。

【論】,將養合宜,氣血調和,則胎得其所而產亦順,否則胎氣動逆上逼心肺,以致氣塞不轉,悶亂喘促而死矣。薛立齋曰:氣逆胎上,紫蘇飲。若飲食不甘,兼六君子。肝火內熱,加味逍遙散。胃火,四君加梔、芩。脾郁,加味歸脾。

【方】

當歸湯

當歸,人參,阿膠,甘草,連須蔥白

水煎服,或單用蔥白二十一莖水煎服,未死即安,已死即下。

白話文:

【歌訣】

如果孕婦沒有好好調養身體,導致胎兒向上擠壓,出現呼吸急促的狀況,情況就會非常危險。這時可以用當歸、蔥白、阿膠和甘草等藥材來治療,搭配大腹皮和砂仁效果也很好。

【論述】

如果孕婦在懷孕期間好好調養身體,使氣血調和順暢,胎兒就能安穩待在該待的位置,生產也會順利。反之,如果沒有好好調養,胎氣就會逆行向上擠壓心肺,導致氣機阻塞不通,出現胸悶、心煩、喘氣急促等嚴重狀況,甚至可能導致死亡。明代醫家薛立齋說,氣逆導致胎兒上逼,可以用紫蘇飲來治療。如果孕婦食慾不振,可以配合使用六君子湯。如果肝火旺盛,導致內熱,可以加用加味逍遙散。如果是胃火旺盛,則用四君子湯加入梔子和黃芩。如果是脾氣鬱結,可以用加味歸脾湯。

【藥方】

當歸湯

當歸、人參、阿膠、甘草、連根蔥白。

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後服用。或者單獨用帶鬚的蔥白二十一根加水煎煮後服用。如果孕婦還沒過世,就能平安度過危險。如果已經過世,就用藥引產。

2. 胎不長

【歌】,氣血兩虛胎不長,黃耆白朮共當歸,鯉魚煮汁頻頻服,久久功成胎自肥。

【論】,《聖濟總錄》曰:調理失宜,飲食減少,氣血虛弱,不能行榮衛化精微,養衝任,故令胎內弱,子氣不足。若使脾胃和而能飲食,水穀化而運氣血,何慮胎氣之不長也。

【方】

黃耆湯

黃耆,白朮,茯苓,麥冬,人參,陳皮,甘草,姜,棗

白朮丸

白朮,當歸,阿膠,地黃,川芎,牡蠣,川椒

蜜丸服三十丸。

集驗方

鯉魚長尺許,煮如食法,飲其汁則胎自長矣。

白話文:

【歌訣】

氣血兩方面都虛弱,導致胎兒生長緩慢,可以用黃耆、白朮、當歸一起服用。多喝鯉魚煮的湯汁,經常服用,時間久了自然就能讓胎兒長得好。

【論述】

《聖濟總錄》說:如果身體調養不當,飲食減少,導致氣血虛弱,就不能讓營養物質順暢運行,轉化成精微物質來滋養衝脈和任脈,這樣就會使胎兒在子宮內虛弱,胎兒的氣不足。如果能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能正常飲食,水穀能正常消化吸收,並將其轉化為氣血,又何必擔心胎兒無法正常生長呢?

【藥方】

  • 黃耆湯 黃耆、白朮、茯苓、麥門冬、人參、陳皮、甘草、生薑、紅棗

  • 白朮丸 白朮、當歸、阿膠、地黃、川芎、牡蠣、川椒 將藥材製成蜜丸,每次服用三十丸。

  • 集驗方 取一條約一尺長的鯉魚,用一般煮食的方式烹煮,飲用魚湯就能使胎兒生長。

3. 腹內鐘鳴兒在腹中哭

(附乳法)

【歌】,妊娠腹內似鐘鳴,或有嬰兒哭泣聲,鼠窟黃連雖主治,要知育後不長生。

【論】,妊娠腹內鐘鳴,用鼠窟中土為末,入麝香少許,酒調服二錢,立愈。或以黃連濃煎汁,令母時常呷之。《產寶》曰:腹中兒哭者,是臍帶上疙瘩兒含口中,因妊娠登高舉臂脫出兒口,因此作聲。令妊婦曲腰,就地如拾物狀,仍入兒口即止。又曰,其治法亦用前二方。薛立齋曰:黃連性寒,麝香開竅,當酌量用之。

一婦懷娠八月,因舉手掛窗,遂致兒在腹中哭,眾莫能治,一老穩婆教以大豆一升撒地,令孕婦拾之,果未及一半而愈。

妊娠無故忽然兩乳中滴出者,謂之乳。有此症者,兒多不育。

白話文:

(乳房護理方法)

懷孕時肚子裡像有鐘聲鳴響,或是聽到嬰兒哭泣的聲音,雖然用鼠洞裡的土和黃連可以治療,但要知道這樣做之後,孩子可能養不大。

懷孕時肚子裡有鐘鳴聲,可以用鼠洞裡的泥土磨成粉末,加入少許麝香,用酒調和服用二錢,馬上就好。或者用黃連濃煎汁,讓孕婦時常含在口中。產科書籍《產寶》說:肚子裡的嬰兒哭,是因為臍帶上的疙瘩被嬰兒含在嘴裡,因為懷孕時登高舉手,使疙瘩脫離嬰兒口中,因此發出聲音。讓孕婦彎腰,像在地上撿東西一樣,讓疙瘩再回到嬰兒口中,哭聲就會停止。又說,治療方法也可以用前面兩種方法。薛立齋說:黃連藥性寒涼,麝香可以開通竅穴,應當酌量使用。

一位婦女懷孕八個月,因為舉手掛窗戶,就導致肚子裡的嬰兒哭鬧,大家沒辦法治療,一位老經驗的接生婆教她把一升黃豆撒在地上,讓孕婦撿起來,結果還沒撿到一半,哭聲就停止了。

懷孕時沒有原因突然兩邊乳房滴出乳汁,叫做乳漏。有這種情況的人,孩子大多養不大。